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66|回复: 7

[咖啡物语] 电脑人替我再活的五百年还是我吗,看看佛教关于我的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5 07: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电脑人替我再活的五百年还是我吗,看看佛教关于我的解释

上一篇: http://forum.simwe.com/forum.php ... A%E8%81%94%E7%BD%91

电脑人通过Web3.0人联网物联网替我再活的五百年(见本帖下半部分)还是我吗,(我:一个有少许智商,缺乏情商,没有胆商 的弱者,卑微 懦弱 退缩,只有在梦的旷野我是骄傲的巨人。。。)。

看看佛教关于我的解释:

维基百科:
我 (佛教) 本文介绍的是佛教术语。Tango-nosources.svg
我(梵文:आत्मन्,Ātman,巴利文:Atta),佛教术语,又称补特伽罗,通常指心理学上的自我。有时也用来指称灵魂,梵我,或神我。这是古代印度很重视的一个哲学术语,许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佛教认为,一般人认知的自我有三种特性,它是单一的,常住不动,具备主动支配的能力。但是佛教认为这是错误的认知,人类以为的自我,其实是由五蕴的功能所产生。因为对于我的认知错误,产生了我执,造成了痛苦与轮回。因此佛教主张无我。
目录  
1 字源
2 古印度学说
3 佛教理论
4 参见
字源

在梵文与巴利文中的我(梵文:ātman,巴利文:atta),源起于共同的印欧语系字根,*ēt-men,原义是呼吸。古英文中的 æthm,德文中的 Atem,与希腊文的前缀字atmo-,都来自于同一字根。
古印度学说[编辑]

在佛教之前,以及其同时代,存在着几个不同的思潮。
第一个流派,立场接近于唯物主义,认为我是由四大所组成。因此,当四大分解之后,我也不复存在。顺世论属于此派。
第二个流派,立场接近于唯心主义。这派认为,人是由梵天创造,每个人之中都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又称灵魂,梵我,或神我。
佛教理论[编辑]

佛教认为,外道所认为的我,又称离蕴我。他们认为存在一个真正的我,有些人称之为灵魂、或神我。它是常住不变的,单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但是佛教反对这种见解,认为人类所认知到的我,是由五蕴功能所产生的,又称即蕴我,也称之为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业的牵引逐渐产生变异,与其说他是由“我”任意支配的主体,不如说是遵循因果规律的一个客体。

----------------------------------------------
百度百科:
佛教名词 佛学用意
我:
主宰的意思。佛教说我们通常所执著的我是假我,因为这个我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离开了五蕴,根本就没有我存在。
【我】
有三种的我,即真我、假我、神我。真我是如来所证的“八大自在我”,也就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之真如、佛性;假我是凡夫众生所执著之我,这种我乃由四大五蕴假合而有,因缘所生,似有非实;神我是邪魔外道所说之我,他们于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说有十六神我。(参见:十六神我)
我为何

我为我而非汝,汝为我而非我,我生于物而非

物,物与我同而非,我生物未生,我觉世万千。

--------------------------------------------------

电脑人通过Web3.0人联网物联网替我再活的五百年还是不是我:
基于语义网的互联网电脑人系统起步的起步@ www.mypku.com www.beihang.com www.imcas.cn,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借助网络增加了更多的能力,电脑人/网络机器人得到越来越多应用,
例如 朗玛UC,捷博MSN精灵,淘宝智能机器人,谷歌社交网络机器人, 英国具能模拟真实人类思维的智能电脑人等。
但实际上这些电脑人本质上属于人的高级工具。
语义网是人类语言的电脑程序表达方式,电脑理解所表述的内容含义。
语义网应用在电脑人系统上 可以大大增加m2m表述能力,使得能在整个互联网上互通,有共同的语言。
我们考虑的电脑人系统不仅是真人的电脑拓展系统,还可能是完全独立或部分独立的电脑人,(不限制仅使用语义网),
能完成“人”的部分网络行为,在人的大脑不能考虑到的时候或方面 帮助或代替人,
做一些人很难做的巨大量数据分析(例如一个人周围附近人的情况,目前微信能看到附近人的少量信息),
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使我们不再肉眼凡胎(看到周围人或物更多的信息且与周围通过语义网互动)。
不远的将来电脑人能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指导,辅助提高我们的智商,情商等等,
在人百年后继续作为(或不依赖人为主体的电脑人的作为):
1. 通过互联网获取新的信息(Web3.0时代互联网上有着普遍的标准化信息,电脑人能够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
  通过语义网求助,甚至付费获取信息,
2. 管理个“人”媒体博客微博,(希望得到你关注,可能也做你的粉丝),
    语义网方式“关注”应该是在rdf/foaf文件中写在<foaf:knows><foaferson>里,
3. 通过网络购物,购买虚拟物品或通过快递购买实物,送礼等,
4. 转账,资助或奖励亲友,送礼金等,给直系亲属是主要的支出,
5. 管理个“人”财务、投资购买股票或彩票等,
6. 通过物联网操作实物,达到拥有类似人的“器官”,例如操作电器,操作无人驾驶运输工具或协助人驾驶。
7. 拥有电脑人自己的虚拟物品和实物及空间
   财物对人很重要,对电脑人也同样重要,电脑人拥有财物的法律权利将改变现行的遗产继承法等。
8. 电脑人能通过微信,易信,来往,QQ,电话短信等方式与人沟通,电脑人之间能通过多种方式沟通(及Web3.0的“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和倒腾”)
    (与人沟通的一个方式是,人用电脑或手机等用语义网方式互动)
9. 建立个“人”知识库,需要时随时调用,模拟人类认知思维方法,仿照人脑的更多功能。。。
10.交友:按照感兴趣的专业,文化程度,被推荐的多少和好评的程度等等选择朋友。如果与人没有关联的独立电脑人怎样交友:电脑人应该有较好的“人”品,有资产,等等,令人信任的方面

我考虑搞个真实的网络机器人,世界上第一个有存款、有虚拟和实物资产等,

把人的精神输给电脑人(让电脑人继续自己永生)不容易,但有必要完全像“我”吗:一个有少许智商,缺乏情商,没有胆商 的弱者.为什么不构建一个具有充分十商的强“人” 再活五百年?以后的电脑人很多特性相近,可以共用很多程序代码,成功需要“十商” http://www.北大数学.cn/bbs/forumviewthread.php?tid=1404

不仅很多程序代码可以共用,很多信息也可以共用。每个人都存储所有关注信息,比较浪费,部分内容应该这样共享:内容保存到所有共享内容的人全部不需要/删除这个内容。另外共享信息的网络杂志是有意义的,把一条信息/帖子注明一个网址 例如 www。beihang。com/yuxin/20131203。html (这里"."写成了“。”是为了避免。。。)

