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目前,国外非线性系统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国内对非线性系统的研究也逐渐升温,这里大家可以谈谈所知道的国内的比较有名的学者在非线性方面开展的研究!(我也想了解这相关的数据^^)Re: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我知道科大有个季海波(不知道记得准不准)带领了一干人等在研究非线性.但是什么进展就不知道了Re: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我想国内期刊上应该有国内非线性进展到什么程度的一个介绍,但奇怪我找了国内几个有名的自动化相关的学报(近5年来),都没有看到!是不是我找漏了!
Re: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既然是一个盲点,也许你可以写出来一篇文章呀,呵呵Re: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香港中文有一个,叫Huang Jie,最近刚被评为IEEE FELLOW,搞的就是非线性。和Khali搞的一样,都是纯理论,高深啊~~~Re:讨论:国内非线性的进展
黄捷在华南理工大学时见过一次,看起来还比较年青!呵呵!这里分享一下我找到的一些东东!国内控制领域的,也不一定都搞非线性!
///////////////////////////////////////////////////////////////////////////
陈翰馥 自动控制理论专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杭州。196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数学
力学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60-70年代研究随机系统的能观性、不用
初值的状态估计,给出最优随机奇异控制。80年代起研究系统辨识、适应控制和随机逼
近。在辨识方面,给出常用辨识算法的收敛速度、估出闭环控制系统的参数。在适应控
制方面,用扰动方法,使参数估计趋于真值,同时使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最优。在随机
逼近方面,提出变界截尾算法,引进确定性的直接分析方法,去掉了对回归函数的限制
性条件,对噪声要求降到最低,使随机逼近应用范围大为拓广,成功地用到随机适应镇
定控制、大范围优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领域。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冯纯伯自动控制学家。江苏金坛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8年列宁格勒
工业大学电机系,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1994年为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东南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在系统建模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方面,根据
对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方法,提出一种消除最小二乘辨识中的偏差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
完整的系统建模新方法,可用于开环及闭环动态系统辨识、降阶建模、集元辨识、频率
特性辨识等。以泛函分析为工具,深入地研究了并联、串联、反馈等复合动态系统的输
入输出特性,给出其无源度的计算,因此扩展了已有的无源性定理、V.M.POPOV的绝对稳
定性判据等。这些都是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工具。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采用智能
型的逻辑切换消除自适应控制系统中当存在未建模动态时产生的失稳现象,提出采用智
能切换实现仅用输出反馈即可实现的滑动模态控制。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 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云南昆明人。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工程控制论与最优控制的研究,攻克快速
控制的计算难题;70年代最早在国内提出并进行模式识别学科的研究,1981年把统计模
式识别与句法模式识别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语义、句法模式识别方法。80年代
中期开展人工神经网络在知识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用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进行模式识
别、联想记忆和形象思维,提供了模式描述与知识表达的统一模型 ,并进一步提出了用
物理符号处理、定性物理、可视知识及人工神经网络等综合各种模型的知识系统设计,
并在技术上实现。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高为炳│
└───┘
自动控制专家。河南卫辉人。1948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1952年哈尔滨
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中,对鲁里叶系
统绝对稳定性,用谐波平衡法研究含多个非线性元件的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变
结构控制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趋近律、品质控制、切换模式分类等新概念,建立了一
套消除抖振,保证控制品质,适用于多输入及非线性情况的一般设计方法,已被广泛应
用。在非线性大系统稳定性及镇定问题研究中,首创了动态递阶控制方案;在机器人控
制领域,独创了多机器人协同工作的“主-助”控制策略,并形成了针对复杂环境、任
务及对象的机器人班组智能控制;在航天方面,解决了非线性大型空间柔性结构的状态
观测问题,建立了新的控制方案。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郭雷控制科学家。 生于山东淄博。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87年获中国
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解决
了自适应控制中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随机自适应跟踪、极点配置与LQG控制)。对在工业
中有广泛应用的最小二乘自校正调节器,解决了其稳定性和收敛性这一国际控制界长期
未解决的著名难题。通过引进新的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一般非平稳时变参数系统的估计
理论,奠定了实际中常用的三类基本跟踪算法(LMS,RLS,KF)的严格理论基础。对“反馈
”这一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提出了定量研究“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极限”这一基
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对几类典型的非线性不确定动态系统,得到了反馈机制对付不确定
性之最大能力的临界值。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强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安徽芜湖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
毕业。清华大学教授。80年代,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
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
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理论
与方法推广至多机系统,发展了多机系统分散最优控制理论,著有《输电系统最优控制
》(科学出版社),按此理论研制的线性最优励磁控制装置自1987年开始投入我国各大
电网使用,对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将微分
几何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集成,创立了电力系统非线性分散最优控
制的微分几何方法体系,发表专著《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科学出版社);近年来,
又进一步研究解决了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美国克鲁渥(Kluwer)学
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一书。这是目前世
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电力系统非线性和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他
主持的微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和调速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励磁控制器的研制中有
所突破。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学家。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名誉
校长、教授。在电厂热工过程动态学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和工程化的工作,在方法上有
所创新。6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低阶近似模型的(以级数展开为基础的)数学方法,解决
了当时国产模拟计算机容量太小的一个题。1973年,为国内蒸汽发电机组的第一次大规
模系统仿真试验提供了简化实用数学模型的成套公式。利用等效电路,阐明了各种热力
设备 (旋转窑、汽包锅炉、直流锅炉、汽轮发电厂等) 的动态运行特性,为控制和综合
自动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参加了华东地区各大电厂的热工自动化试点和计算机控制试点
,为推广自动化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宋健 控制论专家。山东荣成人。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毕业,同年包曼高工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后
又获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
会主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长。 1960年前后,在最优控制系统
理论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从事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
程描述的受控对象与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决了这类系统的稳定性、点观
测、点控制的理论问题。70年代修订和扩充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一书,进一步发展
了控制理论。1980年后,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
科,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几个型号导弹控制系统
设计和反弹道导弹的方案设计及组织领导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90年代发起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开辟了道路。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毓琦(Yu-Chi Ho)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1969年
,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
学工程、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
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
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
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与合作者共同开辟了“Nonzer
o sum differential 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
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
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
。曾获IEEE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奖、AACC的Bellman奖和ASME的Rufus Oldenburger奖等多
项殊荣。何教授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十分关注和支持。80年
代以来,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近十名博士生和多位访问学者。通过系列演讲和合作研究,
推动了中国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制造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出资在中国设立了
“何潘清漪离散事件系统论文奖”和清华大学“何潘清漪奖学金”。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嗣瀛自动控制专家。山东章丘人。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东北大学自动
控制系教授、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早期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
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取得
突出实效。近期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
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并
给出一系列应用。在主从对策的研究中,提出惩罚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计算。近年来提出
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对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进行了广
泛研究,得到系统的规律,即这类结构可使系统降维、分解、化简,并得到简化的控制
规律。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