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2:59

货币、霸权——战争与世界格局

货币、霸权——战争与世界格局

作者:博扬





人之道,奉有余,而抑不足;天之道,奉不足,而抑有余。天道為大。



仅仅从军事的角度,在这里很难说明绝大部分的问题,因此,在这里我们索性把话题放开。涉及到国际秩序,或者说是世界利益分配的框架问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霸权的现实存在——要註意的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将“霸权”视作是不含褒、贬之意的一个中性词。歷史上的任何一个霸权,都会拥有一个属於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经济形态作為依托,同时,这一经济形态也就成為了讨论国际间所有框架的立论基础。


歷史上的霸权,以此大致可以划分為几种形态,一种是陆上霸权。陆上霸权主要依托农耕、游牧,也就是“物產经济”,它的霸权基本方式是占领,因為只有靠占领土地才能获得物產,它完成这种占领的主要是帝国的步兵和骑兵,水军或者还包括海上军事力量的使用都要围绕著陆上作战进行——比如亚歷山大东征时对舰艇的运用;马路、驛道是那时帝国的神经和血脉,中央权利扩张的幅度必须受到步兵、骑兵的行动方式和速度的限制,而这种扩张的成本非常高,控制的效能则会随著距离的延伸而以很快的速度衰减,蒙古人曾征服过大半个欧亚大陆,但这个帝国的面积显的过於巨大,已经超越了当时控制手段所能触及到的极限,这可能也是其无法长久存在的一个原因。经典的陆上帝国——罗马帝国、中华帝国以及玛雅帝国都只能控制欧亚大陆或美洲大陆的某个局部,都算不上是全球性的帝国。这种陆上霸权大概维持了一、两千年左右的时间。


第二种就是海洋霸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使得物產经济开始向“物流经济”转变,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產生,最终推动產生了帝国主义,这种霸权主要依托商业和贸易,其基础和获利方式都是依靠物流经济,从葡萄牙王国、西班牙王国、荷兰,一直到英帝国,以及美国的早期,都属於海洋霸权,它的暴力特性或说是军事力量使用的著眼点在於控制物流通道,从全球角度看,在克服大的地理障碍方面海军比陆军强,它依托於海洋这一均匀的介质,可以得到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在马汉“海权理论”出现之后,是通过只控制航道要点来控制海洋,再控制物流,因而这种帝国的成本要比陆上帝国更低,所以,在那时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国”。而在这之间,殖民地作為物產经济向物流经济过渡不均衡的產物,一度成為国际霸权依附於其海洋霸权而存在的另一个特征,而战后由於各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觉醒,也就是那个“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殖民地的维持成本变得异乎寻常的高,而海洋霸权由於它昂贵的成本因此还掌握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而新的世界商业体系业已形成,毛虽不存,皮之仍在,在斗争心理上,殖民国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严重的不平衡,这则直接导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自上世纪中叶起,不得不放弃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又或者,可以把这看作是力量与利益间的一个新的平衡……


目前,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正在由物流经济向“货币经济”转换,那么现在出现的这个霸权,就应该是“货币霸权”,如果从霸权的暴力特性,这个霸权可以不用去占领,甚至连过去已经控制的要点也可以放弃——由於性价比不合算,美国於是很利索的就丢掉了南越、丢掉了苏比克湾,但她必须要掌握资本的流向,控制“资本流”才是“货币霸权”的基础特征。

先简单的说说“货币经济”,透过现在欧洲国家街头一轮又一轮的反战浪潮往前看,其实从歷史上说,生活在这片大陆上的各个民族在心底实际是非常具有攻击性的,这片被人為的割裂开来的大陆上,孕育出了资本主义和现代国家制度,而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又将“统一欧洲大陆”在欧洲人心中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拿破仑、德皇威廉、希特勒……,他们的一个共同之处在於,都将统一的梦想化作了遮蔽这片大陆的滚滚狼烟,而最终的结果则完全不如他们所愿,英、法间的反復斗争為新生於北美的阿美利加提供了足够的外部空间;一战之后,“门罗主义”下的美国因战争获得了财富,同时也正式进到了世界框架的核心区域,世界的核心从欧洲变成了“欧美”,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前面的那个词已经需要颠倒一下顺序,资本主义世界的核心成了“美欧”,至此,英帝国的王冠如人所愿的滑落了下来,但是,最终则戴在了美国人的头上。


在遮天蔽日的B-29的地毯式轰炸下,欧洲和日本几代人积蓄起来的城市和工业体系连同轴心国的法西斯政权一同化為乌有,在战后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欧洲人、日本人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表明“Made in USA”——远离战火的北美大陆又一次成了财富的最佳避难所,美国1945年的国民生產总值达到2100多亿美元,国民的现金储蓄达1290亿美元,此消彼涨之间,到了 1948年,美国在西方世界工业总產值中所占的比重更进一步增加到了56.4%,英国则只占到11.7%,而日本仅仅占1.5%;同期,美国对外贸易额占西方世界出口贸易的32.5%,而英、法和日三国加起来还占不到15%;除此之外,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到西方世界总储备的66%以上……套用赫鲁晓夫访美归来对毛泽东的原话,“他们太他妈的富了!”。



要想恢復元气,恢復已经化為瓦砾的產业体系,那只有从美国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那么,你的手中就必须有足够多的美元来完成国际贸易的结算。於是由美国的财长助理怀特出面提出了一个货币计划,1944年的8月,45个“同盟国”财长或其代表聚集到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村,就前面提到的货币计划签署了最终协定,随后於1945年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復兴开发银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协定概括起来,即美元与黄金掛鉤,每三十五美元等於并可兑换一盎司的黄金,其他各国的货币根据其黄金储备量和货币发行量确定其与美元的匯率,即所谓的与美元和黄金“双掛鉤”。对於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匯率波动,各国政府只有在百分之一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的权利,否则IMF有权进行干预;哪怕是本国确实发生了经济危机,这个调整的范围如超过百分之十时也必须经过IMF的同意,否则IMF有权停止其获得美元贷款的权利。

而在当时一个西方国家一旦被IMF停止借款,就意味著失去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实际上已经禁止了黄金的输出输入,所谓“双掛鉤”事实上就是跟美元掛鉤,然后再由美元与黄金掛鉤兑换,各国只能靠储备美元来保证其货币的信用,美元实际就是等同於黄金的一般等价物,美元体系就此确立,在那时,称美元為“美金”并不过分。而在这份协定中,我们还能看到的是这份协定实际上非常的缺乏弹性,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美国对於自己经济的绝对自信,而后面所发生的歷史,证明这份自信是超越现实的,也许是不长的歷史和牛仔习气构成了美国并不深厚的文化积淀,这让这个民族在此后总是会时不时地產生类似这一次的自信……


这之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大量的美元通过贷款的形式到达了欧洲人的手中,美国的货币霸权至此成形。而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通过大量印制美钞,向欧洲和日本定购军品装备,事实上就是借助货币霸权来向别国进行战争融资,让别国為美国人的战争买单,而同时也使得欧洲人和日本人手里被塞进了更多的美元。朝鲜战争第一次让美国的政客们如此直接的以金融手段实现了对国际框架的影响,但是,这次体验所留下的回忆却异常的糟糕,原因吗?因為那一次她的对手叫“中国”,在苏联没有直接的出兵的情况下,在动用了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1/2并纠集16个仆从国的情况下,在平均每月消耗北约一年半物资的情况下。最终18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仍然被钉死在了“三八线”上,克拉克仍然作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将军”。



一场朝鲜战争,打掉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打出了共和国的尊严和延续至今的和平环境,也叫全世界都明白了歷史是不会只由一个国家来书写的。再往后,则是另一段我们所熟知的歷史——1965~1973年的越南战争,一道北纬17度线牢牢束缚住了美军的手脚,而纠其缘由,正是朝鲜战争中中国人给美国所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最终使得东南半岛上的这个小国成了一个吞噬美国国运的可怕的“黑洞”。



在越南战争中,為了应对战争巨大的开支,美国同样采取了增印美元的融资手段。但是,与朝鲜战争时代不同,美元在上世纪60年末至70年代初期,已经由短缺变為过剩,整个60年代美国的短期流动负债都超过了其黄金贮备额,这就使得美元的国际信用发生了动摇,而且美国的负债额逐年增加,只是美元在当时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所以,美国在那种情况下仍敢开足马力印钞票,然后再通过美元贬值将问题转嫁给她的“盟友”们。美元过剩的后果最终导致了与黄金固定匯率无法继续维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缺乏弹性的问题此时显现了出来,伦敦金融市场上由法国带头,出现了大量拋售美元套购美联储黄金的狂潮。

