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77|回复: 8

[金融安全] 社科院专家解析美金融危机:金融模式需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9 2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央视《新闻1+1》10月8日播出《美国金融危机“救不胜救”》,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一直处在一个升息通道当中的利息,今天晚上央行宣布降息了,而且继9月15日之后再次下调准备金率,同时利息税最后剩的那一点也取消了。与此同时,你会发现这一两天,整个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也纷纷在降息,这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特邀观察员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的副主任张斌博士,非常欢迎你。
  央行降息、取消利息税,防止经济过度下滑
  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
  降息似乎来得比大家想象的早,因为国庆之前的时候,我看到很多经济学家预测,都认为有可能年内都很难降息,毕竟还有通货膨胀,可是为什么突然今天大家看到降息了,准备金利率又再次下调,想实现什么样的目的?
  张斌(特邀观察员):
  我想最主要的担心其实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下滑,因为中国经济在2008年面临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一方面是从2007年11.9%的增长向下的一个快速调整,这是一个周围性的波动性的调整。
  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经济面临非常严峻的结构性调整,为什么叫结构性调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过去过度依赖外需这种增长模式不可以持续,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做出大的调整,这不仅仅是为了当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让我们的经济发展更可以持续,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福利。
  所以说现在中国经济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周期波动,另外一个是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投资,特别是投资问题,它会进入一个观望期,因为现在企业家、投资者不知道我现在该做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因为他看不懂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阶段,大家其实很容易理解,如果我的投资进入一个观望期,大家都等等看。
  主持人:都不动。
  张斌:都不动。
  主持人:冷。
  张斌:
  这样投入自然而然减少,经济增长势必会因此而下降。但是作为决策者,他不愿意看到经济增长过度的往下降,如果过度往下降就会引起就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一系列问题都会出来。所以我想这次降息可能是出于对经济过度往下调的担心,来采取一些刺激性的措施防止经济出现过度的下滑。
  主持人:
  今天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动作,就是取消利息税,刚才我也说了,其实利息税所剩不多了,但是取消它一定也有希望达到的目的,你觉得它们是一回事吗?
  张斌:
  这个我想是一揽子政策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咱们一直也在强调,我们结构调整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钱从哪儿来呢?其实就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拿出来,你要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才可以,咱们把一点点利息税再取消掉,其实就是给咱们居民的存款多一点利息。
  主持人:
  兜里多点钱,然后好多去花钱。
  张斌:对。
  主持人:
  您觉得这个一揽子方案出来,包括降息,第二次降准备金率,那边又取消利息税等等,会迅速的达到预期目的吗?接下来还会有什么备份的动作在等待之中?
  张斌:
  我想这个主要其实是一个政策的试探,对于政策制订层来说,他看到了经济往下走的通道,但是往下走大家应该怎么看呢?一方面我们有这个需要,我们需要从过热走向正常的通道,我们需要进行大的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形势变化都是朝好的方向来发展,但是这种担心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过度下滑怎么办?所以我想现在及时采取一些政策来做一些调整,来熨平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我想这是决策层主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后续还会有什么行动,看下面的数据会怎么变,也可能情况比想象的好,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刺激经济了。
  主持人:
  针对中国降息,包括下调准备金率,我的问题还有一个,乐观的时候好像总是有的时候会过度乐观,形成一种乐观的泡沫,悲观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容易互相传染,过分悲观,您觉得呢?
  张斌:
  我完全赞同您这个观点,这就是市场情绪问题。就像股票市场一样,乐观,大家都非常乐观,一个比一个更乐观,泡沫就出现了,悲观的时候也一样的,一旦大家陷入恐慌,情绪开始在整个市场上进行传染,从金融市场上,然后逐渐的向实体经济进行蔓延,会陷入过度的悲观,我们现在要预防的就是这种过度的悲观,它比过热泡沫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所以说一种稳定的信心、稳定的情绪,对于目前的经济调整是最有帮助的。
  主持人:
  透过您的这番话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您并不认为应该过度的悲观?
