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170|回复: 5

[振动] 精典三问:啮合、单元和求解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21: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本帖最后由 mafuyin 于 2011-11-7 14:26 编辑

做了一段时间的振动和动力学分析问题,发现了如下几个惊人的问题:
1、对于一块薄板,长宽高为1×0.5×0.01,两端固定,进行模态分析,方案1是划分20000个六面体solid单元,方案2是划分2000个solid单元,方案3是抽中面并定义厚度为0.01,方案4是导入整个shell并定义厚度为0.005,求解结果惊人。
2、对于齿轮对的啮合模拟,方案1是限制齿轮中心点非转动方向的5个自由度,然后施加一个转动角速度,方案2是施加一个角位移,方案3是施加一个扭矩,结果也是大不一样。
3、对于某复杂结构进行模态分析,网格40W,四面体单元,最小偏角7.5度。分别用abaqus和nastran求解,第一阶模态和第二阶模态相反。

下面是对结果和过程的一些描述:
对于第一个薄板的问题,分析结果如下:

从结果看,方案1和方案4的结果比较吻合,方案2与方案1差别达到10倍左右,方案3与方案1和方案4差2倍多。这种匪夷所思的结果让人费解,按这样分析,方案1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方案4是不太合理的,但方案2和3貌似比较合理,而结果却差了这么多。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理论上薄板和实体的界限很模糊,对于这种介于两者的明显区别之间的常见结构,选对单元类型很重要,但具体理论上的依据怎么衡量,需要探讨。

下面是对第二个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描述:
方案1加载了6.28rad/s的角速度,进行隐式动力响应分析,计算时间0.01s,最大接触应力3e3Pa。方案2一组划分10W单元,加载0.1rad角位移,也是进行隐式动力响应分析,计算时间0.01s,最大接触应力279MPa,最大Mises应力却达到了3000MPa,而且没显示出线啮合的趋势;第二组在轮齿部位网格加密一倍,一共15W单元,分析方法等条件不变,最大接触应力9300MPa,最大Mises应力达到了8000MPa,显示出了线啮合的趋势。如果方案2设置塑性行为,那么无法收敛。方案三施加5N.m的扭矩,计算结果和方案1基本一致。


从云图看,方案二的第二组是正确的,但从数值看,所有方案都错误。那么该类问题如何约束又如何加载呢?
看似齿轮啮合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错误呢?

下面是对第三个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描述:
单元是完全一样的,四面体单元,40W左右的单元数,一阶单元,约束也完全一样,约束了所有的螺栓孔,别的参数设置也相同,分别用nastran2007和abaqus6.10、6.11进行模态分析,后两个求解结果是一致的,与第一个相比前两阶模态振型的位置完全相反,后面的模态也不一样,频率也不一样。


总的来看,abaqus的第一阶和nastran的第二阶是吻合的,别的差别就较大了。
如此来看,哪个的计算结果算是准确的呢?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以上三个问题基本包含了振动中经常遇到的几个经典问题,以此来完成Z管交给我的对振动方面的整理的任务,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含金量的想法、问题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1-7 0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Simdroid开发平台
本帖最后由 bananaliuchao 于 2011-11-7 00:38 编辑

m版能不能给出例子详细解释一下啊~对振动完全外行~话说是不是应该用  经典.....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徐汇区
本帖最后由 mafuyin 于 2011-11-7 14:27 编辑

好不容易贴上去了,不过最后两张图是另外两种没有一样的方案的求解结果,大家就不要参考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6: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1、对于一块薄板,长宽高为1×0.5×0.01,两端固定,进行模态分析,方案1是划分20000个六面体solid单元,方案2是划分2000个solid单元,方案3是抽中面并定义厚度为0.01,方案4是导入整个shell并定义厚度为0.005,求解结果惊人。

问题很多,我看哪条就回复哪条吧。
1)方案1 2 的单元数目不是关键,厚度方向单元数目是关键(当然,厚度方向单元数目对总的单元数目影响很大)。
2)方案3最有,方案4是错误模型。
3)“求解结果惊人”,这个建议还是直接写上各个结果的区别。 另外,方案4与前三个方案没有比较价值,因为所分析的模型完全不一样了...


PS:就这类几何和边界球前几阶模态来说,各类有限元软件几乎会得到同样的结果的(一般误差在3%以内,甚至更小)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 0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第一个模型,算薄壳的那个,用壳单元显然是最准的.第一种方案应该没有它精确.用实体单元算薄壳是不太好的.我以算过圆板的,并且和解析解对过,薄壳单元最为合适.
仔细阅读ansys的文档,也认为是如此.
另外一般来说能用低维的单元,一般比较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 11: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不知道楼主能否将inp文件分享下,谢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6-16 08:16 , Processed in 0.03769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