仅1968年年初,美联储就损失黄金9300顿(2005年美联储的黄金储备据称总共才8135顿),这直接终结了约翰逊总统的政治生命,到了1971年,头6个月内就有220亿美元的资產逃离美国,帝国大厦随之开始动摇了,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不得不蛮横的宣布“暂时中止美元与黄金或其他储备资產之兑换,除非要求兑换的数量核条件符合货币稳定和美国的最高利益”,同时宣布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等同於黄金的美元一下子变成了美国给别人开出的永远不可能兑现的“白条”,这与赖账没有任何区别,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美国人彻底毁灭了。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3:22

但是,要註意的是“越战”仅仅是一个“引子”,站在歷史的高度看这场战争只是将歷史发展引入一条必然轨道的一个偶然因素,事实是,世界资本主义曾经歷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歷史阶段,但在这两个歷史阶段,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还是以生產物质產品為主,金融则只是一种衍生品,因此那时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问题,都还是围绕物质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產生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70年代中期,英、法、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化,一旦进入到这一时代,利润的增长空间实际就已经到头了,出於对利润近乎本能的追逐,资本便开始具有从物质生產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

“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瓦解,美元脱离黄金,也就意味世界货币体系进入到浮动匯率主导的时代,也就是开始进入到了不受物质生產增长约束的时代,加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并最终成為了现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例如,1970年,在美国的货币交易中与物质生產和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仅5年,就演变成“倒二八”,即与生產流通有关的交易比重只剩下20%,根据有关资料,到1997年已经只剩下0.7%。1985年~2000年,美国的物质生產只增加了50%,但是货币却增长了3倍,也就是说,货币增长率是物质生產增长率的6倍……



用“外行话”来解释,就是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因為这之前各国都大量的持有它,而且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经济体拥有如美国那样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因此也就不具有可以支持起一种世界货币所需的国家信用。这种情况下,就等於美国掌握了国际贸易中的铸币权,只要印制美元,就可以从别国换得实物商品,而美国支付的则是由美联储印制的平均成本4美分一张的绿纸片,只要美元宣布贬值,那么美元持有者的一部分财富立时便会消失,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铸币税”。而美国庞大的金融市场,和国家安全保障,使得卖主把手中得来的美元又放到美国玩“钱生钱”的游戏性价比最高,这就使得花出去的美元又回流到了美国,用於下一轮贸易的结算……。物流经济时代,帝国主义国家剥削的对象先是殖民地,后是第三世界国家,而货币经济时代,利用货币霸权,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工业国事实上都是美国的剥削对象。


资本家的目标在於利润而不是生產本身,如今只要炒作钞票就可以赚钱,谁还会再去造实物商品?於是,大量的资金都被投入到了证券和房地產市场,截至到1999年,一半的美国人都把自己的钱投入到了股市,去作“钱生钱”的营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下属的金融子公司原本的业务内容是进行汽车贷款业务,但就是这么个资本和人员只占全公司3%的小单位,由於参与了证券市场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居然能占到通用公司的30%,以致公司的许多高层领导都在琢磨“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造汽车”?而安然公司,一家原本规模庞大且经营不错的国际能源公司,在这种“钱生钱”游戏迅速膨胀的形势下经不起诱惑而“怦然心动”,大量进行场外能源衍生產品交易,為此不惜造假——也就是那场非常“著名”的腐败丑闻,到了2000年安然公司的营业额中与能源物质生產有关的部分居然只占3%,也难怪有人说“安然已经变成了一家投资银行”。

由物流经济向货币经济的变化,也许政府可以进行微调,但总体趋势是无法逆转,不要忘记,正是因為欧洲的国王和贵族们阻碍了资本家去追逐利润,才酿成了资產阶级大革命,使得“国王们”遭到了货真价实的“斩首行动”。正是这样,美国在上世纪整个90年代GDP总值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0%,制造业在全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从90年代初期的24%掉到目前的18%,美国目前的商品进口已相当於国内制造业產出的40%。2000年美国股市的资產泡沫开始破灭,但是,对不起,美国的强势美元政策并没有变,因此美国物质生產部门的困境不仅没有改善,还在经济衰退中变本加厉的被打击。2001年美国的制造业是35%的负增长,到2002年又下降了0.6%。根据美国商务部2003年1月份新公布的数字,在2002年12月美国新增101万失业人口,其中65万都是制造业工人。到2002年第四季度,美国的企业投资竟连续下降了七个季度,如此不顾本国物质產业生產部门的死活,国会山与白宫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是谁足够显而易见了吧?


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很快,连微调也变得难以完成了,按格林斯潘的话说,出现了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而这,要从上世纪的1995年前后说起。



两次浩劫,使得欧洲人对战争的态度趋於理性,但这不等於说降低了他们对欧洲统一市场的渴望,靠著一天几个土豆的报酬,西欧人在短短数年间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再一次燃起了以和平方式完成统一的希望——从“煤铁协议”到“欧共体”再到“欧盟”,到了1993年,欧洲一体化开始了一项实质性的举动——统一货币。93、94、95近3年来,各国為了达到统一货币的基本要求,财政紧缩的力度不断加大,这引起总需求下降,进口减少和失业率上升。到1997年,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在GDP中的平均比重,已从1993年的6.4%降到2.4%。稍有经济学常识人都知道,一国经济如果处於紧缩中本币应趋於坚挺,但实际上自1995年以来除了游离於统一货币之外的英镑外,欧洲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比值却是一路下跌,1997年末与1995年末相比,马克下跌了27%,并曾一度超过30%,法郎下跌了25%,有些欧盟国家本币贬值的幅度更大。由於“欧洲匯率机制”是大部分欧盟国家的货币都与马克掛鉤,马克对美元贬值,就意味著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货币都对美元贬值。



纠其原因,主要还是欧元区各国投资者对啟动欧元后其币值的走向难以把握。首批进入统一货币的11个国家经济发展层次拉开的太大,而直到1995年许多成员国包括德、法在内,与啟动欧元所规定的4条标準都仍有很大差距,出於对各国在啟动欧元时难以同时达标的考虑,1995年5月欧盟执委会公布了统一货币的“绿皮书”,允许成员国以“多速度”进入统一货币,实际上等於放松了统一的标準,而1995年12月在马德里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各国不仅一致赞同“绿皮书”方案,还再次宣布了按时啟动欧元的决心。这种前后矛盾、一波三折再加上德、法两国关於欧元领导权的扯皮就使许多人对欧元的前景心存疑虑,為了躲避统一货币的风险,於是大量的欧洲货币被兑换成美元以及大量购买美元资產,由此引起了欧洲货币在1995年以后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巨大的货币环流从欧洲向美国的流动。到底有多少欧洲金融财富转换成美元这里没有準确的统计,但是可以粗略估算一下。那时欧洲的金融财富有28万亿美元,如果按欧洲货币对美元的平均贬值幅度大於25%计算,估计大约有7~8万亿美元左右的欧洲财富流向美国。欧洲国家货币贬值的程度并不比后来亚洲国家在金融风暴中贬值的幅度相差很多,之所以没有引起世人的註意,主要是因為贬值的过程隐藏在欧洲国家主动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后面,靠政府硬撑著——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制完善程度是东南亚国家所无法相比的——而没有引起股市与楼价的大幅度下跌和恐慌情绪。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3:45

这最终引起了至少两起“链式反应”,其一是使得和美元掛鉤的亚洲各国货币变相的升值,这颗定时炸弹最终酿成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其二,大量货币财富突然涌入美国。后者是创造那时美国经济奇跡的根本原因(有人将这归结為美国高科技发展的结果,在其制造业日渐萎缩的时代这就是句笑话,所谓的高技术,对美国经济的最大贡献,体现在通过炒作新概念来让公司的股票升值),这使得克林顿总统在1995年可以在黑板上骄傲的大大得画一个零出来(那一年联邦财政赤字為零,这是数十年来的第一次)。而也正是这些天上掉下来的财富,一股脑的都扎进了美国的证券市场,美元因此严重背离了其实际价值,美国经济的通胀率虽然很低,但资產价值的膨胀率却超过了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的任何时候,这种情况极类似於日本在80年代中期“泡沫经济”破灭前的情形。而且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的情况与亚洲金融风暴中受到打击的5个危机国家相似,美元的实际匯率与名义匯率背离的程度越来越严重。1997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0亿美元。



再拿“外行话”来解释一下,所谓泡沫,就是实际价值和名义价值间的不相符,严格的讲,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没有泡沫的,在物流经济时代,通过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可以使之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而一旦失控,突然间的变化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而货币经济已经失去了实物商品為依托,其中產生的纯粹就是泡沫,其运作的风险自然不言而喻,一旦国家信用破產,丧失货币霸权,那么物质生產正在萎缩的美国立时三刻便会被“打回原形”。到此,美国的金融市场似乎和其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开始分道扬鑣了,而从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发展规律看这又是不可逆转的……






