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56|回复: 0

[资源共享] 震后高桥沟为何易发泥石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2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本帖最后由 yangcafe 于 2011-11-22 15:07 编辑

对灾区泥石流沟进行全面“体检”,以防治地震灾区交通要道的隐患——
核心提示
◎雨季时期,汶川地震灾区的大量群发地质灾害,对交通干道等一直是个大威胁。
◎我省针对地震灾区重要交通干道沿线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应急治理,明年汛期前,将完成4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专家考察发现,在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的高桥沟,积累了1300多万方物源,其中已启动或有启动迹象的有325万方,每10分钟降雨量为10毫米时就会引发泥石流灾害。
11月16日,绵竹汉旺镇通往清平乡的唯一一条公路——绵茂公路汉清段,往来的大货车、私家车相互让道,小心通过。就在这条路上的天池大桥前左侧,省煤田地质局141队的技术人员正在为高桥沟这条泥石流沟进行“体检”。
在持续近一个月的前期勘查后,高桥沟多发泥石流的“病症”逐渐被摸清。
这是10月中下旬我省地震灾区重要交通干道沿线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治理中的重点项目之一。明年汛期前,我省将完成4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要缝合交通要道上的“伤口”,先要对其进行勘查、设计,这40个隐患被列入“体检”名录。
担忧:漫山遍野都是泥石流堆积物
“以前开车无数次经过汉清路,从来没有注意到还有个高桥沟。”141队岩土公司经理杨光学说。
从地图上看,绵茂路汉清段沿绵远河左岸北进,沟口与绵远河斜交,位于绵竹市天池乡的高桥沟的确很隐蔽,但正是这条不被许多人注意的沟,在“5·12”地震后,却带来许多恼人的问题。
“地震前,我们这里山清水秀,漫山遍野都是大树,”位于高桥沟中部花四村的70岁村民付如能回忆,“地震后,漫山遍野都是泥石流堆积物。”付如能指着面前一座已经被泥石流冲垮大半的民居叹息。
这个震前从未发生过泥石流的高桥沟,在2008年、2010年和今年,先后发生七次泥石流。由于沟口紧挨着绵远河,去年“8·13”时主沟里的泥石流冲出来堵断了绵远河,形成了一个堰塞湖,掩埋绵茂公路汉清段达200余米。
杨光学认为,作为汉旺镇通往清平乡的唯一一条公路,汉清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在建设中的灾后重建项目——绵茂公路,其施工也要仰仗这条路。
作为汉清路上的一道“伤口”,高桥沟的治理还有着另外的迫切性。从沟口开始步行,沿着泥泞的通村公路往上走,会经过梅子岭、花四村、歇马庙三个村子和一家煤矿公司以及一家磷矿公司。“沟内原居住的村民已陆续返乡开始生产生活,大概有260户900余人。如果村民仍生活在泥石流危险区内,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
有着200多工人的天池磷化工公司的总经理强兴贵告诉记者,每年6月底到10月初的汛期,他们都会停产停工,以避开危险的雨季。
体检: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好,使高桥沟易发泥石流
10月中旬,141队岩土公司副经理李太军就率领技术小分队 “入驻”高桥沟了。“先作勘查设计,也就是要对这一条泥石流沟作一次全面体检,然后对症下药,把治理方案设计出来。”
泥石流沟“体检”都有哪些内容呢?