  张斌:
  我不认为,因为我觉得最起码对中国经济来看,我们大的经济基本面没有变化,而且我们目前经济向下的适当调整,对咱们的结构调整,对未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2: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Simdroid开发平台
美国金融危机深不见底  主持人:
  好,中国的问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接下来我们要去关注世界的问题,因为目前整个世界最大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这是由最开始大家听到的美国次贷危机,到后来就变成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大家会担心会不会变成一个经济危机。来,透过一个短片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
  (播放短片)
  解说:
  本周一,纽约股市开盘后,三大指数即大幅下挫,道琼斯指数四年来首次跌破一万点大关,盘中道指一度爆跌800点,创有史以来盘中最大下跌点数。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经济前景,昨天纽约股市连续第五天下跌,三大股指跌幅全部超过5%。
  就在此前,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经济救助方案,然而纽约股市非但没有在这项利好的刺激下触底反弹,反而出乎意料的调头向下。
  韦德斯(纳斯达克资深分析师):
  我们知道今天不是个好日子,(道指)跌破万点大关,我们感到非常恐慌。
  解说:
  就在美股受重挫的同时,全球股市也迎来了恐怖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跌破万点后,欧元区股市指针富时300指数下跌7.4个百分点,超过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当天6.3%的跌幅记录,巴黎CAC40股指收于3711.98点,下跌368.77点,为1988年创立以来历史最大单日跌幅。
  在世界其他地区,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下跌19.1%,创单日最大跌幅记录。拉丁美洲最大规模的巴西股市两次因跌幅过大停盘。亚太股市跌幅普遍超过4%,东京、香港、印度、新加坡等股市纷纷跌至两年来最低点,印尼股市重挫10%,为六年来最大跌幅。一些美国经济人士评论当天股市称,一切就像自由落体,跌势似乎深不见底。
  纽约市民:
  我认为(股市)还没有探底,也许会更糟,为此我感到非常紧张。
  解说:
  从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到目前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人们担忧接下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似乎正在向不断恶化的方向演变。那么一年多来,这场危机的雪球是如何越滚越大的呢?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美国次贷危机渐现峥嵘。
  2008年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进入下半年,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
  9月7日,美国政府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陷入巨额亏损,濒临倒闭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一再出手,希望能稳定局势。
  9月20日,布什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尽管该方案一度在美国众议院受阻,但10月3日,美国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一金融救援方案。
  然而此时,金融危机已经迅速蔓延到了大洋彼岸的欧洲,欧洲多家大的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
  斯特劳斯·卡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
  由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业务都跨越了不同的国界,所以不同的国家各自为战是最不可取的。
  解说:
  目前,欧盟各国已开始纷纷自救,并呼吁加强合作,那么这场危机到底会演变到什么程度?危机何时才能化险为夷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2: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美国民众对政府救市计划心存怀疑  主持人:
  好,接下来我们就要到源头美国去看一看,我们要连线的是本台驻美国的记者申家宁,申家宁你好。
  申家宁(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
  你好白岩松。
  主持人:
  美国政府的金融救助方案一出来,没有想到市场的反应反而是调头向下,我不知道对此美国的媒体、公众,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申家宁:
  是这样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说不少美国人对政府的市场救助计划是心存怀疑,这当中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就是政府救来救去,他花的钱是谁的钱呢?是纳税人的钱。所以许多人批评说,7000亿美元也好,昨天美联储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也好,都是在拿纳税人的钱去填一个金融窟窿,而这个窟窿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它可能是一个无底洞。《纽约时报》昨天就美联储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发表评论的时候说,力挺商业票据市场,可能需要比财政部的金融救援计划更为宽泛的方案,令纳税人承担更多风险,说白了,就是说纳税人要掏更多的钱,而这笔钱更有可能去打水漂。
  第二个原因,我想就是任何一项政策,它从出台到切实发挥作用都是需要有一个时间的,它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分析人士说,这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会对缓解金融形势有所帮助,但是可能会需要几周的时间,而美国人他们是非常实际的,他们要看到效果,看不到效果,他们就没有信心。我想美联储昨天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今天又宣布降息就是再下两剂猛药,就是要在这7000亿发挥作用之前,再刺激市场,去恢复人们对市场的信心。
  对于美联储降息,目前市场的反映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究竟这一次市场会不会买政府的帐,我们还要继续观望,白岩松。
  主持人:
  家宁,因为咱们可能都知道,美国人平常的消费习惯是花明天的钱,但是我注意到7日的时候有一个这样的信息,8月份的消费信贷第一次出现了下降,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公众的信心问题。你感觉到美国现在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怎么样?这种“冬天的感觉”,当然加着引号的“冬天的感觉”现在在美国强不强?