只识刀兵者,不可知天下,亦不可知刀兵


来自欧洲的资產使得美国“钱生钱”的泡沫被吹得过於庞大,股市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持续註入,经济链条就要断掉,而如此庞大的泡沫,所要吸纳的资金是巨大的,而另一方面,以往通过调整匯率,调整金融政策这些慢变量方式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敷使用,国际证券交易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投资人的耐心最多不会超过两周”,想叫它实现“软著陆”几乎就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就在这个时候,确切的说是在1999年的1月,欧元在欧洲资本大量外逃的情况下出乎美国人意料的顺利发行了,欧元区整合了一个4亿多人口的比美国更為庞大的消费市场,一种準世界货币出现了,很快,中东產油国表示出了以欧元进行贸易结算的意象,铸币权开始向欧洲人手上滑去,一旦货币霸权破灭,美国人瞬间就会成為“第二世界人民”,欧元区经济规模实际与美国相当,而就制造业规模讲,我们中国事实上上也已经达到了她的40%,美国现在的超额财富是建立在一个大得异乎寻常的泡沫的基础上的,现在军事爱好者所津津乐道的2亿美元一架的隐身战斗机,30多亿美元一艘的航空母舰……还有由这些所武装起来的那支横扫塔里班游击队、多次攻占乌木盖茨尔的“无敌军团”,这些都是建立在美国虚高的财富之上的,一旦资本流入量不足,美国的国家信用破產,丧失铸币权,那么她的军事霸权很快也会成為一个笑话,也许其速度会比后来萨达姆的失败来的还要快。



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战争,只有通过战争打击欧元信用才能把这个危机化解掉,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就是“转嫁危机”。很快机会来了,东欧据变使得南联盟由於意识形态问题而成為了欧洲的一个“破碎的边缘”,在急欲整合东欧各国市场,正在进行欧盟东扩的西欧国家眼里,这里显然成了一颗必须拔出的“钉子”,而此时欧洲的军事力量与这种急迫的心情还不是很相称,既然欧洲人只盯著南联盟这只“蝉”,於是美国的“无敌军团”有机会作為“黄雀”开进了巴尔干半岛,同年的3月27日开始,北约对前南实施轰炸,效果十分的显著——投资者的疑虑被欧洲腹地再次出现的战火以及贫铀炸弹的后遗癥又一次加重,新一轮的资本外逃开始了,到次年的3月份,超过1万亿美元的欧洲财富赶鸭子般进入到了美国的金融市场,欧元对美元开始大幅贬值。当时的新闻中您也许还记得,法、德连续几次要投入地面进攻,原因无他,就是想尽快结束战争,美国您老好赶快走人,而最终欧盟显然未能如愿,轰炸不紧不慢的持续了78天,当时记得事后不少人士点评说什么:在目标选取上没有贯彻经典的“五环”理论,精确制导武器效果不理想……云云。实际这么看来具体炸什么并不重要,什么都炸不到也没关系,反正只要炸弹投下去,欧元就绝对跑不了。



就这样,欧盟的铸币权生生的被美国TNT炸没了,汲取了教训的欧盟开始忙不迭的加快军事力量的整合,就是為了在军事上至少不再有求於美国。2006的朝鲜核危机与此倒是有几分相似,朝鲜在东亚经济整合中同样处於一个边缘位置,正是布什政府不怀好意的对朝政策,几乎点燃了这个东亚的火药桶,把半岛局势推向险境,东北亚地区整合经济圈的努力面临付之东流的危险。前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舒缓的方式帮助朝鲜逐步的、稳定的融入到东亚经济圈中才是上策。



很显然,欧洲人并不愚蠢,随后在伊拉克战争的问题上,法、德联合俄罗斯对美国采取了非常“不配合”的政策。欧盟已经意识到了:随著苏联的解体,基於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在二战后再一次显现出来了,而这次,不再是争夺市场或资源,而是争依托於货币经济的货币霸权,争谁发行的货币更能在国际结算中被认可,美国目前最主要的对手就是欧元区国家。科索沃战争,实质就是美欧战争——美国与欧洲开战也许听著像是笑话,但战争确确实实已经在欧元的外围区域爆发了多次。与4年前的情形一样,欧元区经济的復苏又一次使美国的货币霸权被逼到了悬崖边上,於是这一届的布什政府又一次祭出了战争这个“杀手鐧”用以应急。



和前南一样,中东也是欧元区的一个“外围”,美国对中东有著极大的影响力,而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却比别国要小的多,换句话说,美国“抢”那里的石油并不主要是為了拿来自己烧的,虚拟货币经济下,美国十余年间财富膨胀了数倍,而能耗增加了30%还不到。但是欧洲现在仍还处於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的阶段,能耗和经济增长仍然成正比关系,而出於对俄国人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信任,中东又是其石油的主要来源,中东的战火和巴尔干的战火一样,最终还是会打压欧元,还是会把国际资本赶到纽约证交所去,只是这次所选的对手换成伊拉克这只已经死了一多半的病猫,比轰炸前南更容易掌握力道。



话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美国的货币霸权和其二战结束以来几场战争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靠美国的货币霸权為战争进行融资,而其直接目的则在於地缘,在於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仍然是靠货币霸权下的虚高财富来支撑,但目的却简化到只是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向,在於维系货币霸权。这便是所谓的“币缘战争”,战争的打击对象和真正的目标未必就一定重合,总是说现在美国打仗是专捡“软柿子”捏,战场上的对手如何还可以挑挑拣拣呢?奥秘就在这里。而离现在更近的发生在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那场从军事角度分析不清的冲突同样具备这个特征,什么时候见过这边兵兇战险,那边还不急不慢的在国会慢慢商量下一步推进到哪?这在本质上还是要归结為美、欧之间在外围区域所进行的“币缘战争”。

伊拉克战争已然过去3年了,再过若干年,世界史教科书上肯定要把这作為一个重点来告诉那时的学生们。為什么会是伊拉克?显然不单是為了推翻那个曾被“美国之音”吹捧為“自由、民主的捍卫者”萨达姆——将伊拉克战争称為“倒萨战争”是很不负责任的,这会使得战争的本质在很多人眼中被掩盖掉。


这里,我们不妨先对中东的歷次战火梳理一遍。石油,现代工业体系和军事体系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任何关於经济的乐观估计,都必然是建立在石油供应不出问题的假设之上。然而和其他化石燃料相比,它的生成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却异常的苛刻,因而它在这颗星球上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连接亚非两块大陆的那片中间区域恰恰近乎完美的具备了生成石油的一切地质条件,不光储量丰富——拥有全球原油探明储量的2/3,仅是面积与北京市差不多的科威特,石油探明储量就和全中国相当;而且开采成本极低——在俄罗斯冻土区域同样有著丰富的石油资源,其开采成本约為每桶20美元,而中东沙漠地区只要5-7美元,近海地区也不过25-30美元。公元630年前后就生活在这里的阿拉伯民族和歷史更為久远的波斯民族因為上面的这两条而得到了财富,代价则是失去平和与安寧。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4:05

依旧从二战之后说起。与美国一样,苏联同样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但后者显然没有前者那么走运,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满目疮痍和2700万条冤魂,他所谓的强大不过是一部只能消耗资源的战争机器而已。想要恢復元气,除了尽快拿到德国1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就得依靠苏联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依靠和西方国家做能源生意来获得生產设备和原材料。当然,美国人并没有给苏联这个机会,而是拉起了所谓的“铁幕”,一来是出於意识形态,二来美国也需要给西方世界“制造”一个敌人,一个可以迫使西欧和日本必须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敌人,美国的目的在於全球扩张,解决苏联终归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就如同后来要解决欧元一样,而在这之后所炮制的“中国威胁论”,也与此如出一辙,这些都是后话。总之,当时苏联的确為此作了具体的部署:1945年,為了获得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以打通到达西欧的海上油路,苏联政府照会土耳其,要求废除1925年苏、土两国的中立及互不侵犯条约,重新分割海峡的控制权;1946年,苏联拒绝按时从伊朗撤军,其目的则在於获得与阿塞拜疆接壤的伊北部石油开采权。


这两件事情最早给了美国了直接插手中东的机会,在此之前,美国只能与英国——这个中东实际的控制者——名下所属的石油公司进行合资,才能获取有限的利益,而现在,由於国力枯竭,原先控制中东的英帝国此时已经无力再继续援助和苏联对峙的希腊、土耳其两国,到了1947年的3月,美国开始代替英国向希、土两国提供援助,也就等於从英国人手里“接收”了这一地区的控制权;而在更早的1946年1月,本已经被废黜的伊朗礼萨王室在美国的支持下将苏联拒绝撤兵伊朗的问题提交到了联合国,最终迫使苏联无法染指伊北部的石油资源。紧接著,礼萨•巴列维国王在1949年、1953年接连发动两场“保守主义政变”,重新了攫取了伊朗的军政权力,这之后,包括美金和F-14战斗机在内的各式“美援”便随之滚滚而来,这其中的深意,就无需细说了吧?


