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309|回复: 9

[实例赏评] 谈谈如何去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1 1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本帖最后由 jzxy10497 于 2015-2-21 12:02 编辑

谈谈如何去读书

    成为合格的有限元工程师的过程,就是不断读书的过程。学会高效率的读书,是个技术活,那么也是需要好的方**的,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尽快达到《孟子·离娄下》中的“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缘。”   

    人生来对未知领域的知识,是充满恐惧的。在蒙昧时代,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所谓的神,去寻找一种被庇护的感觉。在现代,对于有限元,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初学阶段最容易遇到的就是,太难了,我学不会。


对于敢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人来说,任何知识都不是不可攻克的;对于懒人,正好相反。


    **在《实践论》中谈到:“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于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就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跌倒的。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初学者,一切都是0。这是最容易调教,最有可塑性的时候。对于软件版本的选择,既然你不知道高低版本之间的区别,那么就是没区别,那么选择任意版本,都是一样的难,一样的不会,一样的需要积年累月的学习。


    ANSYS没有中文版,虽然有部分模块是中文的,比如SCDM,不过英文界面仍然会困扰很多人。不要怕,用多了习惯就好,不敢怎么知道难不难;没吃过螃蟹,怎么能体会到蟹膏的味美。当然,书跟书是有差别的。照本可以相同,宣科却各有特色,才是作者的水平。好的作者可以吧最复杂的物理现象与数学原理,用最简单,做普通,最平实的语言描述给最不懂的人,让他理解个基本大概,而不是堆公式,吧最简单的东西都说的巨复杂


    另外选书的时候,从著作方式来看,作者名后面的那个“著”字,是最有创新性和最有技术含量的,在有限元理论书中,会经常出现、“编著”是部分原创部分参考,融合了一部分作者的想法跟创意。大部分有限元操作类教程,是这样的、“主编”则是几乎没有原创,就是个统领全军的协调人的角色、最差的就是“编”,东拼西凑而已


    在《和杨振宁教授漫谈:数学和物理的关系》中提到,1980年代初,杨振宁曾经在韩国首尔做物理演讲时,开玩笑说“世上有那么两种数学书:第一种是你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了,第二种是你看你了第一行就不想看了。”


    当读者买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参考一下,随便翻几页,认真的看看它的几段内容,如果你看不懂,或者他说的太简略,那就不要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吧事情搞的更大,更复杂,也更激烈。而往相反的方向前进,则需要天分以及很大的勇气”。所以那些写的很“简单”的书,才是用心写的好书。
   
    尽量还是买纸书,看起来舒服,比电子版更容易找清楚书中的逻辑关系。个人建议买书最好先去书店看看,觉得好了再去网上书店,用更低的价格买过来。毕竟写书不易,一本书的稿费不过就是4-6块钱如果是多个作者的话,这点钱还得均分,那么写  书就基本不赚钱了。写的让你喜欢的话,支持一下作者,也是有利于他写出更好的东西。


    **在《实践论》中谈到:“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对于纯粹的软件操作层面的知识,各种已经出版的书籍内容都差不多,大部分是基于帮助文件形成的所谓的操作手册。这是最容易学习的部分,这也是初学者最需要了解的知识。之后才有必要了解深入的理论原理,达到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讲述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技术在不断的发展革新,新版本中采用了最新最好的技术与方法,那尽量的选择新版本的软件。
   
    但是呢,最高版本往往没有足够多数量的同类教程可以参考,建议用户选用,针对比现今最高版本,老2-4年出版的教材,进行第一次的学习。当然,对于自学的前半年,只停留在纯操作层面的练习,那么计算机的性能是不用考利的,只要内存足够大,5-6年前的老电脑一样可以。
   
    注意概念,在计算机中,内存是直接跟CPU进行数据交换的存储器;硬盘、U盘、光盘等属于外存。


        当学习达到一定深度,或者需要达到足够的分析精度的状况,就需要更高级的软件跟硬件与只搭配了。对于操作系统而言,由于最新版的很多大型软件,无论是有限元类的,还是机械设计类的,基本上都只有64位版本。那么尽可能早的换装64位操作系统,并安装64位版的软件比较有利。
    第一,64位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第二,64位系统及64位软件所支持的内存容量极大,计算机实际正常范围内可用的内存容量只受到CPU中的内存控制器限制。一般超轻薄笔记本最大8G内存、普通笔记本16G内存、移动工作站32G内存、普通台式机32G内存、中端64G内存,中高端768G内存,最大2000G内存。无论如何,计算机跟软件,都是你的工具,不能代替操作者本身的知识与经验。


    摄影领域有一句话,拍出好照片,优化器材配置有助提高拍摄质量,但决定摄影水准的,是相机背后的眼睛和头脑。有限元的学习也一样,你的知识、经验、见识,才是最需要关注的。只有当你的知识,能够完全驾驭现在的软件,或者说软件硬件的能力,已经不能良好的发挥你的水准的时候,才是需要升级的时候。

    了解一个有限元工程师的真实水平,需要看他脱离了有限元软件及脱离了计算机后,还能进行哪些工作。

    如笔者即将发行的新书《ANSYS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中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会经历初学时的迷茫、中级阶段的困苦和高级层次的无助的三级阶梯式上升过程。