电脑人能力强的一个方面是可以以一当百、以一当万,不需要休息、没有死亡、一心可二用(实际上本来就是多“心”的,可以多线程运行),一个“电脑人”就具有一个合作团队的部分特色,成本低。。。,当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人,但自然人几十年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肉体凡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肉体一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电脑人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可乎骤得,不必托遗响于悲风。

不受人控制的独立电脑人(法律赋予电脑人合法持有财产之前)财产持有首选BTC,银行账号支付宝财付通都不行,即使程序通了,哪天一个官事法院勒令把RMB转走了

电脑人系统程序把btc文件加密存储,且用raid1方式存储在多个公司网站,任何一个网站不知道我存的什么,类似全息存储:其中一个网站硬盘完蛋也不影响我的比特币文件完整性

http://forum.simwe.com/forum.php ... A%E8%81%94%E7%BD%9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Simdroid开发平台
维基百科:

自我[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自我的其他意义,详见“自我 (消歧义)”。
自我(希腊语:Ego、英语:Self),是一个人类个体,对于其自身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通常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对於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课题。这也是各宗教,如佛教,所长期关注的一个主题。
自我,基于意识,有两个意义:其一,自我作为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本我、超我并列;其二,自我具有自意识我的反思视角,可以自我意识,了解我的所有人格,及至意识作为我的本质。
目录  [隐藏]
1 哲学上的自我
2 心理学上的自我
3 宗教上的自我
4 参见
哲学上的自我[编辑]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意思: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法语原文Je pense, donc je suis.),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哲学命题。
确切的说是,我思考,所以意识到了我的存在。
意思是认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因为这个“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着、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这里的“我”并非指的是身心结合的我,是指独立存在的心灵。
心理学上的自我[编辑]

自我(ego)是针对与个人同环境的关系,有关的所有心理机能的术语。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生命最初的六或八个月便开始形成,到二或三岁时便已建立得很好。当然,大部分的变化与成长在这以后都出现了。自我的机能包括:知觉、学习、记忆、判断、自我察觉和语言技能。自我对来自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并帮助个人在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自我也对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作出反应,并帮助满足个人需要、达到理想和规范的标准,并建立健康的情绪平衡。
自我根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来运转。在这一原则下,自我一直等到能够发现,一个可为社会所接受的表达或满足形式时,才去满足本我冲动,以此来保护个人。在自我中,原始过 程思维变得服从于一个更以现实为取向的过程,称做次级过程思维(secondary process thought)。当自我成熟时,这一过程便开始发挥了支配作用。次级过程思维是当我们谈论思维时通常所指的一类逻辑、序列思维。它允许人们做出计划和行动以便与环境打交道,并且允许人们以个人和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获得满足。它使人们延迟满足。它透过审查计划能否真正作用帮助人们检验计划。后面的这种过程叫现实检验(reality testing)。
宗教上的自我[编辑]

参见:自我、自性及本性
参见[编辑]

本我、自我与超我
自我意像
自我实现
自我中心主义
自性 (荣格心理学)

本我、自我与超我[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ango-nosources.svg
本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5月25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目录  [隐藏]
1 本我
2 自我
3 超我
4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本我[编辑]

本我(英文:id)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自我[编辑]

主条目:自我
心理学上的自我(ego)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则包括无意识。心理学上关于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复杂,并常牵涉到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超我[编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是父亲形象与文化规范的符号内化,由于对客体的冲突,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超我的形成发生在恋母情结的崩解时期,是一种对父亲形象的内化认同,由于小男孩无法成功地维持母亲成为其爱恋的客体,对父亲可能对其的阉割报复或惩罚产生阉割情结(castration anxiety),进而转为认同父亲。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编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分类:心理学

自我意像[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我意像(Self Image),亦作自我意象或自我映像,为心理学概念,一般用来指一个人在内在的图像。通常来讲自我意象挺难改变的,它不仅是指能具体被他人观察到的客观事物(身高,体重,头发颜色,性别,智商,成绩等等),而且还指那人通过自身经历或者评价他人而学到的一些事情。对于自我意象一个简单的定义是对于问题“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的回答。这个名词原来是客观的名称,这个名词本身并没有牵涉到价值判断。
概述[编辑]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经常具有一些完全客观的资料,譬如:身高、体重、性别等。此外还有一些较抽象的因素,例如:
我瘦吗?
我是否超重了?
我算好看吗?
我弱吗?
我强壮吗?
我聪明吗?
我笨拙吗?
别人认为我比较和气吗?
我是好人?
我是坏人?
我是阳性?
我是阴性?
我受欢迎?
自我意象的维持[编辑]

研究证明当人们对一个来自受刻板印象影响的群体做出评价时(如中国人有数学方面的天赋),人们得出的评价通常受到自身的自我意象影响。取决于自我意象的好坏,如果一个人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他/她很可能对一个有着刻板印象的群体做出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反之当个人的自我意象受到挑战或威胁,人们可能会给出更多带偏见的评价。[1]人们通常会选择贬低他人来保持自身的尊严,在自我意象维持的过程中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2]
参考[编辑]

^ Fein, S., & Spencer, S.J. (1997). Prejudice as self-image maintenance: Affirming the self through derogating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31-44.
^ Florack, A., Scarabis, M., & Gosejohann, S. (2005). The Effects of Self-Image Threat on the Judgment of Out-Group Targets.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2), 87-101.
Rogers, T.B., Kuiper, N.A., Kirker, W.S. (1977) Self-Reference and the Encoding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677-688.
自我实现[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ango-nosources.svg
本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2年9月11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在1940年代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人身上,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通点。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时,特别是孩童时期遭受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开始有自我防卫的意识,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编辑]

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
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
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自然。
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益。
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
有独立自主的性格。
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经验。
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
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的家人。
只相信现实和自己,而不是相信三人成虎的成见和这社会的偏见。
具民主风范,尊重别人的意见(但并不代表接受别人的意见)。
有伦理观念,能区别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带有哲理气质,有幽默感。
有创见,不墨守成规。
对世俗不轻易苟同。
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
自我实现之道[编辑]

对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臻于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有以下建议: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
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
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相关条目[编辑]

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
罗哲斯
分类:心理学

自我中心主义[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Tango-nosources.svg
本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4月17日)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根据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这现象,称为自我中心主义(或称自我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在对自己的观点方面和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还有唯我论有相似的地方,可视为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自我中心主义以自己为中心解释世界和处理事情,其基本原则为“自我中心”。
目录  [隐藏]
1 自我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
2 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学观点
2.1 定义
2.2 自我中心与自私
2.3 自我中心在男女亲密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3 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论观点
4 自我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观点
自我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编辑]