美利坚在中东至此算是完成了“登陆”,后续的扩张随之展开。歷史教科书上是这样记载的: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决议终止英国对巴勒斯坦的“托管”,对这一地区进行划分,分别建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阿拉伯联盟军队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所谓的“终止英国托管”,就是结束了英国对此处的控制,而由於手里握著美元贷款,1947年的联合国在西方内部事务上几乎就是美国的私人领地——在核心利益面前,美国人干凈利落的把他“亲密的欧洲盟友”一脚踢出了中东。颠沛流离了2000多年的犹太人终於拥有了自己的国家,但这个国家偏偏就被美国建立在这个地方,而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不过11%的以色列人却又分得了这里59%的土地!这就註定了以色列自建国伊始,就肯定是美国先天而生的“盟友”——综观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的形势,当时阿拉伯国家处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

现在被奉為神话的以军的将领在那时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於崩溃边缘”。為扭转战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以色列的要求得到了满足,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而尚对和西方合作存有一丝希望的苏联,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不甘心失去中东的英国最初则极力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约旦提供武器。其中的奥秘,恐怕还是在“美金”上——对於“百废待兴”的英国,这才是最紧要的问题。


最终,阿拉伯国家被迫同意停火4周。这期间,以色列被美国重新的武装了起来,得以“起死回生”。最终,这四周时间使阿拉伯人转胜為败,战争以一种令美国人和以色列人都满意的方式结束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共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代价则是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同时,由於英国态度的被迫转变,这次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英国的矛盾——换句话说:英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力被美国人给终结了。这以后,巴、以和平问题便被成功的制造了出来,冲突-和谈-再冲突-再和谈……在一届又一届美国政府的反復张驰之下一直延续至今,各种协议、路线图不断的在翻新花样,唯一不变的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始终握在美国手里。


而对於欧洲人,為了实现欧洲的復兴,重返中东的打算始终未被放弃过。他们的第一次“反攻”应该是发动於1956年。当年的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行為出的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10月29日,英、法两国以此為借口,联合以色列军事入侵埃及,挑起第二次中东战争。而纠其根源,英、法的最终目的恐怕还在於部分恢復其在中东的影响。出於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的苏联也同样强调“将在解决中近东问题上起积极作用”。英、法参与军事入侵之后,苏联立刻发出最后通牒,表示如果英、法不立即撤军,苏联将“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支援埃及”。有意思的,当时作為盟友的美国也对英法的军事行动提出抗议,显然,美国人并不欢迎欧洲人回到这里,而要命的是她还掌握著美元,因此,最终在11月6日,入侵者不得不宣布停火。

同年的12月份,英、法军队便早早的撤出了埃及——以军撤出西奈是在次年的3月。这标誌著英国人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中东,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於中东,英、法所能做的也只有面对著那些躺在伦敦、巴黎博物馆里的法老文物,去聊以自慰了。而精明的英国人在被欧洲国家日益边缘化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选择将自己彻底的和美国绑在了一起——如果没法战胜他,那就加入他。

前两场中东战争,战火烧在中东,而真正心痛的,首先应该是欧洲人,这或许也是后来西欧愿意接纳“巴解”组织的一个深层原因。这之后先后爆发三次中东战争,则同样是发生在美苏全球对抗及美欧局部对抗背景之下,其最终的标的物仍然是中东石油的控制权——石油对阿拉伯人究竟算是恩赐还是灾星,真的不好定论。但是,美国在那一次次的战火中牢牢的控制了中东,并以此来影响全世界的资本流动,这一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因為失去了黄金的信用支撑,开始急速的贬值,从1971年到1980年,金价从35美元一盎司疯长到850美元,翻了24倍!整个西方世界都陷入到了经济动荡。此时的美元,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一个新的信用支撑。那是什么呢?答案还是石油。1974年,那位為中国人所熟知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开始了一连串的对中东国家的访问,其目标,就是要迫使欧佩克组织接收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结算的唯一货币,而在1973年的10月25日,以色列在美国的插手下刚刚打赢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很快,美国从和其关系密切的沙特王室——其绝大部分资產都在美国——身上打开了缺口,沙特政府同意采用美元作為唯一结算货币,并将获得的美元以投资的形式再次回流到美国,之后,还是由沙特政府出面说服了欧佩克其他成员如此行事。



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离开石油,而这个星球上有2/3的石油如果要购买的话就必须以美元来结算,美元就成了所有国家都必须储备的货币——虽然它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直到现在,国际贸易中的70%都在以美元进行结算。中东的石油美元和美国的货币霸权至此绑定在了一起,任何可能动摇“石油美元”的举动,自然都是美国所难以容忍的。

1979年2月11日,在美国人毫无準备的情况下伊朗爆发了由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亦称作“二月革命”),长达2500年的王权统治宣告结束,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美国在中东的一个著力点就这样丢掉了,同时她也是中东主要的產油国之一,更严重的是伊朗企图向中东地区“输出革命”。这里有一点常识要说明:所谓的输出伊斯兰革命,是向阿拉伯世界推行“什叶派”教义——拥有上千年歷史的波斯文明,在被伊斯兰文明征服后仍倔强的选择了占少数的什叶派——从世俗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伊朗要成為中东大国的一种手段。这一行為就直接威胁到了在中东形成不久的石油美元。


就像是一种巧合,1979年7月,在与伊朗相邻且同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伊拉克,时任总统的贝克尔“因病”辞职,早已得到美国支持的实力派人物萨达姆(1960年,还在埃及开罗大学读法学时,萨达姆就开始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接触。当时美国担心伊拉克政府与共產党的关系日益密切,於是向復兴党及其他反政府势力提供援助)顺利登上总统宝座,同时他还担任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和阿拉伯復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的职务,集党政军大权於一身。更為“巧合”的是,萨达姆上臺执政一年后,两伊战争便爆发了。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4:24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借口伊朗参与对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行动,向伊朗发起进攻。战争起因的公开说法是:由於伊拉克试图完全控制位於波斯湾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的石油出口通道。而在这背后,美国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发动战争,是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臺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巴列维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这条水道发动进攻。这里有人可能会反驳:战争期间美国并没有向双方出口过武器啊。但是,不要忘记,当时军火贸易中的中间商的国籍是哪里?萨达姆的战争贷款又是来自何处?


两伊战争歷时8年,两个中东富国被打成了穷光蛋,战争同时制造了数以百万记的冤魂以及更多的残缺的身躯以及家庭。在上述代谢產物之上,是欧佩克各成员国由於对自身安全的忧虑和石油出口受到的影响,不得不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而伊朗由於战争,其影响最终没有走出国境线。



而在此期间,对中东石油的控制权又帮助美国在全球扩张中走出了一步极為重要的棋——1990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确认了联盟解体的事实,并表决通过停止联盟国家权力机关职权的事宜。关於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已经无数次的被讨论过了,但是,你知道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哪吗?是沙特,正是常年低於35美元/桶的原油价格,连续打击著前苏联的石油出口——由於工业体系不均衡,而军工受政治影响,一直以来苏联真正在国际市场拿的出手的只有能源產品(其实到了现在,仍是靠著石油出口贸易,使得俄罗斯恢復了部分元气),只有通过能源出口换得轻工业品和农產品,才能抵消苏联產业结构不均衡的缺陷,由於能源出口受挫,苏联不得不用黄金来进行进口贸易的支付结算。终於,在上世纪的80年代末这种打击直接导致了卢布信用加速崩溃,并最终打掉了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头旗帜”,使得美国人打赢了冷战中的最后一个战役。而对於现在的我们,这其中的一条啟示是:在同一时代,经济规律的影响是不会因為你的信仰而有所区别的。


在此同时,帮助美国抓牢了中东石油的伊拉克,由於两伊战争,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就已经高达140亿美元,為了化解巨大的财政危机,同时也是在“泛阿拉伯主义”野心的驱使下,科威特时间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伊科边境,占领了科威特全境。一时间,萨达姆几乎把自己放到了全世界的对立面上,昔日的美国盟友的反应出乎意料之外,“解放伊朗独裁统治的英雄”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人类的“公敌”。美国携多国部队69万(美军45万)陈兵波斯湾,1991年1月15日,“沙漠风暴”正式吹向了伊拉克。



在8年的消耗战之后,那部久经战阵的战争机器成了萨达姆唯一的本钱,而海湾战争中,这唯一的脊梁也被美国人打断了——伊军崩溃的速度简直叫人匪夷所思,而在这种情况下,1991年2月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却在巴格达前停止了前进。从战争爆发都结束,这之间我们无需说什么,至少从战略上看,一个意图整合中东的伊拉克和一个怀有同样想法的伊朗一样,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而萨达姆的军事入侵以及后面被打而不死,使得沙特、科威特等国感到了恐惧,这则帮助美国得以直接在中东驻军——那时苏联已经行将就木,美国这么做完全可以没有顾忌。同时,美式装备在战争期间得以好好的“秀”了一把,倍感压力的中东国家向美国拋出了大笔的军火订单,除了让美国军火商狠赚了一笔之外,无形中也把自己战争机器纳入到了美国的军事体系之下。