“大体来说,就是要查明高桥沟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及危害,”做这些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为泥石流应急治理方案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李太军介绍。
11月的天池,几乎天天都要飘点雨。事实上,这个地方的气象特征也是高桥沟泥石流多发的一个 “诱因”,高强度降雨和泥石流的发生脱不开“干系”。
据绵竹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间,高桥沟共发生6次泥石流,每次降雨量均在50毫米以上,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每10分钟降雨量为10毫米时就引发了泥石流灾害。
用5天的时间走完高桥沟的主沟和支沟,进行前期踏探,李太军的团队得出初步结论,主沟长达7公里、流域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高桥沟,积累了大量物源,“初步估计整个沟内有1300多万方物源,其中已经启动或者有启动迹象的有325万方。”
这样大的物源量令技术人员们感到吃惊,“这与震后特殊的地质条件有着很大关系。”根据勘查,他们认为震后沟内崩塌、滑坡、冲沟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大量松散的固体物源。
从高桥沟自身的“形体”来看,它属于绵远河一级支沟,位于绵远河右岸,平面形态呈口袋型,腹大口小,汇水条件极好。再加上支沟发育,普遍沟谷狭窄,纵坡陡峻,坡度大多在60度以上,“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好,也为高桥沟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较丰富的物源补充和动力条件。”
此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沟域内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强烈也为泥石流的多发添上了“一砖”。要做治理设计方案,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因素。
处方: 采用“藕节式”分段治理,沟道内设置拦砂大坝,沟口和支沟之间设置停淤场
不到现场,很难想象高桥沟能够绵延7公里,沟道里的碎石、巨石随处可见,沟道两边,有些段是横岩断壁,有些段是连接支沟,有些段堆满近三年来的泥石流冲积物,那狰狞的大石块彰显着大自然不可预知的力量。
“勘查设计方案在省上请专家评估时,专家们就一直认为高桥沟的泥石流规模巨大、威胁对象多,对重要交通干线的意义非常,”杨光学说这要求在治理方案上需要新思路。
李太军介绍,当高桥沟沟口的冲积物大于1200方时,就会对绵远河造成拥堵,“以目前高桥沟泥石流的河道淤积规模,要想将物源全部拦在高桥沟内是拦不住的。”另一方面,沟口堆积区空间小,绵远河的携砂能力也有限。
物源丰富、水动力条件好、主沟沟床纵坡降平缓。如果沟床堆积物源启动、岸坡上的崩滑物源也步步推进,就具备了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的条件。
技术人员因此初步判定,防止支沟松散堆积物尽量少进入主沟、降低泥石流水动力条件和避免主沟沟床堆积的大量物源步步推进,这三个方面成为高桥沟泥石流治理的关键。
找到了“病根”,开出“药方”也就有了根据。
“其实用整体的眼光来看,高桥沟就像是一段藕一样,可以凭借‘藕节’分成三部分”,李太军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划分‘藕节’的依据就是不同沟段内不同的地质条件、物源条件和威胁对象。”
比如从沟口到梅子岭村的泥石流沟,这一段为重点防治区,采取“沟口栏”“支沟固”的方案较为可行。在主沟沟道内设置拦砂大坝,“拦挡住物源,起到防冲刷的作用。”沟口的局部设置停淤场,便于泥石流冲积物下来后回淤。支沟之间拟设沟道停淤场。
眼下,令李太军们感到迫切的一件事情是,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案设计要明确受威胁对象,知道哪些要受保护,“根据受威胁对象的不同,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桥沟周围的村子和企业,是他们要考虑的重点因素。
思考:治理要有动态的眼光、综合的智慧
为什么要对交通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的“8·13”以及今年6月底至8月初的强降雨过程,导致汶川地震灾区大量群发性地质灾害,对交通干道等重要基础设施造成了重要损失。“我们在今年汛期中进行了摸排,映汶路、汉清路、擂禹路等线路上发现了12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30处可能造成严重断道或堵江。”
“去年和今年以来的泥石流灾害发生情况,说明交通干道沿线的地灾必须要治理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乔建平说。
此次治理的40处隐患,首批已启动了国道213线都汶路映汶段高家沟、彻底关沟、银杏坪沟以及绵茂公路汉清段小岗剑等4条泥石流沟的治理,“这4个隐患点位置重要,采取边勘查设计边治理的方法,如果不及时治理,明年汛期恐怕又得造成断道。”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人表示。
除了上述4个隐患点外,其余36个绝大部分已进入勘查设计阶段。
事实上,震后我省就开始了大范围的地质灾害治理,特别是去年“8·13”灾害以来,地灾治理项目多、受关注度高。相关人士表示,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地质灾害治理的方法。如文家沟这样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方案、动态地进行治理。
而在李太军看来,此次地震灾区重要交通沿线重大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是对泥石流沟等隐患点的“求医问药开方子”,还要以综合、全面的视角来进行勘查、设计和施工。
李太军认为,在摸清了对高桥沟的泥石流灾害历史和确定了其泥石流特征值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橡胶模具泥石流出口段主河绵远河的调查,“不仅要查清绵远河的基本特征、流量流速、宽度等,还要结合泥石流灾害史的调查,对泥石流堵塞绵远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行分析论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4-27 01:55 , Processed in 0.03821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