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自我中心主义提出“我”为世界中心及起源。认为“我”所能感觉到的世界,就由“我”的存在而开始存在。因此自我中心主义在形而上学中的观点基本上跟唯心主义一样,认为世界只是我们的感觉,物质存在以意识为基础。但分别在于,唯心主义注重的是真实和理念的分别,自我中心主义注重“我”。因为世界对于“我”来说只建基于“我”的感觉,因此世界的中心是“我”,世界亦可以被“我”改变,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感觉。所以一切除了“我”的本性和潜意识外,都可以被“我”改变。
以自我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定义论由此引伸发展开去。
自我中心主义的心理学观点[编辑]

定义[编辑]
自我中心的意义是什么?在发展心理学上关于自我中心的名词有两个,其一是幼时自我中心(egocentrism),其二则是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然研究者以为,尚有第三种自我中心的型态在青年其之后仍然存在,可能持续至成人期,且会影响两性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方式。兹将三种自我中心的定义分述如下:
幼时自我中心(egocentrism):
指前运思期的思考特征,婴儿无法以他人的观点来考虑现实的状况。在皮雅杰(1926)著名的三山研究中发现,儿童倾向以“自己眼睛所见到的状况”类推他人所见,于是便推论4-12岁的部分孩童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眼睛所见的景象;此研究结果虽被后人反驳有所低估,但此自我中心现象在孩童初期的确是存在着的(Dason,1977)。
青少年自我中心(self centric):
指在发展历程中的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现象,分别是假想的观众(imaginary audience)与个人传奇(personal fable)。前者指的是青少年有时会感觉自己站在舞台上,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是舞台下的观众。这些假想的观众(imaginary audience)随时随地都在审查自己、批评自己,因此非常注意服装仪容。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而后者是说,个体会认为自己的经验十分独特,视冒险的事件为上天赋与的考验,而产生一种无懈可击的错觉(如飙车不会有危险、闯红灯、作弊抓到的不会是我等等)。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中心:
系指个体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仅顾及到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而忽视对方(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可能的不方便、心理上可能的不适感受及物质上实际的损失。这样的情形较常发现在男生身上,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先天(脑侧化)及后天(同理经验、社会价值观)有关。
自我中心与自私[编辑]
自我中心所涵盖的构念较大,而“自私”的构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然而,自我中心并不一定涉及与“利益”相关的命题,例如有时候自我中心者伤及的并非对方的利益,而是对方的心理感觉或两人长期的关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而自我中心者的意识则不那么明显,换言之,他们有时候知道自己如此行为会伤害别人,有时候却不那么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决定了之后便一意孤行,并且很可能在遭受批评时名正言顺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
自我中心在男女亲密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编辑]
根据前面所述,男性普遍自我中心的现象可能和先天、后天均有关系。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许多研究已证实男性的脑侧化较女性明显,而男女在处理有关自己与他人的讯息时也会激发不同的脑区(Shaywitz et al,1995),可见男女在生理结构上负责“自己”与“他人”的机制便有些不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与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ing)赋予男性较多成就压力、女性较多关系压力。此外,在亲密关系中面临自己与对方意见不合等问题时,男性较易采用task orientated,女性则较习惯使用relation orientated的沟通处理方式。故研究者依此假设,若依照连结论式(PDP)的观点,我们的认知基模可能受到生理限制及后天经验影响,在面临冲突事件时,虽然男女认知结构中与self, other, relation及task的相关概念都被激发,但是女性在other与relation的路径连结较为紧密,而男生在self与task的激发速度较快,进而造成男性较为自我中心,而女性则因考量对方的感受、不断退让而蒙受其害。男性在面临自己与伴侣想法或行为上的冲突时,通常会视对方为自己的外延工具,所以容易只想到自己,而忽略对方仍为一个“理性的自身”(Kant,1770)。
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论观点[编辑]

自我中心主义否认知识的真实性,认为“我”才是根本和权威。感觉是思想赋予肉体对世界的联系,而知识就是从感觉获得。也就是说,思想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定义感觉的真实性,但主要以泛虚假主义的判断原则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于是对感觉持怀疑态度。知识,感觉都是“我”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的基本是“我”,这个观点跟唯我论相同。自我中心主义对知识的定义以“我思故我在”终结。
自我中心主义的伦理学观点[编辑]

根据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原则,“自我中心”,在伦理学方面与个人主义相似,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更接近。但更重要的区别在于,自我中心主义代表激进的自私思想。在一切除了自己都被视为虚假的情况下,“我”只受“我”的思想支配,因此道德在此只是“我”的本性对“我”的思想的约束,而这一切都是可变的。简单来说,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完全自由,随心所欲,没有伦理约束,一切决定根据“我”的意愿。
分类:主义哲学理论

自性 (荣格心理学)[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性(Self),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四大原型之一。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有神的形象。
目录  [隐藏]
1 常见象征
2 例子
2.1 文学
2.2 电影
2.3 游戏
常见象征[编辑]

在梦中常以老智者或是助人动物的形象出现。以曼荼罗(mandala)为象征。其他代表象征有太阳,黄金,石头,树等等。
例子[编辑]

荣格认为道教内丹术中所说的元神即是自性、式神即是自我。
日裔的荣格学者认为禅宗《十牛图》中的牛是自性、牧童是自我。在这里“牛”又称“心牛”。
文学[编辑]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中的莫札特及其他的不朽者,以及给哈瑞条约与引哈瑞入舞厅的人,皆可视为哈瑞的自性。
《青蛙王子》中小公主的金球。
电影[编辑]
《黑客任务》中的Morpheus。
《星际大战》中的欧比王‧肯诺比(Obi-Wan(Ben) Kenobi)及尤达(Yoda)。
游戏[编辑]
《Remember11》中玩家的里设定原型就是Self。
[隐藏] 查 论 编
分析心理学
名人       
卡尔·荣格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玛丽-路易丝·弗兰丝 · 伊莎贝尔·迈尔斯 · 大卫·柯尔塞 · Aušra Augustinavičiūtė
概念       
潜意识 · 集体潜意识 · 原型
心理测验学 和 职业测试       
三因子模型 · 16PF · 大五 · NEO-PI · MMPI · Kingdomality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法       
INTP · INTJ · INFJ · INFP
ISTP · ISTJ · ISFJ · ISFP
ESTP · ESTJ · ESFJ · ESFP
ENTP · ENTJ · ENFJ · ENFP
柯尔塞气质类型测试       
工匠 (作词人 · 巧匠 · 表演者 · 推销员)
监护人 (调查员 · 保护者 · 供给者 · 监督人)
理想者 (优胜者 · 咨询师 · 治疗者 · 教师)
理性者 (建筑师 · 陆军元帅 · 发明家 · 策划者)
其他       
九型人格 · FIRO · 互动作风 · 社会人格学 · 气质 · 四种气质类型 · 五种气质类型
分类:心理学文学理论佛教术语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百度百科:

自我


本词条介绍的是自我(心理学术语),更多含义,请参阅自我(多义词)。
目录
1概念论述
实质研究
哲学上
佛学上
唐震上
2意识结构
结构解析
内容解析
存在解析
3形成过程
4特性功能
5五大自我
自我批评
自我表现
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
自我陶醉
6形成发展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7意识表现
1概念论述

实质研究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在心理学中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鸟类的自我意识


自我
编辑
[zì wǒ]
本词条介绍的是自我(汉语词语),更多含义,请参阅自我(多义词)。
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目录
1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详细解释
区别
2哲学名词
感知与认识
深度与准确
坐标与理想
正确与自信
实践与行
协调与思考
理想与现实
3激励与自觉
获得新动力
重新认识自己
1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语:自我(Ego)
注音:zì wǒ
基本解释
1. [self;oneself]∶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自我”(“自”来自;“我”内心深处;来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称:自我感受的表达。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感想(自我醒悟)。
2. [ego]∶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3. 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
详细解释

1. 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清谭嗣同《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 谓自己对自己。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 自己合理恰当的肯定自己。(自知之明)
合理恰当的肯定自己,不高估自己(不自高),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不自大)。
《文选·陆机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 注自我谓自说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 相偶;相依。自,犹相。
宋苏轼《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 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 身心相物。”
区别

“自高”、“自大”、“自夸”、“自傲”与“自我”表达的词义、概念、意思不同,不能等同使用。“自我”是褒义词,不是中性词,“自我”通常形容好的事物和表达好的概念时使用,如“自我醒悟”、“自我反思”。
2哲学名词

感知与认识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
不过,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最多只能隐约看到自己的鼻子尖,人对自己长相的认识是从水面、镜子、照片和录像间接认识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和自己的长相一样,还需要旁人的确证和自己的推断,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思考分析,才能逐渐形成比较正确的稳定的认识。
一岁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往往还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觉得好玩,伸手去摸,有的以为是另一个小孩在对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别人告诉他“镜子当中那个孩子就是你”时,他还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过他观察镜子中的妈妈和真实的妈妈是一样的,才会逐渐通过推论,确认镜中的形象就是自己。
小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就更不容易,开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妈妈说我吃饭吃得快”,“老师说我写字写得好”。把他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也要有一个反复统合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增加了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另一方面,小学生这时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他人评价(比如上一年级后,就会在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老师的评价)。这些评价,有时相同、相似,而有时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这些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孩子思考,促使他不断地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这要看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师或家长对他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认识的内容
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
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有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皮肤黑白;
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
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
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气质类型等等。
直到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等。
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西方心理学说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据研究,4、5岁,10岁,青春期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更加细致、谨慎,这点尤其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
深度与准确

自我认识的内容虽然很广泛,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认识的深度能达到哪一个层面,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作为客体的我,暴露和展示的程度如何。如没有经过多种测试,不易发现自己的记忆能力如何;和别人交往极少的人,难以判断自己的性格类型;另一方面,是作为主体的我,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成熟的程度如何。如幼儿自己尚不能了解自己的思维类型、气质特点,这样一些带有抽象性质的品质,小学生也不可能去认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既不会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即使别人提出了,他们也无法去在这一层面上认识自己。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正确的自我教育前提。通过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来调节自己的平衡力。因为有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推动自己怎样行动;什么样的自我认识就会对自己提出相匹配的要求;人的动力,来源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化解能力。现实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果对自己认识不正确,自卑或自傲,都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客观基础。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才能正确地提出对自己的要求,从而使自我教育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有一个一年级小学生,在参加智力测试时,面对着一堆能组成马的形象的纸片,她试都不试,用手一推,就说“我不会”,原因就是她处在一个教师和家长都经常贬低她的环境中,变得十分自卑。由于自卑,过低地估计自己,就放弃了一次锻炼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而同时,另一个同龄的小学生,面对这一测试,立刻就说:“我能行”。接着就紧张地拼装起来,其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她也没有完成拼装,但是她还是不愿离去,边装边说“我能行”。后一个学生虽然是超时完成任务,但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坐标与理想

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是,从笔者1996年在北京城区对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进行的调查来看,在四个环节中,目前最薄弱的一环是自我要求,也就是说中小学生最能口头说应该怎样做(自我评价),也能知道自己做的如何(自我认识),但行动差(自我践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不想去做(自我要求)。
如果没有自我要求,自我教育的这四个环节只能中断。也不能出现螺旋式的上升。所以,要推动自我教育的进行,首先要关注的是自我要求这一环。根据自己的调节能力,给自己确立的人生坐标与理想。
正确与自信

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要进行自我教育活动,自己提出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要求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个觉得自己已经十分完美的学生,和一个自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同样都不会真正进行自我教育,因为他们虽然对自己的看法截然不同,但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来自错误的自我认识,所以两种看似相反的看法,导致的却是相同的结果,那就是都没有触发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理智的反思
人类和动物不同,在行动前,在头脑中就会出现超前的表象,在这里就是指自我教育的目标、蓝图、远景的建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比较符合实际的目标、蓝图、远景,需要对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能力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综合的把握。
比如,一个中学生在班上感到被大家冷落了,他的心情很不好,这时他必须首先对自己的“需要”究竟是什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其实需要的是“别人对他的尊重”,是一种自尊的需要;其次,他还需要对被冷落的现状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究竟是因为自己的多疑,或是旁人的骄傲自大,还是自己本身的缺点造成的;然后再对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对自己设置一个恰当的目标:是在班上捣乱引起别人的重视;还是用金钱去收买人心;还是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赢得大家信任;甚至,也许有的同学仅仅需要的是解除自己的多疑,就能改变局面,从而满足了自己自尊的需要。
懂得计划
安排计划是自我教育实践过程的超前表象,它包括行动的方案、步骤、过程管理、方法和措施等内容。这是为了达到目标对实践过程的一种预设。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些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是非有不可的。如果没有这一步扎实的安排,自我教育就有可能落空。因为自我教育是一种需要自己亲自把握的实践活动。而中小学生自身就存在着不善于全面规划,不善于细致筹备的弱点,而他们面对的客观情况往往又是千变万化的过程。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实践经验证明,如果既有长规划,又有短安排,长远的目标能从根本上引导着学生,具体目标,则能保证着计划逐步实现,就有可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取得阶段效果,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
实践与行