而另一方面,由於压在美欧矛盾之上的冷战阴云正在散去,欧洲人此时已经开始独自谋划他们的未来,或者说,在美国看来,已经可以明显的感到盟友们“离心离德”,要离开美元体系,但是,他们还离不开中东的原油……,总之,帮助美国打“坏蛋萨达姆”的欧洲人、日本人(海湾战争的费用是由日本政府买单的)似乎又被什么人给耍了。


回到开始的话题上来,任何一场战争都会使得多方產生利益损益,而在美国政府眼中,关於伊拉克战争他们首先看到的,还应该是铸币权。中东半个世纪的战火,恐怕很难和美元脱离关系,而随著上世纪70年代货币经济体系开始占主导,以及石油美元的出现,战争和美元之间的联系在中东已经越来越直接,当然,在其他区域亦是如此。


从1913年12月23日美联储建立,截至到2001年,美国的国债总额达6万亿美元(美联储事实上為私有银行,美国的货币发行是由政府向银行借债,银行再更具国债数额来发行美元),正是在这一年,随著9.11后美国股市泡沫的崩溃,美联储将利率由6%降至1%,这导致美元信贷额暴涨,大量的美元被投资者投入到了房地產(这也是為什么当年房地產业替代股市成為美国吸纳资金的主要场所)、贵金属、和原油等產品上(这也是世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癥结所在,国外某些人将这笔帐记到了中国头上,完全是无耻的谎言),美元迅速的被从各国储备中挪到了市场上,流通数量激增——2001年之后,美国国债平均每一秒鐘增加2万美元,原有的强势美元政策已经没有办法维持美国的偿债能力,国际资本开始流出美国。按照以往的办法,此时只要宣布美元贬值就可以让那些无法清偿的债务灰飞烟灭,但此时已没这么简单,因為在美元的身旁是正在走向强势的欧元,美元肆无忌惮的贬值将使得在国际市场上人们不得不拒收美元而代之以欧元。因此,必须用什么办法去保障美国的货币霸权,保证美元不被拒收。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显然用此前所谓的“文明冲突”来解释中东战火的起因相比之下很难以令人所信服,在笔者看来,如果认同这种提法,那么等於所有的西方国家都站到美国的一边,那就得為美国的“反恐战争”买单,而由於地理因素,欧洲国家因此而遭受恐怖袭击的机率要远大於美国本土,恐慌最终将会使投资人再一次把欧元兑换成美元,欧洲的资本将再一次流到华尔街,如果所谓的“文明冲突”真的爆发了,其中的利益损益足够显而易见了吧?这,或许可以解释為什么德、法等国坚决不去认同那个“文明冲突”。


目前欧元区贸易额的2/3来自於欧盟内部贸易,而在科索沃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存在这样的空子给美国鉆了,那么只有中东的战火可以使欧洲的投资者感到不安了——争夺铸币权的手段无非两种:一种是“我比你好”,在美欧经济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这不太容易做到,时间上也不容许;第二种则是“你比我更差”,显然美国人更青睞这一种,原因就在前一句中。而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早已被打断了脊梁,又被连续的制裁、核查折腾的奄奄一息,是一颗软的不能再软的“柿子”。“更可恨的是”,自2000年起,由於欧元对美元升值,為了获得更高的受益,伊拉克开始以欧元进行石油贸易的结算,而这又引起了多个產油国的註意,直接触及到了石油美元——战后的伊拉克新政府第一个动作就是在石油贸易中以美元取代欧元。对萨达姆政权的军事打击和政权颠覆,对其他中东国家必然具有威慑的意味,这会进一步迫使欧佩克继续以美元进行石油贸易结算,虽然这样将意味著替美国承担起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总之,那是在华盛顿政府看来,也许没有比伊拉克更合适的减压阀了。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4:54

但是,事情并没有布什政府所预计的那样简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中,对教派、对部族的认同感远要强於对世俗的国家概念,美国对伊拉克的打击因此產生了一连串没有预料到的反应:在没有强势代理人的情况下,这种打击实际是破而不立,过去强有力的统治机器不存在了——这就是為什么巴格达博物馆以及其他设施会被哄抢一空,伊拉克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由於歷史的原因存在著严重的对立情绪,失去了一个强力的政权等於让这种对立失去约束,美国在扶植伊拉克新政府的时候让过去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什叶派穆斯林和库尔德人占了便宜,这似乎是想“借鉴”过去英国殖民者“拉一个压一个”的做法,但在没有强势代理人的情况下这反倒把美国大兵拉入到了直接的冲突中。此外,伊拉克人缺少国家概念但不等於缺少仇恨的基因,对大多数伊拉克民眾而言,美国人给了他们每人一张选票,然后毁掉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切。而与此同时呢,巴格达被“解放”了,共和国卫队“蒸发”了,萨达姆“落网”了,冲进来的美军也失去目标了,美国大兵倒是成了伊武装分子的目标,原来打共和国卫队如刀切豆腐一般的先进战争机器对此同样无能為力——21世纪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所干的活和上世纪60年代越战时期的装备比毫无区别,而除了价格也再没什么高过那时的古董。


在上述对立情况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是不可能避免的,美国大兵在挨打,却没有具体的目标,战争也没有终点,这种情况下的伤亡和在硫黄岛、在冲绳那时完全不一样,后者虽然惨重但前面有著一个实实在在的终点,而现在士兵却什么也看不到。在这种威胁方向极不确定的情况下,误伤平民时有发生,这就又进一步的加剧了美军的窘境。很快,这使得这场战争的投入/產出比开始下降,原本保卫货币霸权的战争却反过来开始有可能威胁到美元。正是如此,在最初蛮横的踢开联合国单干之后,美国不得不回过头来要求“盟友”们以及联合国出面,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后者的介入,使得原本已经几乎彻底失去中东影响力的法、德、俄罗斯等国的面前又出现了希望。



拋去近期的具体事件,从根源说这是美国追求绝对霸权的必然结果,货币经济下,利益早已超越了地缘,各国的利益结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军事打击解决核心以外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打成“七伤拳”,所谓“不可马上制天下”的古训到现在仍然成立。对资本主义而言,对绝对利益的追求是必然的,但这最终会损害到其根本利益。


到了这个地步,要么美国开始逐步的收缩货币圈——美元瞬时崩溃对世界也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所以欧洲和东亚地区也不会眼看著这种事情发生,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配合美国的收缩;要么,则再发动新的战争,重新让战争机器开动起来,通过打击外围继续消灭欧元。如今,一面伊朗、叙利亚甚至沙特都战云密布,一面美国则还有要求撤军伊拉克的声音,伊朗核问题还在政治、外交层面进行著博奕,这些说到底,都是前面那种矛盾的体现。


正是基於后一种选择,“伊朗核问题”正式登场了。於中华文明相似,波斯文明的歷史同样需要以千年為记数单位,数千年“与人斗”的歷史让他在政治上具备了比其他中东国家更深的底蕴。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之后,萨达姆在全球的瞩目下由盛转败直至身死,而伊朗却毫发无损。基於本国利益的考虑,作為產油大国的伊朗同样建立了以欧元為结算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不同的是,在此同时伊朗与俄罗斯达成了建立某种石油价格协调机构的意向,这相当於第二个“欧佩克”,对於同样是產油国又曾在油价上吃过苦头的俄罗斯,这是求之不得的,而对於曾被踢出中东的欧洲国家,无论是从币缘还是地缘说这同样是一件好事,对亚洲的中国乃至日本同样如此——所谓的伊朗利益,并不是买点石油、卖些军火那么简单。


而那位经常“语出惊人”的内贾德总统由此看来,远没有常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伊朗的政治架构是中东国家中最接近西方模式的,能从德黑兰市长一跃成為总统光靠“语出惊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由此,围绕美元霸权的又一场“币缘战争”,在伊朗上演了。俄罗斯和欧盟拜伊朗所赐——更确切的说是拜美国自己所赐,得以重返中东,而此时美国已经很难再像从前那样把他们“赶出去”。而这支力量的进入,则也最大限度的维护了伊朗的国家安全。
而对中国而言,在中国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的表相之下,发生在中东的“币缘战争”同样蕴含著丰富的红利。最显而易见的,美国军事重心的西移使得亚太区域减少了干扰因素,為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经济圈的整合赢得了空间。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5:15