    **在《实践论》中谈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学习有限元也是这样逐渐层提高的。

    初学时,对于所学知识没有任何概念,需要“恶补”。应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渠道,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这非常考验一个人搜集资料的能力。

    就学生或者科研院所而言,其更加习惯于参考论文和专业理论书籍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思路;就工程师而言,可能设计规范、技术规格书、分析报告及专业设计手册,更加贴近他们的工作。而纯粹的软件操作教程,则是对于任何用户都通用的学习资料。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在初级阶段,需要的是先吧一大堆的厚书读薄。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在此阶段,要最快速的扫视全部的资料,在快速阅读中,了解该领域知识所用的基本方法、原理和框架。很多知识,是可在多行业、多产品和多范围中通用的,平时要注意广泛的涉猎与积累。如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这般读书,每读一本,就能获得“雁过留声”、“水过留痕”的效果,长此以往,其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

    **在《实践论》中说: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刚开始大量的翻阅资料的时候,一般只能了解到,这本书说了什么,那本书说了什么,没办法根据实践需要,吧需要的知识穿起来,连起来,只是表面了解而已。如**在《实践论》中说: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而后定义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思路与流程。再根据流程,设置不同阶段所必须掌握的问题的关键里程碑节点和时间表。在学习中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习,并逐步修改关键问题的里程碑节点,使得学习更有方向。这个阶段,建议翻看软件公司的官方培训教程,其内容全面而广泛。既踏上第一级阶梯。

    在中级阶段,一般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流程和方法,这时想更深入研究,会遇到理论知识积淀不足的问题。需要回过头来,安静的而广泛的翻阅枯燥、古板、晦涩的基本理论书籍。这对很多人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又是走向更高层面水平,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要放平心态,返璞归真。既踏上第二级阶梯。

    如**在《实践论》中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如**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万物皆有法,“设计者要对某项工程机械能设计,他心目中不管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总有一个想法,即要根据什么原则来进行设计,这个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一般称之为概念或者理念。根据这个概念做出来的设计,就是概念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蓝天《实用、安全、经济、美观—大跨度结构工程的设计概念之我见》)

    到了高级阶段会发现,学的越多,研究的越深入,越会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视野不够开阔、思路不够灵活、基础不够深厚。这时,困难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提出一个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如华罗庚所说:“将书“读厚”,更是为了培养读书人融会贯通的能力”。必须学习更多更细节的经验技巧,并更多的了解他人的失败教训。而越到高级阶段,可以借鉴的资料越是匮乏,会让有限元工程师体会到,曲高和寡孤单和感叹高处不胜寒寂寞。但越是这时,就越多的让人感受到了,无可替代的成就感。既踏上了第三级阶梯。这就是笔者理解的“阶梯”理论。

    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经历各种挫折、坎坷、抑郁、迷茫、失败、反复、错误。不过这种所谓的低效率过程都是必然会经历的,好的学习方法,只是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尽快避开困难期。

    如**在《实践论》中所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在体育运动领域,此类困难期是所谓的乳酸阈。即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之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已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具体感觉是刚开始跑的时候,身体还比较舒服,忽然间特别难受,浑身痛苦。

    合理的训练,会较快的跨过这个困难期。当第一次困难期度过后,身体状态又会恢复可以持续奔跑的状态。可以继续奔跑吧,兄弟。

    如笔者即将发行的新书《ANSYSWorkbench 结构工程高级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中说的:想在一个行业或一个专业范围内做到巅峰,做到极致,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即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一项专业知识,可以让人轻松的掌握,或者其难度很低,或者其称不上“专业”。所以,没有所谓的速成法。每一个表面光鲜的“大师”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辛酸痛苦的奋斗史。

    英文的有限元软件不可怕、晦涩的有限单元法、板壳理论、传热学、材料力学、振动理论等基础理论不可怕、没有好的学习资料不可怕、看不懂花哨结果云图的内涵不可怕、求解失败报错,出Error(错误)不可怕,一颗遇难则退的心,最可怕。

    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走在正确的前进道路、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抱有不惧艰险,奋勇争先的信念、积累合适的学习资料、不断的尝试和积累经验教训、在成长路上,不断有“大师”指路、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可以帮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更轻松更快速的走完这三级上升阶梯,让成功变得更有效率,
最终实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刘笑天


献给正在攀登有限元高峰的朋友们




2015221日星期六
于哈尔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发表于 2015-2-23 18: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瑞典
Simdroid开发平台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到可以拼天赋的程度。于楼主共勉。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8: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lindhaga 发表于 2015-2-23 18:11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到可以拼天赋的程度。于楼主共勉。

网上看过一个文章 多少人都熬不过那3厘米 内心不够强大啊 坚持不住啊 没办法 人性就是慵懒的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6 23: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通
受益匪浅,你可真能码!我想说兄弟,好样的!顶你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7 1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疆
向楼主学习。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
lindhaga 发表于 2015-2-23 18:11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到可以拼天赋的程度。于楼主共勉。

所以啊 要有恒心 今天看《浪潮之巅》的一本书 说了这么一句话 大概意思是 穷人才有无限的斗志 要是腰缠万贯 就没有那个心情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9 17: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lindhaga 发表于 2015-2-23 18:11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到可以拼天赋的程度。于楼主共勉。

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 看看 应该有所启发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mapps系列直播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9-17 11:36 , Processed in 0.03869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