自我践行是自我教育四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历代知识分子虽然崇尚自我修养,但是很多人不仅脱离实际,更是脱离群众,因此往往把自我修养变成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闭门思过”,而且还进一步养成了在面对现实世界时,“述而不做”,“坐而论道”的陋习,这些也间接影响了孩子。这点在当前尤其要加以注意,不迈出实践这一步,自我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
协调与思考

强烈的自我教育的动机,美好的自我教育的目标和周密的自我教育的计划,都要在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接受考验,取得发展。“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只不过显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一过程不但有来自外部的影响,(如隔壁电视机传来生动节目的声音,做完作业的同学来邀请一起踢足球等等因素)也有来自内部的干扰(如自己的懒散习惯,遇到了总也解不开的难题就心里发怵等等),都会干扰计划的实行。所以,要不断地对自我践行过程进行协调与思考,对出现的情况加以判断,看看哪些和原来预想的设计有了出入,出了偏差,分析一下造成的原因是哪些,准备如何解决……
低龄孩子自我监督、协调更是困难,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多是向外,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在违犯纪律,而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在违犯纪律。为了帮助他们,有的教师或家长不但要采取必要的暗示等方法进行提醒,有时还要教会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对自己的表象,以此来监督自己(如建议他们设想自己飞到了天上,往下看看自己在怎样做作业的景象)。
通过自我监督发现了问题,有些是属于外界并没有什么干扰,是自己主观上就没有付出努力,自己放松了要求,对于这种自身的坏习惯,只能是用自己的意志力来解决了。当然,毅力只能来自正确的目的,所以,自我控制是和学生的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
另一种情况是外界干扰引起了自己的心理冲突,不能把要做的事坚持下去(如隔壁电视声的引诱),这就要善于重新唤起心中的美好目标,再次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有的同学就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能激励自己的格言、警句。这些做法,只要是同学出于自愿,往往效果比较好。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次一次的自我监督的过程中意志得到锻炼,初步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提高自信心,使自强的愿望不断得到升华。
理想与现实

自我教育的过程和任何事情一样,遇到的现实情况往往与预期的不同,这就需要善于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在调节的问题上,学生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固执地丝毫不考虑调节,误以为这是自己意志坚定的最佳表现。过去是世世代代都有“不发明永动机,誓不罢休”的可怜人,当代也有成千上万个“不当上文学家,死不瞑目”的糊涂人,当他们的“作品”被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往造纸厂时,也从不思考自己当文学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仍然是咬紧牙关,一篇篇地写下去。而另一种人,则是过于轻率地频繁地进行着调节。他在自我践行过程中,客观稍有障碍,主观稍有困难,就重打鼓另开张,用自我调节的借口来原谅自己意志力薄弱的致命弱点。
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强调“再坚持一下”,因为事物在发生质变前,往往是最困难的时期,“黎明前的一刻是最黑暗的”,许多胜利是产生在“再坚持一下之中”。对于培养心理品质来说,不战而退就不如拚搏一下,即使不能全部成功,也能取得些经验和教训。当然,当情况已经十分明显,继续干下去肯定毫无效果时,就要勇于及时自我调整,这从另一角度说激流勇退,撞南墙肯回头,也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
正确的意志
如果把自我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自我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这一环将决定自我教育过程在进入下一周期时,驶入哪一个轨道。
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热心助人,将一位被别人撞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后,竟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把肇事者的帽子强加给乔安山。这时乔安山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个自我评价,如果认为“救人反被诬”,“好心不得好报”,从事情的全部过程看,看来是由于自己不了解当前社会现实,做了一件傻事,这样的评价结果,肯定会下决心今后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而乔安山却是坚定地用高尚的**思想来评价这件事,宁肯自己受委屈,今后还要坚持这样做,他认为这样做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自我评价必将影响着自我教育的方向。
价值 自我评价要有标准。人每当做完一件事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价值”这把尺子量一量,即通常说的“值不值?”。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把尺子并不是不变的,不但每一个人用的尺子可能不同,即使同一个人,自己用的尺子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尺子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在长期实践生活中形成的,欲望、动机、兴趣、爱好、情绪、情感是较低层次的价值意识,而信念、信仰和理想则是较高层次的价值意识,在系统化和理论化之后,就成为对人影响极大的价值观了。
3激励与自觉

获得新动力

自我践行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看到实践的对象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极大地影响自己的认识,不但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影响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小男孩把大石头搬开,他评价自己是大力士;小女孩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手工,她评价自己为“巧姑娘”,这些都会增长信心,获得新的动力。幼儿把自己的好吃的东西送给别的小朋友,得到了“好孩子”的评价,产生了一种幸福的体验;小学生把字写得特别工整,老师奖给他一朵小红花,他感觉特别光荣……这些开始虽然都是他人的、间接的评价,但是都会进一步变成为他的自我评价,成为继续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相反,间接的批评性评价,也都会成为一种痛苦体验,转化为他自己的评价,从而削弱了他继续前进的动力。例如,有的学生满腔热情地学雷锋,做了好事,回到家里,得到的却是:“都什么年代了,还学什么雷锋,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大傻冒”的讽刺挖苦。这种他人评价,使学生得到的是负面的体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往往会转化为他自己的错误评价,从而改变了他的前进的方向。
重新认识自己

自我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价值意识会影响自我教育的方向;另一方面,自我践行也会影响人的价值意识,并进一步影响自我认识,使他重新认识自己。尤其对于不成熟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有的中学生在班集体中,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拖集体的后腿,自己也努力使自己学习成绩上去。在这种目的尚不远大,认识也不深刻形成的动力驱使下,自己的学习的确上去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掌握知识和本领的愉快,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的需要,形成了新的价值意识。用这种价值意识评价自己,就会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做法上的问题,对那种不求上进的心态感到羞愧,对自己不再是“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他将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走上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
这个过程,对于那些所谓后进生的转变与发展更加重要。
词条标签:
社会科学心理学意识哲学 本体论