更深层次下,现在美、欧的“币缘战争”使中国首次得到了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在一些人眼中,还在為西方生產鞋子、衬衫的中国目前还处於世界產业链的较低层面,人民币更不还没有作為世界货币的资格,但是,同时还要看到的是,中国仍是现有美元体系中除美国外最大的受益者,无论民族主义者们是否喜欢,低廉的成本的确使得制造业在向中国集中,伴随著技术的进步,其级别越来越高,但在升级过程中中国并未像其他国家那样放弃低层次的產业,因此,大量的美元被中国所持有,也许用不了多久,中国就可以看到她第二个一万亿美元的外匯储备,美元本身早已不具备价值,但它们可以在下一轮的国际结算中為中国换来所需的矿物资源、技术和设备。



原本,亚太地区国家货币都掛靠在美元上,而现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其他国家在调整货币匯率时除了盯住美元还要观察人民币的动向,这就相当於又变相的进一步的放大了中国外匯储备的影响力度。这种近乎垄断的“世界工厂”意味著什么,美国自然清楚,於是美国开始软硬兼施的压迫人民币升值,目的,则在於控制中国金融体系,遏制產业体系向中国整合的势头,消灭出现区域性人民币经济圈的可能。而现在,这种压力至少短时期内,被化解掉了。



美国现在同样是这笔外匯储备的受益者,大量的美元在中国国库中沉淀下来,避免了市面美元流通量的进一步激增,也就保住了美国的国家信用,维持了美国的货币霸权。这样一来,在欧元与美元的币缘战争天平上,中国就成了决定性因素。而自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老一辈政治家為中国争取的绝对的独立自主,今天又一次使得现在的我们受益,中国外匯储备和外贸结算中多少份额属於美元,多少属於欧元,这完全由中国人说了算,爆发在中东的币缘战争必须要请中国出来,而这里有我们所需要的能源安全,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东事务的话语权将放大我们在世界其他的发言权。



再具体的说,中国是现在美元霸权的受益者,但从歷史的角度看,国家利益在这样的体系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并不大,而且,追逐绝对利益使美国一步一步的将自己推入到了险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种状态下把核心利益与其捆绑在一起,中国自然也不例外。美元独霸,不符合中国的远期利益,从周边地缘情况看,和近期利益同样冲突。但是,无论是美国的迅速崩溃,还是欧洲取代美国掌握中东,也同样不是理想的结局。只有东方智慧下的兼、合之道,才是中东地区最理想的状态,对我们,与当年中、美、苏的关系类似,这将实现中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我们的博奕对手——欧盟、美国,以及中东地区各国,这同样未尝不是一个共赢的结局。

在这一框架之下,过去一段时间以及现在发生中东区域的种种事件都不难找到一个靠近实际的解释,事实上在中国凭借“币缘优势”取得了中东话语权之后,在伊朗外交向中国靠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纷至到达北京之后,在战略上中国就已经赢了第一步,而无论是巴以局势还是伊朗今后的命运,对此都產生不了颠覆性的影响,只要美、欧币缘战争还在继续——也肯定会继续,只要中国的“币缘优势”可以保持,在中东中国就存有活动空间,同样,在其他方向也就存有活动空间。而我们所要做的,核心则是要在这段时期完成中国在国际產业链条地位上的提升,完成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完成对东北亚、东南亚、中亚以及非洲地区4个区域经济圈的整合。



美国的货币霸权终结是迟早的事情,中东很可能就是埋葬美元霸权的地方,这不是中国一家的问题,欧盟、俄罗斯都在其中其著作用。美国现在的货币手段即将不足以平衡他的巨额外债,而强势欧元的存在又限制了美元贬值的空间,时间拖的越久越危险,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砝码,无论放在天平的哪一端,都要引起倾斜,而我们要做的,则是尽量的在这其中保持平衡,从己方同时拿到我们需要的东西,也為產业升级和完善金融体系赢得时间,在东南亚、中亚、非洲和东北亚初步建立以人民币為结算工具的区域经济圈和配套的安全圈。



关於未来,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中、欧、俄进而美退,最终形成一个能够保持平衡的币缘板块分布,并保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圈业已成形,中国的大中华经济圈还在整合,以后一段期间,决斗还不是时候,只会出现三家之中,两家联合打另一家的局面,就像现在在伊朗所发生的一样。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6:31

人民币匯率变化的歷史: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匯率(年平均匯率)
年份 匯率(1美元折合人民币多少元)

1949 2.3
1950 2.75
1951 2.238
1952 2.617
1953 2.617
1954 2.617
1955 2.4618
1956 2.4618
1957 2.4618
1958 2.4618
1959 2.4618
1960 2.4618
1961 2.4618
1962 2.4618
1963 2.4618
1964 2.4618
1965 2.4618
1966 2.4618
1967 2.4618
1968 2.4618
1969 2.4618
1970 2.4618
1971 2.2673
1972 2.2401
1973 2.0202
1974 1.8397
1975 1.9663
1976 1.8803
1977 1.7300
1978 1.5771
1979 1.4962
1980 1.5303
1981 1.7051
1982 1.8926
1983 1.9757
1984 2.3270
1985 2.9367
1986 3.4528
1987 3.7221
1988 3.7221
1989 3.7659
1990 4.7838
1991 5.3227
1992 5.5149
1993 5.7619
1994 8.6187
1995 8.3507
1996 8.3142
1997 8.2898
1998 8.2791
1999 8.2796
2000 8.2784
2001 8.2770
2002 8.2770
2003 8.2774
2007年1月16日人民币匯率对美元中间价首度突破7.79关口,达到7.7895∶1.

2007年4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匯率中间价首度突破7.73关口,以7.7277再创匯改以来新高。这意味著匯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4.95%。

2007年7月17日美元对人民币匯率為1:7.56382

2008年1月美元对人民币匯率為1:7.2


半个世纪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匯率,经歷了稳定(五、六十年代)、升值(七十年代)、贬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稳定(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四个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后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战略需要,拓展国际出口市场,人民币匯率被人為强制贬值到1:8.2的水平并维持了十几年时间。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国内经济实力早已今非昔比,仍然维持原有的匯率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经济產业升级的大格局,因此升值是必然的,即使没有外部压力,人民币依然会存在巨大的内部升值压力,虽然匯率升值是柄“双刃剑”,但是从长远来看未来20年,人民币仍将进入长期的“升值期”,逐步成為国际主要货币,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產总值将达到50-60万亿人民币,国内消费市场规模突破20万亿人民币大关。在產业升级、投资带动、内需扩大及匯率升值的推动下,中国的综合国力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形成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会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大的影响力。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6:50

陈经“论中国的官办经济”,

陈经“论中国的官办经济”,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经济控制的真正实力!!



(二十六)富政府的“超级现金牛”

  改革开放中老邓的摸著石头过河论,在80年代,理论与实践都是小范围的瞎摸,几个特区摸得比较多,其它地方等中央指示。在90年代,通过“不争论”把理论干掉了,全国各地政府都开始了大规模彻底的瞎摸,这就是官办经济。很快就自然而然地摸到了“比较优势”这条路上去了,国际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巨型怪兽。搞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本来在以空对空瞎吵吵(一些主流经济学家90年代以前的言论看起来搞笑得很,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这大规模实践一搞,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以比较优势理论為核心,结合中国的实际,弄出了很多新办法新理论。短短十余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一般把改革开放从70年代末算起至今是一个整体,但80年代主要是政治格局变化很大,经济体制与实际运行与从前相似之处很多。90年代以后政治可以说是超级稳定,但经济格局就与从前完全不同了,与80年代都是完全两样。国际上看中国,90年代以前主要是从政治方面看,要对抗苏联就说你好,要和平演变就说你坏,中国作為一个经济体,和改革开放前一样在国际上处於可有可无的地位。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為国际上观察中国压倒一切的因素。所以,中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是在90年代。


  90年代的经济改革的一大“成就”,或者说“后果”,就是中国政府自己“脱贫致富”,变成了一个阔佬。当然,各地政府在官办经济里互相竞争,也有不少混得不好仍然很穷的,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政府手头的资本不折不扣是暴发了。这一点,以前还有人持“崩溃论”的观点不断质疑,最近几年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需要解释的已经不是中国政府,而是这些唱衰派怎幺调整自己的说法了。中国政府有三大王牌数据:2005年外匯储备超过8500亿美元世界第一,税收总额超过3万亿元五年翻番,国企利润超过9000亿。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还在高速增长中。其它的相关数据,外贸进出口连年增长20%、30%,今年都说要减速了看来却仍然会高速增长,FDI持续在每年600亿美元的高水平上,人民币不断升值。政府已经有余力(或者说愿意)去搞免农业税、免小学学杂费、封山育林等举措。这些其实不算什幺,并不能显示财力。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建成美国规模的高速公路网,已成板上钉钉之势只是时间问题,最近又开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建成以后将是全球独步的),“新农村建设”一投就是3000多亿。这些才是真正显示中国政府财力的地方。90年代以来综合国力的成长,只能用火箭式的上升来形容,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期。对比之下,90年代初期,一个市建个立交桥都要四处找钱。开建三峡工程的时候,有用倾国之力去搞的感觉,经常有人担心费用超支会拖垮财政。现在三峡级别的工程或者大工业项目很多一起铺开搞,人们都没什幺兴趣去关心了。很少有人註意到,中国政府这三年建的农村公路相当於过去50多年的总和。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种综合国力的成长仍然认识不够,只是从数字角度去理解。一算GDP,哦,人均1700美元,在发展中国家里都不算什幺,还是穷国。中国政府的实力,恰恰不能用GDP去理解,即使用PPP去算GDP都是不合适的。GDP在大多数国家显得和维持费一样,一些人均GDP比中国高得多的国家,政府财政会破產。真正有意义的是,政府能够动员多少资金以及资源去做想做的事。也不是说全是政府投,政府做好準备了,喊一嗓子,社会资金外资都会跟过来一起搞。也不一定是在中国搞,到其它国家去收购包搞经济都是可能的。这种能力,我断定中国政府已经是全球顶级之一,一般发达国家都比不上。在国际上,中国政府的行事作风就是发达国家大国的思路。世界各国也慢慢发现,必须象应对发达国家大国一样去应对中国政府。这也就是為什幺世界上慢慢觉得只有中国才是美国真正的对手。



