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楼主: cqzhang

[固体力学] 有关应变软化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7 15: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Re:有关应变软化问题的讨论

很高兴有hillyuan这样的专家参与讨论,让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深一些。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提出不是为了解决诸如负刚度、网格问题等(虽然可能会解决这类问题),人们研究它是为了希望通过它来解释其他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wxbbb虽然是参考的别人的文章,但还需有自己的看法,也许看到hillyuan的意见会有所启发,一句话要把握实质、突出重点。
黄克智院士在《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新展望》中提到了一些有望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能解决的现象。下面总结一下,希望能有所启发:
(1)材料塑性变形的非均匀性,其特征长度在微米量级时具有很强的尺度效应,为米压痕和纳米压痕,当压痕深度从50微米减至1微米时,金属的硬度增加一倍甚至两倍。
(2)工程实践中迫切需要处理在微米量级的设计和制造问题,如厚度在1微米或者更小尺寸下的薄膜,整个系统尺寸小于10微米的传感器,微电子器件等复合材料及相关的微加工。经典塑性理论对这一微小尺度不再适用。
(3)Elssner等测量单晶铌/蓝宝石戒面的宏观断裂和原子分离功时,观察到裂纹前方最大应力水平可达10倍拉伸屈服应力,而Hutchinson按经典塑性理论只能得到4到5倍的应力。
这些试验现象应用经典塑性理论是无法解释的,而文中基于细观机制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能够解释,建立连续介质框架下考虑尺寸效应的本构理论成为联系经典塑性理论和原子模拟之间的必要的桥梁。注意本人不是在作此文章的广告。
发表于 2005-7-27 16: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大学

Re:有关应变软化问题的讨论

Simdroid开发平台
兄弟们各抒己见,学术气氛真是棒!
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文献,个人认为:塑性梯度理论不适合做工程实际中的指导原则,凝固态物理中的位错理论更适合来解释和应用实际中的现象和难题。
发表于 2005-7-27 17: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阜新

Re:有关应变软化问题的讨论

感谢hillyuan,cqzhang,yycgy的有益讨论,我再慢慢研究研究!
slash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3-28 21: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6-5 02:23 , Processed in 0.02811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