鸟类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自我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二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三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的先驱。他是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彻底的经验主义》中,对“自我”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即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存在物。詹姆斯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詹姆斯认为“我”与“我的”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
自我
自我
经验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三种成分。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最特殊的社会自我是他的恋人的态度。精神自我就它属于“经验的自我”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地说,指他的心理能力或性情。
“纯粹自我”指一个人知晓一切东西,包括自我的那些东西,所以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詹姆斯在论述纯粹自我时,是以“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理论为依据的。个人同一性就是“现在的自我与它想起的那些过去的自我相同”。纯粹自我是由不断更迭和传递其内容的当下思想所构成。詹姆斯把作为对象的个人称为经验自我(me),把当下思想看成是纯粹自我(I)。他认为纯粹自我接受不同的感觉并影响感觉所唤起的动作;它是兴奋的中心,接受不同情绪的震荡;它是努力和意志的来源,意志似乎从此发出命令。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中阐述了他的自我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最初,罗杰斯也不重视自我概念,但他在临床上发现他的患者倾向于用自我来叙述,所以才重视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罗杰斯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自我包括主格我(I)和宾格我(me)两个方面。他认为宾格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意识的态度系统而形成的;主格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宾格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它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使人可能超出现有的宾格我的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意志性、创造性和新异性。
罗杰斯还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real self)相对应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而现实自我包括对己存在的感知、对自己意识流的意识。通过对自己体验的无偏见的反映及时对自我的客观观察和评价,个人可以认识现实自我。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只是现实自我。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
自我
自我
总的来说,罗杰斯认为自我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意识和潜意识方面都重要。他既强调自我一致性的需要又强调正面关注自我的需要。
米德的“客我”和“主我”
米德(G.H.Mend)把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称为“社会行为主义”。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他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这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实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它以主体姿态出现。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它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它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一有意义的符号、玩耍、游戏。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矛盾、冲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见下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和相应的品质
年龄段
社会转变期的心理冲突
相应获得的品质
积极的
消极的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怀疑感
希望、信任
恐惧、不信任
儿童期(1.5~3岁)
自主感—羞怯感
意志(自制力)
自我怀疑
学龄初期(3~5岁)
主动感—内疚感
自主和价值感
无价值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能力、勤奋
无能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角色混乱
忠诚、自信
不确定感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爱和友谊
泛爱(杂乱)
成年期(25~65岁)
生育感—自我专注
关心他人和创新
自私自利
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绝望感
智慧
绝望和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哲学上

哲学上的自我,自我即主体内在意识与物质的统一,为本我的存在自觉性。人具有对于本我的发现与创造的自觉性,整体的为人对于自己存在的发现与再创造必然规律性。属于辩证法的部分。
佛学上

佛学上的自我,又名我执。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
涉世自我:一个刚步入社会的人阅历很短浅,所以感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很少;一个饱经世事阅历很广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智谋也随着加深。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自我也是人类对自己的定义:我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自我也被认为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动物或许也有自我,只是人类无从得知而已。经常我们看到有小男孩会自称自己是奥特曼之类的,小女孩则自称自己是公主之类的,这是一种崇拜,也是他们的自我定义。
唐震上

唐震对自我赋予了新的解释。他认为自我不是源于个体自身的力量,而是个体的对象对个体的作用。当个体还没有与对象结合时,个体只是个虚空,此时,他无所谓“自我”可言;只有当个体与对象结成对象关系之后,对象关系寄宿在个体一方并把握了个体,自我才得以产生。比如,在感觉阶段,当对象作用于个体的感官时个体获得了感觉,个体下一步的行动就是在此感觉的引领之下进行,这时个体的“自我”就表现为“感觉的我”,这感觉成为统摄个体意志的基本力量。以此类推, 知觉、表象、意识等对象关系形成之后同样对个体具有类似的作用。当然,与感觉相比,知觉、统觉、意识、理性等属于更高层次的“自我”。可见,自我在个体身上表现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存在,它是一个集合。对象愈多,个体表现出来的自我就愈多,对象借助个体的身体表达了它自身。对象的到来,构成了个体源源不断的自我,也构成了人的精神的基本内容。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第一章“个体——自我的产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2意识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不是个别的心理机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行解析:
结构解析

从结构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内容。如我是什么类型的人、我的言行举止是否落落大方、我的进取心是否很强等,都是自我认识的内涵。自我体验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卑、自负、自责、自豪感等方面内容。如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满意、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弱而感到失望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体验。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主、自立、自律、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方面。如我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三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以及与客观现实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健康状况。
内容解析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所谓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外表美、对所有物的占用、支配与爱护等。随着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个体获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逐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要担任一定的角色,在组织中要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自我。简而言之,社会自我就是个体对自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名望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也表现出自豪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的名誉、地位,和他人进行激烈竞争等。与社会自我相伴而生的是心理自我,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在自我体验上,常表现为自豪、自尊、自信或自卑,在行为上追求个人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等。
从层次来看,上述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而且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由于这些要素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不同个体不同的自我意识。
存在解析

从存在方式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所谓现实自我就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自己当前总体实际状况的基本看法;投身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他人对自己的基本看法;理想自我则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形象。
从自我观念存在的形式来看,现实自我是一种能被人感知到的客观存在,而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是在个体大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容易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往往不稳定、易变化。研究表明,当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相一致时,个体会产生加快自我发展的倾向,反之,个体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试图改变现实自我。当理想自我建立在个体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且符合社会要求和期望时,它就会指导现实自我积极适应并作用于内外环境,从而使自我意识获得快速发展。反之,如果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社会要求三者之间有矛盾,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混乱,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刘玉华等《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安微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形成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他经常吮吸自己的手指头,就像吮吸自己母亲的**一样津津有味,因为他把母亲当作他自己的一部分。可见,他还生活在主体和客体尚未分化的状态之中。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
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例如,当他手里抓着玩具的时候,他不再把玩具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不过,他只是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他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并且像称呼其他东西一样地称呼自己。
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
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当做错了事时,会感到羞愧;当碰到矛盾时,会感到疑虑。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享;如果母亲对其他儿童表现出关心和喜爱,他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第一人称“我”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我独立的要求。应该说,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
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下列状态: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还不善于应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10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青春期,个人无论在生理、认识或情绪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如性的成熟、逻辑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敏感,都是造成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考量自己的心理活动。二是个体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考量事物。三是个体价值体系的发展和理想自我的活动,总是与自我观念的发展相联系。这时,个体常常强调自己所具有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认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到了青春期,青年要求独立、自治的意识强烈,更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束缚。
一般地讲,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斗争的加剧。两个我不能统一,自我形象便不能确立,自我概念也不能形成。于是青年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有一定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不安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对自我的态度常常是波动的,对自我的控制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可能忽而只看到自己的这一方面,又忽而只看到自己的那一方面;时而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不能这样做;时而肯定自己,时而又否定自己;时而感到自己什么都行,时而又感到自己特别幼稚;时而步入憧憬境界,对自己的现实缺乏意识,时而又厌恶自己长大而津津乐道那令人留恋的童年;时而对自己充满自信,时而又感到自己无能,对自己不满等等。
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如果说青春期自我意识是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那么青年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则是完善和提高阶段。即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经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实现统一的时期。这种统一是在新的水平与方向上的协调一致,使现实我努力符合理想我的要求。当然,矛盾斗争的同一结果有两种可能性,积极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真实的自我统一,使人增强自信,努力奋斗,有利于自身发展;消极的结果是形成歪曲的自我统一,或自卑,或自负,影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正是一个人人格成长的过程,忽视了每一阶段的健康成长,都会给人带来终生的遗憾。
4特性功能