  中国政府在GDP背后隐藏了真正的实力,明著说的韜光养晦,居然基本达到了目的。政府从改革开放开始说的翻两番之类的目标,现在说21世纪头十年要翻一番,所以硬凑了个7.5%的年均目标增长率出来(其实6%就够了,但说太低了不好意思)。这通通都是虚的,全是数字游戏。对於中国政府,是想办法压低数字,各省不肯压低,中央政府就统一压一下。其实这些增长率、GDP总额之类的数据全是虚的,是政府出於宣传目的炮制出来的幻影数字。在真实世界中这些数字对应的具体经济是什幺,没有人知道,国家统计局都不知道。我也是观察了好久才明白过来的,先还以為国家统计局心里有数。用GDP数值或者增长率去与其它经济体比,与自己以前比,是一种偽科学。经济模式不同,根本不能相比。


  中国政府真正在意的,是综合国力。GDP数字,就成天哭穷,企图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混入WTO。对於崩溃论,先还有点烦,后来也听之任之了,反正又唱不衰,还有助於政府哭穷。成天哭穷,自己人都深信不疑了,觉得我们在发展中国家都算是穷的,加入WTO怎麼这麼难,外国人太坏了。外国政府都不笨,在“中国制造”的教育下,比中国老百姓清楚,知道中国的比较优势太厉害了,如果按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放进去,好多国家都没法混了,太便宜中国了。但我看还是中国政府对自己官办经济的优势最明白,比外国人清楚。最后,得算是韜成了。本来应该韜得更好,老朱谈判时心急了,急於锁定胜利成果,多做了一些让步。就这麼让了些开放產业,留了些设限条款之后,混入了WTO。但加入WTO后四年里进出口贸易出人预料的惊人增长证明,还是捞到了。如果外国人能够预测到这种结局,那提出的条款会高得多。现在再怎麼变花样贸易壁垒反倾销,中国年年20%、30%的出口增长就是下不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把自己当个一般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有信心,如果这世界是公平地做贸易,我们能打败任何对手。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在经济领域已成现实。自己心里要有底,不要跟著人家信什麼中国的优势在於血汗工厂不要环保人民币低估之类的。我们的优势就在於中国人民大眾是勤劳而智慧的,只要我们把这个优势发挥出去和人竞争,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我们一定胜利。中国政府只要不阻住中国人民的优秀素质发挥出来,就能成功。华人到了其它国家,一样的机会甚至比别人机会差得多,整体上都能脱贫致富。外国人对这一点实际上相当怕,所以崩溃论威胁论轮著来,一边希望你自己垮掉让他们松口气,一边又觉得中国越来越可怕。


  种种保护主义的论调,实际上是看不起中国人的能力,不知道中国人的弱点,越保护越糟糕。因為中国人普遍有“小富即安”的念头,长远危机意识少。逼到头上来了,处境很困难,反而能爆发出一些能量。安稳地挣著钱,就赌博包二奶不务正业去了。


  中国政府实力成长之巨,十分惊人。自己发展积累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长的,再怎麼压榨农民都不行。人无横财不富,靠的是到全球化中去捞,才能成长这麼快。论综合国力实力对比的变化,我们绝对是全球化產业分工的胜利者。至於说还要往產业链上方爬,那是以后的任务,不能一步登天。我们现在占住了几大块,综合国力极大成长,这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

[ 本帖最后由 cwit 于 2008-9-5 20:28 编辑 ]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7:07

因為有从全球化中捞到的横财,包括FDI,贸易顺差,IPO上市,到外国收购资產等等,中国政府才乌枪换炮,一般人很难想象。例如纺织品出口,自己的企业用人民币组织生產,出口收到美元。从企业利润的角度,也许是很微薄的利润,一件衣服挣几块钱,一只袜子几分钱,出口上千亿美元也没多少利润。但对中国政府而言,那就是天大的利润了,一方面自己印人民币发展纺织企业,拉动了很多相关產业,另一方面,出口换回来的美元全落在自己口袋里。除了进口纺织机械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几十亿美元,对政府而言,就相当於千亿美元规模的凈利润了。

当然,政府投入了人力成本,也要棉花等原材料,也可能有环境污染。但在政府看来,人力与棉花什麼的,根本没什麼成本,不搞出口也就荒在那里了,人没工作还要找政府的麻烦。环境污染暂时不管的话,这种生意是绝对的横财,里外都赚到了。收来上千亿美元,就真的可以拿去做很多事。这就是后进国家靠出口导向发展经济的原理,与自己积累相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发展会快很多,有条件一定要大搞特搞,谁说不搞就是不懂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只有说是你人力资源去干别的更挣钱,才可以放弃这些產业,这些產业是不是低级不是问题。你即使占住了更高级的產业,只要你还有人在干低级劳动,就不能放弃。因為这个原因,中国政府还特别地搞了大笔出口退税,让企业可以更好地去全球抢食。这从企业经营来说,就是上好的“现金牛”,靠这头牛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资金,就可以放心地去发展其它產业,其它產业先期投入需要很多也不怕。


  中国政府有了“纺织品”这个现金牛,从90年代开始搞了几年,又把“机电產品”做成了一个更大的现金牛。这就是弄出了层级更高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正循环走出了第一步。那些电视厂可能没什麼利润比较苦,但中国政府仍然是可以把电视出口当个现金牛看待的。到现在,形成了整个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整体成了个“超级现金牛”。2005年,一家伙弄出1000亿美元顺差,忽然爆发了。要知道这些年中国是很多原材料的最大进口国,原材料涨得那个疯。结果顺差反而翻几倍,这就是超级现金牛的威力。干制造业的,再怎麼也比你那光卖原材料的层次要高。



  这有了“现金牛”的经济与没有“现金牛”的经济,真是完全两回事。所有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全是没有“现金牛”或者“现金牛”出问题的。国际收支不成问题,就可以放心大胆在内部整一些利润丰厚的產业,如房地產、电信业。缺原材料,缺技朮设备都不是问题,买就是了(当然要人家肯卖)。中国政府手里抓著纺织业、机电產业,这就热火朝天的干开了。缺钢材,就上钢铁產能,不过三年產量就二亿三亿四亿吨这麼疯狂地增长。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有,花钱买就是了。钢铁水泥不成问题,房地產就疯一样的火起来了,全国所有城市都完全大变样。搞电信业,要进口很多先进设备,花费那都是以千亿计。但不怕,只管买来,当然自己的设备制造商把打价格打低了更好。全国人民用上了电话手机,一年光利润就是上千亿。中国政府不客气,都给垄断了,电信业好几万亿国有资產就整出来了。至於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那个更是要大搞了,能进一步加强比较优势,都放在规划最前面。



  这麼搞,国有企业作為一个整体就发了,利润9000亿。国企发家,绝对不能靠把老国企救活,那样会穷死。得靠弄一些新型垄断国企,把利润划拉进国家口袋里。老朱说,给我弄一家叫“中国电信”的国企,国有100%控股,另外準备100个麻袋收钱。自由派经济学家说,不能这麼干啊,没竞争,效率低,要放开这些產业。老朱想想,就分出几家叫“中国移动”,“联通”,“网通”什麼的,算是内部有了点竞争,想放开是门都没有的。政府不会把这些稳打稳捞钱的產业机会给别人了。就这麼弄了一百多家大企业,一年弄个6000亿的利润。其它的国企,政府就不在乎了,就好比公司主营业务不错,一些旧资產或者其它业务怎幺处理都没有大问题,公司主要眼光放在开拓新的来钱的业务上。就靠这一手,国有资產增加的比GDP增长快多了。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不是按自由主义那一套干经济的,真要是自由主义,得分光卖光,俄罗斯油田都能让个人占了。有些人指著中国政府不要了的尽是麻烦的国有资產说,中国政府自由主义了,搞分光卖光了。这就根本不明白政府的思维。