  申家宁:
  先说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它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那么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人士就担心,受就业市场疲软,住房市场低迷,以及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个人消费在第三季度可能出现下降。自1991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开支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下降,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目前这场金融危机已经从华尔街波及到了普通美国百姓的生活。
  这些天我在跟一些美国人聊天的时候也切实感到他对经济形势的担忧。我有一个朋友,他有一个18岁的女儿,对于政府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他说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在未来20年、30年里,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为华尔街那些犯下错误的公司埋单,但是他又说这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会对改善当前的金融形势有利。我想他的想法在美国人当中很有代表性,对于美国很多的人来说,目前的金融经济形势都给他们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选择。
  前天我还采访了一些美国的老年人,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他们对自己,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对他们的养老问题都感到担心,因为随着更多的公司被迫关门,会有更多的人失去退休金。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倡导消费,是一个超前消费的国家,但是在我跟这些美国老人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他们想告诉美国年轻人的是,要尽早养成储蓄的习惯,为自己日后的生活早做打算。
  所以我想这场金融危机对美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且不说它会不会对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产生影响,仅政府如此大规模的金融救助计划行为本身就已经对自由市场的经济理念造成一种冲击。而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节俭储蓄的观念也在逐渐的进入美国人的头脑。所以我曾经对一个朋友说,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正在改变着美国,而我们正在见证历史,白岩松。
  主持人:
  非常感谢申家宁在美国给我们带来的分析,谢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2: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美国金融危机进入高峰期  主持人:当时大家会有很多的期待,第一次被否决的时候还在期待第二次,然后立即带来积极的反应,没想到带来的反应反而是消极的,全部都在下跌,为什么会这样?
  张斌:
  其实对这次的救助方案,市场上是有很多争议的,就像刚才申家宁讲的,首先你拿穷人的钱来救富人,首先这是不公平的。还有一系列的担忧,比如说这个钱从哪儿来,美国政府来发国债,但这个国债谁来买?最终是美国百姓来买?还是靠其他国家帮助美国来共同承担?钱的出处是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拿这个钱来做什么,是应该救不良资产,还是救资本金,或者说干脆救那些源头,救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怎么用,这是有很多争议的。
  再一个,这个钱究竟够不够7000亿,7000亿要说其实不少,但是对应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还要对应现在的CDS市场,CDS市场是一个62万亿的市场,金融衍生品是个百万级的市场,这些钱在这些面前看得微不足道。所以说整个金融市场上对它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反应,我想也并不是说太出乎意料。
  主持人:
  我这加一个小细节,今天看到了一个报道,又产生另外一个担心。美国政府850亿美金要去救的AIG,结果有了这个救助的计划之后,突然在一个星期之后发现它的高管去加利福尼亚的海滩豪华度假,花掉了44万美金,结果这回被议员给爆出来了,大家还在担心,政府出的钱有时候效率不会很高,有可能在用的时候还产生很多,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我觉得要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到底了吗?我们是在奔这次或者叫金融危机,或者叫经济危机,是奔它的更大的底去?还是已经到底了,正在有可能往回来?