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一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二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三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四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自我意识的功能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一是导向激励功能。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是自我控制功能。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是一个盲动、情绪化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是内省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内省和调节就是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调节。
5五大自我

自我批评

自觉地针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缺点﹑错误﹐作实事求是的检讨﹐以期达到改正的目的。
自我表现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
自我意识

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由康德最早提出,后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有所论述。
自我中心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
自我陶醉

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
高自我与低自我
在很多杂志和普及书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两个概念,他们是“自我价值高”和“自我价值低”
提升自我意识
提升自我意识
的简称,但是因为其两者命名都具有“高”和“低”的字眼,容易让人联想到高与低的级别色彩。为避免这种效果,Psytopic在这里使用“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觉知
(private self-awareness),对应于高自我的说法,这类人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公众自我觉知
(public self-awareness),对应于低自我的说法,这类人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他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因此也常会感到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产生距离,行动也更看重外在的行为准则。
6形成发展

第一阶段

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靠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
未来将会形成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未来将会形成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
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

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孩子通过建立联系,建立分化,才逐渐形成了自我身体(身躯)的意识。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是通过游戏,扮演角色形成的,也依靠对父母行为的模仿,进入小学后是依靠学校教育,意识到与同学的伙伴关系,明确当学生的义务责任,完成作业,以符合学校的要求,才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意识。
第三阶段

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如今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着“心理的自我”。
7意识表现

◎1、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2、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
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
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
3、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自我
荣格认为,自我是我们意识到的一切东西。它包括思维、情感、记忆和知觉。它的职责是务必使日常生活机能正常运转。它也对我们的同一性感和延续感间的节奏合拍负有责任。荣格的自我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5张)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在我注册 live30.net 之后的帖子转帖过来:

《超验骇客》发布会归来:人类怎样获得永生?

0.618 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编辑,科学松鼠会成员 ψ 2013-07-12 14:51
昨天跟@Greeny 酱去围观了《超验骇客》发布会

看到这么一段视频。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日本那种 asimo 之类的萌萌的机器人和陷入恐怖谷的可怕机器人形象。。。

这段视频里面的机器人已经有些迟缓的表情了。感觉已经相当nb了啊。(下面的第一个片子没有声音)




不过最后没看到《超验骇客》的片子,因为要到2014年才上映啊!居然提前半年就开始开发布会了!

看了下简介,大概是讨论了利用人工智能,通过精神不死而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ms在科幻故事里面,并不算最有新意的。不过现在看来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嘛。看起来是最有可能实现永生的方式了。

永生好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金字塔到兵马俑,一直推动着科技的进步。活得长的好处太多啦,对于科学家来说,如果因为活得不够长而错失诺贝尔奖就太可惜了(诺贝尔奖只授予活人)。

现在人们似乎已经认识到肉体永生不用生不重要,关键是精神层面的永生,meme的流传。

这是现在最靠谱的思路吗?
所以大家觉得人类可以怎样获得永生呢?@Ent @万象



诺兰监制,约翰尼·德普、摩根·弗里曼主演的片子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后放一段几乎没啥实质内容的片场录像吧




分享到: 豆瓣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 腾讯微博 5 收藏 | 推荐 (4) 发表评论
19条评论
1楼
2013-07-12 15:59大花酷茶子
德普!好想看!!
评论
2楼
2013-07-12 16:11Greeny 果壳视频编辑,实验党 ψ
机器人的还原度快要爆表了
不过现在只能做到表情,肢体还差太远。。。。
评论
3楼
2013-07-12 17:23BUG
原来十一区的科技已经落伍了。。。。
评论
4楼
2013-07-12 20:30乐闲
ms在科幻故事里面,并不算最有新意的。不过现在看来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嘛。看起来是最有可能实现永生的方式了。各位的意见呢?
————————————————
我不求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黑科技了……只是希望以后forever alone时找个人工智能陪伴的梦想可能性能增大一点T T
评论
5楼
2013-07-12 21:20Skull Carnival
我男神,约翰尼德普的片子不能不看
评论
6楼
2013-07-15 14:02幸存的渡渡 科技管理硕士 ψ
立刻联想到影视作品中的两类依靠机器的永生形态:

1。 被动式的Cyberman——出自神秘博士(Dr. Who)。征服有机物种,对其进行移除情感和追加金属外壳的“升级改造”。然后,一切行动听指挥,继续征服。

2。主动式的朗格——出自忍者神龟。四肢退化,只余大脑。外置机械装置与神经系统相连。


人为什么要追求永生?如果肉体无法永生,只有精神永存,会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吗?想象一下,

若此类精神只是如旁观者一般游离于现实之外,是件多么枯燥而无聊的事情。

若此类精神只是如当事者一般存活于现实之内,是件多么拥挤而聒噪的事情——开次家庭会议,几十世同堂的在发表意见,会让多少人(精神)有**的冲动——但是,对不起,机器人的三大定律会禁止我肉体的物理替代品对我永存的精神作出终止生存的行为。
评论
7楼
2013-07-15 14:44活动反光镜
模拟真人脸部肌肉分别控制,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吧
评论
8楼
2013-07-15 14:47活动反光镜
永生有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世界的负载能力,要么扩展/创造新世界大家去移民,要么停止新生命的产生。。。
评论
9楼
2013-07-15 15:30Rey2502
引用@活动反光镜 的话:永生有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世界的负载能力,要么扩展/创造新世界大家去移民,要么停止新生命的产生。。。
都拋棄了肉體了……就不會再有新的生命出現了吧,而且如果已經有那技術了,移民到月球啥的應該也已經不是問題了
评论
10楼
2013-07-15 15:32Jammy.L
1:50秒的机器人我有,很久以前的,配了一个大大的遥控,4节1号电池供电,走路奇慢,还会打滑=-...
评论
11楼
2013-07-15 15:42心之剑-碇源堂
七八年前日本就有带表情的。。。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了。。。楼主你OUT了。。。
评论
12楼
2013-07-15 15:59沐海栉山
“精神永生”可以说理论上存在,但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没有正常人会希望这样。

