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mygysdss 发表于 2006-4-1 20:59:34

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树新帜

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树新帜

一个企业,选择一条正确的信息化道路不容易,走通一个信息化系统太难了,按照一套正确的理念搭建实施信息架构就更是难上加难。

严俊——武昌造船厂副总工程师,他创新性的提出了“企业信息空间工程”理论框架,并形成了“主板-插件”企业信息空间模型的构造体系,信息化工作颇有建树。

贯穿于以企业生产制造为核心、以产品为核心——从信息源头开始实现信息化的发展理念和拓展模式,使得武昌造船厂在信息化征程上着实跨越了三大步。

采访严俊,话题从武昌造船厂与PTC十年的合作谈起,在看似不经意的言语中,严俊娓娓道来,一个个成熟的信息化思考和应用理念,一次次技术实施的峰回路转,武昌造船厂信息化从最初选择设计为突破口到进行流程再造,到构建企业整体人、物、信息的信息化时空体系,一步步地,随着企业需求、理念、战略的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技术、服务强有力地支撑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以设计为源头的基础平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针对武昌造船厂的特点,工厂很小,市场产品是高附加值的船舶,特点是专利性广,技术含量高,技术要求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综合的体系。严俊说:“当年,我们分析了一下竞争对手和我们产品之间的关系,最终,我们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船舶的三维设计。厂里面给我们下了命令,一年之内运行完成新机舱的综合布置。”

CV,一个已经被人们遗忘,甚至根本不知就里的公司和软件,在严俊的记忆中仍然不能淡然,用他的话说:“当时选择CV公司的CADDS 5这个软件,我们花了200多万元经费,对于我们厂来讲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1999年,CV被PTC收购,由此,武昌造船厂与PTC顺理成章地形成了战略合作的伙伴。

1997年4月,武昌造船厂成立了12个人的设计组,经过大半年左右的时间对CADDS5进行培训、消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当时6台工作站,20多人进行设计,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基本上就完成了整个机舱的设计。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准,突破了关键技术问题。1998年3月,新产品正式投入市场。

严俊说:“在此过程中,我们做了工厂的二级开发,整个设计流程是我们自己理出来的,当时还没有树立起‘流程重构’的思想,但是,我们认为有了先进的技术就必须要流程重构,没有流程重构,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去推动,设计水平也很难提高。”

基于设计能力的流程重构

严俊说:“我们希望架构一个基于设计的体系、流程,这是我们的思想,关键技术我们可以去引进,综合运用新技术提升我们的核心能力,这是我们一贯的主张。”

企业设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什么?它的流程是什么?怎么样解决?

武昌造船厂的主导产品就是成品油轮和搬运工作船,当时厂里在造船模式转换方面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从系统化设计、系统化实施,转换成从系统化设计、区域化实施,整个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候,有一定困难,因为新的制造思想、制造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是很正常,曾经有4800吨级油轮用了30几个月都没有造出来。这个时候怎么理顺生产体系?要把造船模式建立在新的技术之上。

当时严俊他们提出建立工厂“以三维设计为手段,计算机网络为基本平台,数据库为基础,设计人员的知识智能为依托”的三维生产设计体系。当时还没有架构管理层和控制层,主要在工作流程层面上进行系统构造。从系统上把整个设计过程分成了生产设计准备、模型构造、图表生成等几个步骤,在数据库的支持下进行并行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科学思想。

由此,武昌造船厂在三维设计平台体系建设上,后来提出了一年“闯路子”,两年“搭架子”,三年“培育系统”的发展目标。

严俊自豪地介绍:“经过三年,我们形成了全船的设计能力,相当于我们三年形成的体系的能力就已经达到了领先了国内同行的水平。只是从技术水平而言,而不是从整个设计水准而言,其技术水准、体系构造和技术开发能力形成了全船的三维设计能力。”

与其他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没有什么更多的不同,武昌造船厂也同样实施了CAD/CAM/CAE/PDM等软件和系统,但是,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刻意强调各个单元技术的功能应用,而是运用工程的原理进行了生产设计构造体系的完整架构,严俊他们提出了“数字产品的柔性生产线”概念,以三维技术为设计体系,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提高设计生产效益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包括设计人员也以系统组织分工,为后来企业整个体系架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实施基础。

搭建“信息空间模型”

2000年,严俊发表了一篇文章《企业信息模型的构造与实施》,提出“主板插件式”的企业信息化模型,据严俊介绍:“当时我们认为,信息界用的系统开发的模式也是系统的应用制式,这样的思维观念和模式受到了一个‘域’的约束,它不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现在比较明确的提出来我们要形成一个信息的独立时空体系。”他认为,“信息技术使得人们观察世界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原来是人和物的二维空间,如果把信息场独立出来,分析和构造世界的要素发生了改变,人、物、信息,要用三维的方面来观察世界。”

2003年武昌造船厂开始进行空间构造,这个模式基于“信息空间”的概念。在整个平台架构里,有一个硬件平台、一个软件平台、一个应用平台,在应用平台上定义设计流程、工作流程,组织生产、控制和管理。

2005年6月,武昌造船厂全线实施了PTC的包括Windchill PDMLink、Windchil ProjectLink和CADDS 5i 等软件。其中,Windchill ProjectLink用作研发、制造和生产部门的项目管理工具,能够支持并行工程、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时间、加快产品上市速度;Windchill PDMLink能够统一信息“孤岛”,提高效率,并通过控制产品变更过程,避免设计错误;CADDS 5i主要应用于船舶设计和三维模型建造,提高工程协作的效率。

作为制造设计管理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系统,真正实现了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相对完整地实现了严俊他们提出的“企业信息空间工程”理念下的体系。

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的严俊

多年来,严俊领导并组织了武昌造船厂的CAD/CAM课题组的研发工作,建立了工厂“以三维设计为手段,计算机网络为基本平台,数据库为基础,设计人员的知识智能为依托”的三维生产设计体系,形成了数字产品的柔性生产线和工程可视化的管理和控制平台,建成了舰船虚拟制造中心。在国内率先完成了舰船全三维模型构造和生产设计工作,使武昌造船厂的三维设计水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针对造船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创新性的提出了“企业信息空间工程”理论框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主板-插件”企业信息空间模型的构造体系,并在武昌造船厂机制分厂和技术中心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武昌造船厂机制分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项目通过了中船重工集团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达到了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组织完成了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的总体规划。同时,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软件系统成功登记了著作权,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武昌造船厂主要是基于以设计制造为源头、为核心的信息化体系构建模式,那么,您如何看待有些制造业企业以管理系统为主扩展信息化的思路?”严俊介绍,武昌造船厂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走上了信息化道路,那时候不叫信息化,叫MIS系统,管理人、财、物,现在归结到ERP系统中。他说:“以ERP为模式推动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模式,我不太赞成。我提出的三个控制策略:空间控制、并行控制以及离散的物流控制,都是以企业生产制造为核心、以产品为核心的控制。”

严俊最后说:“像我们造船行业等产品复杂的制造企业,一定要从信息的源头开始,哪里有信息源头,从哪里做起,做一个就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信息源头。其实,即便是服务行业,也有服务流程,服务流程的信息源头在哪里,信息化就需要从哪里做起。”(T228)

sight33 发表于 2006-4-3 13:45:14

Re: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树新帜

CADDS5的东西3年前这样吹,现在的报道还是大同小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昌造船厂:“企业信息空间工程”树新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