  张斌:
  我个人的判断,目前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危机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的时期。
  主持人:
  就是最低点。
  张斌:
  对,应该是一个最低潮,但是往实体经济的蔓延,大家现在还没有看到底,因为金融市场上一般是领先的,它刚开始是开了个头,它做了这些调整之后,实体经济必然会对它做出反应,所以你为什么看到华尔街上的股票市场大跌,华尔街股票市场大跌是大家对企业的预期不乐观,而为什么不乐观呢?因为金融市场上的动荡逐渐有可能蔓延到实体经济,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主持人:
  我明白您的意思,也许有时候恐惧是有边界的,但是过度的恐惧边界在哪里没有人知道,还需要继续观察。
  接下来我们也要连线一下本台驻德国柏林的记者季芸。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2: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德国救市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  主持人:季芸你好。
  季芸(中央电视台驻柏林记者):
  你好。
  主持人:
  季芸,面对这次整个似乎正在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方向,全球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个,刚开始德国好像还没那么积极,但是最近突然发生了一种变化,开始变得非常积极,去采用一些救助的计划等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德国的这些公众,包括国内对此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季芸:
  我认为德国政府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前提下,一开始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我认为这可能是理解上还是有一定偏差的。尽管在10月4日欧盟四国领导人就世界经济危机在巴黎进行商谈的时候,一个有关设立3000亿欧元欧盟基金的这种救助计划,由于德国的反对破产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每个国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应该首先靠自己的方式,政府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方式来保护国内的金融业,默克尔也强调,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各个国家采取的措施不应该损害他国的利益。
  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目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它到底会走向何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德国首先自保的方式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德国这样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损人利己的做法,但它也不能过于慷慨大方,因为德国自己救助的能力最后也是有限的。
  我个人认为,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德国政府在危机到来的情况下,挽救计划或者说救助计划采取的还是很及时和很坚决的。在上个星期六,也就是10月4日,针对德国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的350亿欧元的计划,第一次挽救计划破产以后,德国政府在10月5日的深夜,德国政府,德国的金融业采取了一个紧急磋商的方式,最后推出了一个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这其实是避免了德国金融业出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因为地产融资银行,我们要理解,它的业务范围是非常广的,一方面,它是为这种大型的工厂企业以及写字楼这种大型的房产提供贷款;另一方面,它也为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这种大型的国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医院提供长期的大宗的贷款。还有,它也涉及到一种资本市场和财产管理。所以银行涉及的业务面是非常广的,它也跟很多德国,包括国际上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这家银行一旦倒闭的话,会产生多米诺的效应,不仅影响到德国本身的金融业,而且会影响到世界其他相应的金融领域。
  所以说我认为德国政府在采取了500亿欧元的针对这么一个银行的救助计划以后,他又马上同时又推出了一个针对德国,包括外国人在德国的个人储蓄的全面政府保证,这个保证也是需要一个勇气的,尽管这个保证,或者这个全面的保证,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政府做出的政治信号,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它是一个很勇敢,很坚决,而且是很负责任的这么一个举措,因为这涉及到了8000亿到12000亿欧元的这么一个储蓄的额度。
  现在德国人都在谈论,德国媒体也在猜测,德国政府提出过一个B计划,关于这个B计划,具体的内容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具体地说出来,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这个B计划的前提是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规范金融市场。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就说要从目前出现一个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的个案出发,要撑起一个大的保护伞,避免德国金融业从一个危机陷入另一个危机。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9 22: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美国式的金融模式需要反思  主持人:
  好的,时间的原因,非常感谢季芸给我们带来的德国方面的报道,谢谢你。
  这几天大家突然看到,好像产生了一个新的链条,有点冬天里头相互取暖的意思,不再是一个美国的次贷危机或者金融危机,美国在降息,欧洲的多个国家在降息,澳大利亚在降息,中国也在降息,这是不是一种冬天的相互取暖?相互取暖会不会起到作用?真正地把冬天赶走?