  老朱一手抓进出口现金牛,一手搞国有基础设施(电信、油田、电厂、道路全是国有的),这就是老朱的发家秘诀。这个办法,老朱是不会说的,他说的全是些政治做秀,以及一些经济套话,不明白的人根本不知道他要怎麼搞。一般註意到的就是他怎麼折腾那些麻烦事,什麼软著陆、国企改制、扩大内需、保八,干得最顺利的这个事却没人在意。到头来,中国政府发家了,在铁一般的数据事实面前不得不认,怎麼发的却完全不明白,好象老朱干的都是些越干越麻烦的事,怎幺就能发了?就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解释,有的说中国政府靠卖地卖资源卖环境给外资发的,有的说靠黄色娘子军发的。这都不对,因為其它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这样卖著搞,却仍然发不了。



  老朱这两手,我认為从路线上来看,是最优选择。当然如果技朮积累更好些,国企弄得更灵活些,发得会更好,但这是操作问题,当然可以改进,任何国家的操作都可以不断改进。但我不认為有更高明的路线。有些人说,这毛病那毛病气死人,改革路线错了,应该赶走外资,退出WTO,保护国有企业,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这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现金牛杀了,再怎幺艰苦奋斗都不行。

  现在一些崩溃论,如果说的是环境崩溃,或者社会崩溃,虽然也多半是胡说,但多少还有些影子。但很多就是说中国政府经济会崩溃,什麼坏账,什麼贸易冲突。从现金牛的角度来说,这些经济崩溃论都是离谱透顶的。一个公司主营业务好,那就稳得住。只要中国政府手头的“超级现金牛”一直活著,经济增长就可以由中国政府主观意誌决定,实在不行就靠政府投资撑住经济增长,要建的东西还多得很,这麼干20年内不成问题。

政府的“超级现金牛”出问题,只有几种可能。一种是自己社会乱了,忽然一下就全国动乱或者是文革再起,生產都不搞了大家玩杀富济贫,那麼你要恢復得慢了,这牛就可能死掉。一种是政府搞起了理想主义回到以前的经济路线,赶走外资退出WTO回到计划经济,自己不要了现金牛。一种是打起了臺海战争或者中日中美战争,进出口全完。要真有这种事,印度等国得乐死,所以天天盼中国崩溃。前两种中国政府都是有明确认识的,稳定压倒一切,要继续改革,说得都明白得很,不会出问题。第三种打仗的事,这个就是恐怖平衡,谁愿意跟中国一起完蛋可以来试,世界各国都盼著别人牺牲都不来,中国政府钱多得把俄国的家伙全买过来也就那麼回事,越往后实力越强,就越没人敢来。最后一种可能,其它国家的纺织业机电產业等制造业发展得比中国还厉害,那也会出事。但这一条就算有可能,也是非常遥远的事。中国靠的不是几个说搬走就搬走的玩具加工厂,而是一个庞大的制造业產业链,这里头要整多少事需要多少条件那说都说不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这个制造业现金牛会吃得多胖,会抢了多少国家的食,人家很害怕。发展中国家是已经知道厉害了,发达国家也觉得危险,所以千方百计限制中国。



  老朱弄的这条路线,以后的政府确定无疑是会继续下去了。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快速发起来了,官办经济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老朱的最大任务是挣钱,把穷政府变成富政府,他做到了,富的程度超过所有人的预期。新班子的任务,一方面是继续挣钱,另一方面,因為有钱了,也要更多考虑怎麼花钱了。


cwit 发表于 2008-9-5 20:27:25

从发展“出口导向”上来说,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整成了一个大怪物,国际经济里确实就没有过。别人都是在国际產业链里各占一块,好的就一级级往上爬,看中国那意思,是要上下通吃,一级级全给占住。想想是可怕,一个十来亿人的国家,相当於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由一个强力政党领导,也不闹民主或者革命,就一门心思搞生產挣钱,啥活都干。国际產业本来是处於游移过程中的,从这个国家跑到那个国家很常见。但是中国一来搞,就有些不一样了。以前是资本家挑地方,到处转移,现在也是如此,但有些行业就被逼不得不转移到中国。从產业角度来说,中国似乎整出了一套成本控制方法,相当了得。我以前提过中国可以靠这个本事到外国去包搞基础设施,不久前已经成為现实,印尼三分之一的电力基础设施80亿美元包给中国几个公司搞了,外国公司要价上百亿美元竞争不过。这就不是光人力便宜整得出来的。產业发展成本控制的综合因素相当多,要一定技朮水平,相关產业要综合配套齐全,要有财力人力物力土地供给,要有顺畅的交通通信设施与营销渠道,要有整合能力。这样权衡下来,人力便宜只是在某些简单產业还能管用。


  由於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在国内就维持了一个低价格体系。从基础设施水平来说,国际公认中国的消费水準至少相当於人均5000美元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如果要炒到人均5000美元去并不难。但中国政府就不炒,就维持低价格,把综合生產成本控制到全球最低。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旋涡,把国际產业不停吸过来,别人确实就是竞争不过。理论上一个產业只要中国技朮与营销追上来了,能生產了,加上中国这套成本控制方法,立刻就是比较优势,国际產业就等著被中国吃掉。以前一些小国也搞“出口导向”,但是没有中国这套成本控制方法,只是局部產业聚集,没有形成吸引旋涡,產业经常是说转走就转走,没有形成生產基地。中国似乎已经不能用“出口导向”去理解了,我认為中国政府的目标是对一个个產业进行“蚕食”,占住一个再图谋下一个,要成為全球实物生產力最强的国家。“出口导向”,开始说的是以外补内,弄些外匯,是比较狭意的。但后来指的是,產业发展的目标市场是全世界。既然中国能够把一个產业做到全世界比较优势最强,那么目标市场当然应该是全世界。所以,这是中国政府出血本加入WTO最大的原因。


  这个战略,最近几年出成效了,可以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国际原材料价格翻了几倍,中国好多项都是最大进口国。按照传统的理解,象中国这样没啥资源的国家,技朮又不高,怎幺混?结果2005年顺差上千亿美元,2006年只怕会更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產业的比较优势的厉害。你可以说中国企业这毛病那毛病,毛病确实多,但是中国的產业在国际上竞争力就是强,而且强得一般人无法理解。从全球经济来看,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幻,某些產品的需求总是在那的,而中国能以最高的性价比满足一大块需求,这是一个铁的事实。由於中国还没有把份额占满,在吃份额的过程中顺差大涨就很自然了。其实產业的技朮需求各不相同,并非技朮高的市场就大。中国占住的几大块都是很大的市场,技朮上差距并非关键,再怎幺高技朮人也是吃饭穿衣。所以即使中国技朮和发达国家比并不算好,也可以在国际產业里大吃特吃。何况中国政府也知道搞技朮的好处,一些看似高级的產业慢慢被中国变成了中级初级產业,被挤得没活路了。


  如果这么在国际上猛占產业,搞下去会怎幺样?假设中国政府就喜欢挣美元,就这么猛往外卖东西,生產的东西越来越高级,那顺差会涨到天上去。现在一年上千亿美元好象很多了,其实不算啥,还有很大潜力,只能算刚刚活动开,日本德国人比中国少多了,也有上千亿美元顺差。这是个好事,表明中国在地球上有了基本的生存办法,缺资源也没关系,现在没人会说“开除球籍”了。国际上有办法混了,全球化时代发展的最大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不是就要这么猛挣顺差?这个问题以前没意义,反正也没几个钱,干了几十年加加减减的也才拢了2000亿美元,防灾防事的也不能乱花了,所以还鼓励去搞外贸挣顺差。但现在一年就能弄到这个数,这就成了个现实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如果我们要高速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去发展外贸,挣来顺差都直接算进GDP里面了,还有间接拉动。国际上產业还肥得很,我们还大有可為,好好搞技朮再突它几下,这条路还是可以走的。自主创新也不一定是说得那么难,我们干起来可能一会就突破了。就这么去抢產业,相信一定能抢来不少。出口增长连年20%30%四五年了,经济学家本来眾口一辞说会消停会增长慢些,也没停下来,到底什幺时候增长降下来都不太敢说话了。但这条路不是说我们干不好,而是国际上不“和谐”。


搞出口,最初的目的是国家太穷要挣钱搞活经济,闷头干。现在达到了这个目的,还超额了,那么又该為了什幺去干出口?答案是明显的:平衡。即然在国际上的钱够花了,就不用再去挣这么多钱了。但是也得进口些东西吧,不能吃老本,所以就搞搞出口,最好两者相抵平衡,要进口多少钱的东西就大致出口多少钱的东西,资本项目再加加减减最后弄个平衡。你出口多了,反正你挣来的钱又花不出去,等於白给人家送东西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货币、霸权——战争与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