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ewater 发表于 2006-1-10 20:49:12

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今年是中国土力学界的著名先辈黄文熙先生逝世5周年,同时也是黄文熙讲座首次进行学术报告的形式,因此吸引了南京及其他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武汉、香港、西安等)高校及研究所的同行参加,热热闹闹参加了一整天的学术会议。这次黄文熙讲座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的李广信教授,报告题目是《土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及其发展》。李教授对清华大学对本构模型的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报告,可以说是一场精彩的、高质量的学术汇报,大家对清华大学这么些年来的研究作风、学术氛围有了很好的认识与了解。

在李广信教授报告快结束的时候,李教授谈到了当前我国岩土界的所谓“岩坛六弊”,此言一出,全场为之轰动,我在这里简单叙述之:
1. 无米之炊。
   主要针对不确定理论方法的研究、跨学科的理论(模糊、分形)、仿生理论(神经网络等)过多过滥,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数据样本的采集问题;
2. 先箭后靶。
    采用一般的计算方法(如FEM)或试验方法得到一个结果,然后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好得不得了”!
    评价:无根,无源,无本;实验条件不足又无实际经验,于是走出这种“科研捷径”;
3. 稀释克隆。
    同样的计算方法,采用多种无意义的边界条件进行单一、狭窄的近亲繁殖,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过多;
4. 翻炒冷饭。
    比如进行“考虑自重的承载力公式研究”、“沉降的三维公式”等等,将经典的土力学理论进行“翻新”,其实只是由于没有研究课题,这样生硬的展开研究;
5. 小题大做。
    比如数学的凸集理论来解释屈服面的外凸特性;利用系统论来证明沉降稳定问题。这样的研究对本学科的发展毫无推动,同时对其他学科也毫无益处。李教授称“学科交叉”不仅能带来硕果,还会带来垃圾!
6. 大胆综述。
    综述应当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整套思路,要综合全面,深入叙述,并评价展望。而现在“初出茅庐”的研究生将自己的文献阅读成果就直接投稿,这样的文章深度欠缺。

总结,岩坛六弊的根源是:
1. 不愿费时费力的进行试验与测试;
2. 试验条件有限;
3. 研究生招生过多;
4. 学风浮躁。

    李广信教授希望大家继承黄文熙先生的求实学风,重视土工试验与实际结合。

继往开来 发表于 2006-1-11 09:18:07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多谢介绍。李广信教授说的在理。

lakewater 发表于 2006-1-11 12:22:01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根源可能还是出在招生规模上,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可能避免上述的六种弊端。从个人角度而言,只能自身在这些方面多注意,尽量务实了。

ghy 发表于 2006-1-11 22:22:37

geoguotao 发表于 2006-1-12 10:54:13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好啊!讲的真好!我刚离开南京就来了这么一个岩土盛会,真是可惜啊!

成吉思汗 发表于 2006-1-13 13:13:05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这是当今学术界得通病,不只发生在岩土,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某一个学科或学校能解决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这得依靠教育部和国家,其实盲目照搬西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他们忘了小平得"有中国特色". 当然,本科生得扩找,尽管可以带来一时得人才膨胀,但是,长久来说于国有利,但是,研究生和博士的扩找,长期短期都于国有百害无一利,应该鼓励和号召本科生尽早投入到实践中,学以致用,只有那些有潜力可发掘的适合科研的一小部分应该进入研究生教育和博士教育,这样国家可以有的放矢,把钱花在刀刃上. 还有,国家还应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这样才能最根本解决人口素质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让泱泱大中华国民都能接受基本教育.至于科研方面,这个学校和教育部应该确定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 适当限制一下现在导师变老板的现象. 当然,科研来源于生产实践,也不能完全脱离.

呵呵,可能帖子和论坛主题相去甚远,只是看到楼主的帖子,有感而发,一家之见,不成熟的见解.

azhong 发表于 2006-1-19 10:37:53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研究生招生的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培养思路有问题。岩土力学,岩土工程需要很广泛的地质,力学,材料,计算机,仪器等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些知识对一般的本科生是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年中,或在再加上点工作经验就能掌握的,所以岩土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要加强,而不是招的太多。

错误在于让只会写小学生作文的学生去出书,发表什么创新成果,结果基本岩土方面的概念、理论、技术、经验反而没掌握好。

qinjianshe 发表于 2006-2-9 08:48:53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科研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国内研究者在在科研方面的实用性上好像不太注重。

不温习烦恼 发表于 2006-2-9 12:39:03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多数科研成果经不起论证,但即使科研论文观点中有某些是错误的,但如果它们具有新主张的精髓,就值得去考虑

新华网 ( 2005-09-15 13:30:27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大多数已发表的科研论文都是错的。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一些科研报告,经分析研究,其论点正确的还不到五成。
    问题更多的出现在试验方式与策略等方面。希腊约阿尼纳医学院流行病学家约翰·约安尼季斯说,实验样本规格小、研究设计有漏洞、研究员带有偏见、报告内容有选择等等问题加起来使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错误的。但即使是规模庞大、设计良好的研究,其成果也常常是错误的。因此,科学家们和公众必须对研究结果报着慎而又慎的态度。
    约安尼季斯没有具体指出哪些研究成果是错误的。他说:“我们应该接受的是,大多数研究成果将会遭到反驳,一些研究将重复去做,加以验证。验证的过程比首次发现更为重要。”
    历来,如果一项研究的成功几率仅为1/20(如果你测试20种错误的假设,其中有一种是正确的),这项研究就被认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在一个有许多潜在可能性的复杂领域,如一种特殊的基因是否影响一种特殊的疾病,使用这一标准就很容易达成错误的结论。 
    约安尼季斯说,造成研究成果错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如果一种领域成为“热门”,许多研究小组就感到压力,为了击败别的小组而根据统计数据仓促作出推论,将研究结论作为重大研究成果公布。与此同时,媒体很可能对这些有误的研究成果进行报道,继续以讹传讹,扩大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影响。
    美国《费城自然科学院学报》年刊的高级编辑所罗门·斯奈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著名神经病学家)说,大多数正从事研究的科学家都明白已发表的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但正像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指出的那样,科学就是在不断证伪中前进的。斯奈德也补充说:“即使科研论文观点中有某些是错误的,但如果它们具有新主张的精髓,就值得去考虑。”(洪漫)

xdw2004 发表于 2006-3-7 16:39:22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不知道有没有哪位老兄可以将讲座的笔记发上来大家一睹为快!也开阔一下大家的思路!

yuhao2002er 发表于 2006-3-14 11:22:49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这个我听了两次!说实话,就连清华自己这个问题都很严重,何况其他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个社会问题!

fengdong 发表于 2006-3-24 15:04:40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李教授说得好!这种现象太严重了。看看目前的正式期刊,有多少文章是有价值的?

whlxh 发表于 2006-3-28 14:16:56

Re: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

说白了就是一个管理体制的问题,管理者要求你拿论文出来算数量,你不能拿上了季几节课出来充数,不按要求办你就没饭吃!这种学术界和社会的浮躁之风都是由于上层管理者自身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的,只要他们的思想不转变,这种现象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small_bridge 发表于 2006-5-14 13:09:20

强烈支持李广信教授,岩土的猫腻真的很多!

一鸣 发表于 2006-5-15 12:02: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听了黄文熙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