  张斌:
  照目前的情况看确实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一体化,等于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连到一块了,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它必然会波及到其他经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确确实实需要大家采取一些联合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单独靠一个国家去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公平的,所以说这个时候有这种必要性,全球采取联合行动,把这个危机降低到最低的幅度,树立起信心。
  主持人:
  我这儿有一个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篇文章,它说7000亿美元是把双刃剑,它里头有这样的一番话,从根本上来看,美国的救市计划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必须要有各种应对预案,注意,力争趋利避害,尽量避免为美国救市“埋单”,并积极推进对现行美元霸权地位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您怎么理解它这段话?
  张斌:
  现在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的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大的调整,当它出现了问题之后,可以说不同程度上,全球各个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的这次经济调整所埋单,对于各个国家来说,也都不同程度地承担了一些损失。我想这个其实是全球经济都应该做出一个反思,美国需要做出反思,因为它在过去几年过度地消费,金融市场上过度的泡沫,刻意拉长这种繁荣周期,它从世界集聚了太多的资源在美国本土,回过头今天来看,这种方式是不能够持续的,这样的透支,这样的消费方式是不能持续的,它需要调整。全球经济也是一样的,比如像中国,我们是不是要把更多的资源让给美国人来消费,美国人承受不起,我们也承受不起,我们也要做调整。
  主持人:
  这次从更高的层面要去思考中国的金融安全的问题。那好了,如果说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感觉到日本的金融模式有问题,这次又感觉美国的这种预支未来,泡沫未来的金融模式同样有问题,我们的金融模式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走才能拥有真正的安全?
  张斌:
  金融模式,大家都知道现代经济都把金融业比作血液,是最核心的一个部门,因为它是资源配置的总枢纽,一个指挥棒,但是要想发挥金融业的效率,有活力的经济增长必然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但是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怎么维持呢?必须要有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充满竞争的市场效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困难,那就是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适度的监管。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1: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美国金融危机的背后:被放纵魔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1日 16:21 人民网   郑 红   曾经被光环笼罩的华尔街,眼下正经历着萧条的折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正在以美国为中心向全球蔓延。如果说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那么美国这个经济巨人正处于缺血状态。在这场罕见的经济风暴中,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富已经灰飞烟灭了,无数的人已经或者即将承受巨大的损失和痛苦。面对这样一场人为的灾难,我们不禁要问,谁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谁从这场灾难中获取了利益,谁是躲在黑暗中的“吸血鬼”?又是什么让这一切变得如此扑朔迷离?   缘起次贷 膨胀的利益欲望演变出的魔鬼   次贷,即次级贷款,指那些放贷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仅仅在2年前,这个词对全球大多数人来说,恐怕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充斥各种媒体,被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由于美国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增长,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逐年飙升。美国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公司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大量向缺乏还贷能力、不具备贷款买房条件的人提供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次级贷款,更刺激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为今天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同时,为了获得更多资金,金融机构将各种次级贷款打包组合,以金融创新的名义,发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把这种本身存在极大危险的金融产品包装成优质资产向全球出售,从而又吹起一个更大的金融泡沫。   