正因为肉体的有限性,人必须依赖冲动才能够生存;你需要食欲、性欲、甚至贪欲等等各种纯粹植根于有限肉体的欲望才能体验到”生存“的价值。假如仅存精神,那么所有这些都将失去意义,对于一个没有欲望的头脑而言,剩下能够维持其存在的就只有逻辑,情感本身都是完全多余而无意义的。这种永生即便实现,根机器又有何异?到时恐怕是连**的欲望都不会有了吧——或者说,这等于是死了,或者是一种更糟糕的状态——生不如死。
评论
13楼
2013-07-15 16:07活动反光镜
引用@AyanamiRey 的话:都拋棄了肉體了……就不會再有新的生命出現了吧,而且如果已經有那技術了,移民到月球啥的應該也已經不是問題了
移民到时候就是谁走谁留,指不定还有世界大战,钢弹演的也不一定不可能
抛弃肉体的话,那应该就没有新生命了,但是做为一个种族来说,如果从此就没有新生命出现了,末日是不是也就不远了(未必是世界毁灭的那种,或许只是这个种族走到头了)
评论
14楼
2013-07-15 17:01Rey2502
引用@活动反光镜 的话:移民到时候就是谁走谁留,指不定还有世界大战,钢弹演的也不一定不可能抛弃肉体的话,那应该就没有新生命了,但是做为一个种族来说,如果从此就没有新生命出现了,末日是不是也就不远了(未必是世界毁灭的那种,...
生命可不是只有这么一种形态呢^_^
评论
15楼
2013-07-15 17:09活动反光镜
引用@AyanamiRey 的话:生命可不是只有这么一种形态呢^_^
也是,说不定到时候变成精神体也不是不可能呢
评论
16楼
2013-07-15 17:15U2B青年
在讨论永生不能忽略记忆的存储,人类的大脑存储容量一定会有一个限度,比如儿童对一切新事物都好奇,他们能清楚地记得昨晚看过的电影的细节,而中年人却健忘。如果活的够久,要么早期的记忆会被忘掉抹去,要么就就再也记不住新事物。
如果借助科技来进行记忆,那么又要弄明白记忆的原理。甚至是整个人脑思维工作的原理,因为记忆和逻辑判断,行为预测是不可分开的。如果科技能够实现这些,那么造出的真正的能够进行 记忆-预测机制的大脑的速度,容量一定会比人类强。
但是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这些人造大脑的感官,去掉动物原始的冲动,只留下智慧的部分,没有了嫉妒,性欲,生存的压力,甚至是情绪波动,这样就会无欲无求,毫无危害~
评论
17楼
2013-07-15 21:23人來瘋
把自己寄宿在金属中真的是好嘛?这样的人类还是人类吗?精神永存肉体毁灭是永生吗?
评论
18楼
2013-07-15 22:39牛X
德普,我媳妇儿的最爱。摩根,我的最爱。此片值得期待。
评论
19楼
2013-07-16 00:49赏花贼 | 只看Ta
引用@活动反光镜 的话:移民到时候就是谁走谁留,指不定还有世界大战,钢弹演的也不一定不可能抛弃肉体的话,那应该就没有新生命了,但是做为一个种族来说,如果从此就没有新生命出现了,末日是不是也就不远了(未必是世界毁灭的那种,...


宇宙的资源近乎无限,要是科技发达到一个程度的话,人造行星,人造太阳也可以实现的话人口爆炸可能也可以应付。 而且也可以利用法律制度限制人类繁殖。 比如说得到永生的人要进行临时绝育手术、限制永生人家庭人口数目等。

BTW,意识上载不是只是单单模拟你的思想而已吗?其实只是让活着的人觉得你还存在吧?那个原本的你是感觉不到的吧,事实上“你”还是湮灭了吗?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1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有程序就可能有病毒
科学家预言:未来人类大脑将可能感染电脑病毒
2011年12月27日 16:26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10)  【字体:↑大 ↓小】
科学家预言:未来人类大脑将可能感染电脑病毒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飞飞客 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合成生物学”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我们现已能够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2010年曾有亿万富翁企业家克雷格·温特成功培育出“人造生命”,取名“辛西娅”。但该领域专家却认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加速发展,可能将处于失控状态,未来黑客甚至有可能研制出新型计算机病毒,直接感染人类大脑。

  美国宇航局研究院校奇点大学的项目专家安德鲁·何塞尔警告称,人类细胞本身便是活体计算机,而DNA则是编程语言,未来黑客很可能设计出控制人类大脑思维的病毒或者细菌。他认为,基因工程将是计算机领域的下一个战场,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学技术之一,“我希望能够看到合成生命程序用于解决全球性问题。合成生物学发展非常快,其发展速度将超过计算机技术。”

  何塞尔预测,未来我们能够“打印”DNA,甚至能够解码DNA分子。但他在TXM技术会议上也警告称,电脑黑客研制的计算机病毒和细菌能以化学形式进入人类大脑,并可感染甚至“控制”人类。这些病毒将以疫苗的形式注入“宿主体”,从而起到控制宿主体行为的作用。何塞尔称,在未来,我们可能必须要学习如何抵御和反击这些合成生物武器。

  安全专家麦克·古德曼则说:“合成生物学将引导形成新的生物恐怖主义,现今的生物犯罪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犯罪,最初很少有人能够识别这些问题,但它们会以指数方式增长。”

  当亿万富翁温特通过向细菌细胞添加合成DNA,最终“创建了新生命”时,英国牛津大学伦理学家朱利安·萨乌雷斯古教授便说:“温特开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扇大门,将潜在透析人类发展命运。但未来也可能用于研制世界上最强大的生化武器。”

  何塞尔对于合成生物学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据说这位科学家已做过输精管切除手术,因为他从不信任自然繁殖方式。他表示,“我们正在研制人造基因,它将实现有机生物体的克隆,并使人类繁殖变得更加精确。”《计算机世界》博客作者戴琳·斯托姆对此表示:“我知道现在仍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保护好他们的电脑不受攻击,所以我很怀疑到了那个时候,如果遭到思维劫持攻击时,人类是否还能保护自己不被人控制。”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15 18:2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
霍金说:是我们的不断观测创造了历史,而不是历史创造了我们,无我还会有宇宙吗?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0: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这些内容我考虑整理篇稿件提交相关杂志,好像互联网周刊比较适合,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05: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昨天的帖子改一个字:
肉体凡身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肉体一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电脑人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生。知可乎骤得,不必托遗响于悲风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3-28 22:53 , Processed in 0.03948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