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楼主: spaceh

[学术与经验交流] 给大家澄清一下概念(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7 21: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中山
20# hill711 ( W, L/ H2 V* K  |) X8 J/ o" B
# R- C4 R( ^7 A0 _
还有这本书啊?哪里有卖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
Simdroid开发平台
spaceh 说得精彩,yikatong 更加直观,了解她们的关系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8 16: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继续关注疲劳!!!!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5 09: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台湾
长知识了~~谢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8 15: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沈阳
不同材料,所对应的高低周疲劳次数界限是不一样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13: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青岛
高周通常用应力分析
/ x- E: h( i3 Q: u低周应变
' h0 d2 O8 E& K9 \6 A( j) I不过不是一定的具体分析下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 15: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西安
不同材料,所对应的高低周疲劳次数界限是不一样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4 2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海淀
高周疲劳是应力疲劳,低周疲劳是应变疲劳,对吗?谢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5 20: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秦皇岛
高周疲劳是应力控制的疲劳,低周疲劳是应变控制的疲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不支持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大连
高周疲劳是应力疲劳,低周疲劳是应变疲劳,对吗?谢谢
' {& p0 o4 b& @wazon 发表于 2010-1-24 21:49

  U$ I0 D! T* k1 D$ Z# @4 X+ v- ]( Y2 k( ?8 i' Y9 S+ [
正确。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17 09: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ousyoubu 于 2010-2-17 22:24 编辑 ( g* \8 {  t) Z5 v2 T2 ?/ y
& `0 Y/ t" q" `
回13楼:
0 j0 A2 b' m( H1 L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塑变区域大小及数值的测试及计算水平,说到底,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不能混为一谈。
; o& b$ u; ]$ v4 K   虽然两种情况下的疲劳裂纹形成都由塑性变形引起的,但二者的塑性变形区域大小明显不同、甚至不在一个数量级:(1)高周疲劳(应力控制疲劳),是零件或材料处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不应有宏观区域的塑性变形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疲劳裂纹的形成过程是在微观塑性变形区域内发生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过金属晶体的滑移、并不断累积这种损伤”而形成了疲劳裂纹,区域大小在0.00几~0.0几毫米范围。(2)低周疲劳(应变控制疲劳)原本的定义就是指零件或材料在服役状态下存在宏观区域上的塑性变形。尽管这种宏观区域往往也是局部性的,但其尺度往往在0.几毫米~几个毫米量级,远比前者要大。正应为这种塑性变形区域尺寸的巨大差别,所以才导致了应力控制疲劳的寿命一般在达到“高周”(一般大约为十万次量级)后才断裂,而低周疲劳的寿命往往低于此数,有的甚至在百千次的量级就发生断裂。而且,一般情况下,低周疲劳条件下产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应力水平比高周疲劳调价下产生局部塑性变形的应力水平高要出几倍。! k& @% A8 i+ |( I
   继“名义应力法”后发展起来的“局部应变控制法”的疲劳寿命的评价理论,主要适用于塑性变形区域在宏观数量级的情况。保证这种方法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能够准确地获得局部区域的徐行应变的数值大小。但有一个事实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测试0.0几毫米区域的应变大小的技术手段。更何况对现场的实际零部件进行测试了。至于现行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其在0.0几的细小区域内的应变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如何,大多数同仁是不言而喻的了。所以目前来看此种方法实质上是仍然不适用于高周疲劳或应力控制疲劳的。4 d& |& N- y3 S  _
   至于“微观缺陷达到多大时才开始算作裂纹”的问题,实际上一直没有定论。疲劳裂纹至少有“显微裂纹”和“力学裂纹”之分,前者一般在0.00几~0.0几毫米,往往无法用力学方法描述其行为;而后者又分为“力学短裂纹”和“力学长裂纹”,描述其扩展行为的力学模型也大不相同,长度分别在0.0几~1毫米、0.几~十几毫米的程度。实际上这种划分也仅仅是个大概,因为这跟材料的显微组织特点、塑性好坏有关。比如,组织粗大、塑性好的材料,裂纹长度的定义可能会相应地变得大些。
9 d* U) }. q& q, H    因此,从疲劳裂纹的形成条件,或者疲劳寿命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高周疲劳与低周疲劳是明显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替代。待到能够准确地测试或者计算晶体滑移区域范围内的应变大小的时候,就可能到了以“局部应变控制法”一统天下的时候了。现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正在这个方向上座努力,已经算到了几百万个分子规模的裂纹形成过程了,但仅仅是个机理性分析、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量分析。但即使到了那一天,恐怕随着对疲劳机理及力学行为的进一步了解,应该出现更合理、准确的“×××控制理论”吧?但愿如此,好让俺们这些被“疲劳”郁闷不已的人像算1+1=2那样容易地算出疲劳寿命,然后可以呼呼大睡一阵子。期待这一天,哈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8 11: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大庆
长见识了,多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莆田
得到学习了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3 09: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3 14: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沈阳
谢谢指点。。。。。。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5 23: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学习受教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6 10: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石家庄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23: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哦~~~这样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0: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西安
顶一个,谢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8 20: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我做超高周疲劳寿命,s-n曲线上一般是无限寿命,但实际不是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3-29 04:26 , Processed in 0.04860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