然而,泡沫毕竟是泡沫。当一切可以透支的都已经被超额透支后,贪婪促使下的自我膨胀只能导致破灭。   监管选择性缺失 美丽谎言下的瞒天过海   美国财长保尔森金融援助计划因其规模庞大,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救市手笔”。在保尔森不断地推销,甚至极具戏剧性地上演了“跪求”之后,最终获得了美国国会两院的通过,虽然被加上了若干限制,但数量也由7000亿美元扩大到了8500亿元。尽管相比美国巨大的经济总量,这一数字还不算十分惊人,仅仅18个月前,即2007年3月,保尔森曾表示,美国金融系统“非常健康”,信用质量处于可控状态,大部分金融机构不会受到信用问题影响。2008年2月,保尔森面对记者坚定地确认,美国政府绝对不会出台更大规模援助计划。回首这位昔日华尔街投行的顶尖高手,当今美国财政部的“掌门人”如此快速的“变脸”,则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以保尔森的才能,华尔街金融人才济济,美国的金融法规之多之细,号称监管严密科学,体制先进,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环境,却出现了如此大的金融漏洞,仿佛那些昔日被拿来标榜的法律、规定、监管措施,都一下子失灵了,众多顶尖的金融人才也全都失明失聪了。是什么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其实,这种制度漏洞并非今日才有。比如,美国在2000年通过了一个所谓《商品期货交易现代化法》,把所谓的柜台外的交易,排除在CFTC,就是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之外,不受监管。就是这样一个法案居然被国会顺利通过,就如同此次7000亿美元的救市法案一样。后来这个法律又被人们称之为“安然漏洞”,因为后来爆出财务造假丑闻的安然公司就是为了能够控制石油交易,花了数以百万计美元游说国会所得到的一个结果,而且直到现在这个法律依然生效。在自身拥有军事、经济实力全球第一,却时刻不忘压制别国实力,以充满国家忧患意识著称的美国,居然对这样大的一个漏洞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实在是令人费解。不知道是其监管具有选择性呢,还是背后操纵者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21: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
长堤蚁穴还是自留后门 美式金融体制的颠覆  美国金融模式遭到了来自国内外的质疑。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需要共同重建一个受监管的资本体系,而不是仅凭市场运营者的判断来开展金融活动。他呼吁,对跨国银行和信贷机构实施更多监管,提高交易透明度。巴西总统卢拉敦促改革多边经济体。他认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投机者和银行家“无休止的贪婪”引发的,而他们的错误却由普通大众承担。为此,国际社会必须为世界经济体系创建一个新的基础,避免未来的弊端,并确保贫富之间进一步平等。
  有专家认为,美国这种所谓的金融创新,完全以最大限度盈利为目的。以美国众多的专业金融人才和多年的历史经验,很难解释其为何会忽视了由此造成的巨大风险。美国衍生工具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它能覆盖的实体产品的规模,虚拟经济膨胀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自身,加上美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宽松的监管态度,这一切,难道仅仅是疏忽和巧合可以解释的吗?有人认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发起者是美国政府,制造者是房地产开发商,引爆者是金融玩家。那么,谁是危机的受害者?谁又是这场残忍“游戏”背后赢家呢?“幸运逃生”的华尔街金融高管:身价不菲
  高盛 董事长兼CEO罗伊德·布兰克费恩
  2007年度的奖金高达6790万美元,其中包括2680万美元现金,及价值4110万美元的限制股与股票期权。
  摩根斯坦利 CEO约翰·麦克
  2006年分到4000万美元花红。历数搞垮华尔街的大鳄们:携巨款全身而退
  美林银行 斯坦利·奥尼尔
  离职带走:1.6150亿美元(如今价值6600万美元)
  Countrywide Financial 安吉罗·莫兹罗
  离职带走:1.2150亿(他放弃了其中的3640万美元,但现在正为离职时带走的巨款接受调查)。
  花旗银行 查尔斯·普林斯 离职带走:6800万美元
  美国国际集团(AIG) 罗伯特·维尔伦斯坦德和马丁·苏利文 离职带走:维尔伦斯坦德3个月的工资是700万美元,而苏利文则有4700万美元。
  雷曼兄弟 里查·福尔德 离职带走:2200万美元
  房利美和房地美 丹尼尔·穆德与里查德·塞隆 离职带走未见披露)
  贝尔斯登 吉米·凯恩 离职带走:6130万美元
  IndyMac银行 迈克尔·佩利 离职带走:不明(但《福布斯》称佩利5年从公司所获赔偿金总额为3749万美元)。
  瓦乔维亚 托普森 离职带走:870万美元
  这些金融巨头们,要么获救上岸,风光依旧;要么全身而退,以破产被接管或被拯救的名义未予问责。同时,美国的普通民众,他们将为此买单。有人因此自杀,甚至枪杀自己全家老小后饮弹自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16: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谢谢, 也来学习下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6-9 14:52 , Processed in 0.04686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