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291|回复: 0

【转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6 13: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陕西西安
月亮城飛出火鳳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揭秘       撰文.攝影/賈國榮  
   
   
 
  
位於中國西南莽莽大涼山區的西昌自古即彝族人家薪火相傳的聚居地,也是四川最偏遠落後而且貧困的「甘、阿、涼」三大地區之一
當七○年代國際航太大競技之時,西昌以其優良的地理條件、四季如春的氣候環境,雀屏中選為中國大陸航太發展的重鎮
科技尖端的設備與民族風情濃郁的彝鄉村寨,在深山幽谷中形成了奇特而強烈的對比。   
  
一九八八年十月八日,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赴中國大陸訪問,兩天之後,溫伯格突然在北京「失蹤」,原來他乘專機飛往西昌,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作了一次驗證性參觀。之後,他對隨行的記者發表了如下談話:「這個發射中心,確已具備發射衛星的條件,而且還有很大的潛力。這個發射中心目前正在進一步改善設施,以便執行中國人自己的太空計劃,並且發射外的商業衛星,這些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中國大陸近年來航太發展的重鎮,就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位於中國西南腹地四川省與雲南省交界的莽莽大涼山地區,那裡自古是少數民族之一的彝族聚居地,目前也是四川省最偏遠落後而且貧困的「甘、阿、涼」(   即指甘孜、阿壩、涼山這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三大地區之一。具有世界水準的衛星發射中心居然興建在這樣的地方,彷彿有些不可思議,因此對無法前來一窺究竟的人而言,西昌衛星發中心著實充滿了神秘色彩。
  
導彈研製眾人役役
衛星基地萬中選一  
  
        当五十年代美蘇兩國在航太領城中展開激烈競爭之時,中國大陸的最高決策層於一九五六年十月在北京組建了航太機構,首先選在甘肅省酒泉地區建立中國第一座導向飛彈實驗基地。當時留學回國的科學家和全國的技術人員,以及從各所大學裡挑出來的優秀畢業生,加上軍隊數十萬人,一時雲集河西走廊荒蕪的戈壁灘,以大兵團作戰的方式飛快地建起導向飛彈發射場。
         一九六○年十一月,中國大陸在酒泉發射了自己研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向飛彈(以下簡稱導彈),之後幾年,以「東風」命名的導彈在研製技術一直有令人咋舌的成果。到了一九六六年十月,導彈載有核彈頭的運載火箭再次完成了發射試驗。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已經著手於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計劃。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國在酒泉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人造衛星成功。衛星重達一百七十三公斤,並從太空向地球播放一首以陝北民歌曲調改編的歌頌毛澤東的《東方紅》。這件事引起全球的注意,並且中國大陸也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的第五個衛星國。
         一九六九年底,中國大陸當局提出設新發射場的計劃。新發射場既要利於長遠發展,又要便於保密和施工。因此,選定發射的位置至關重要。
         由於酒泉發射場曾有蘇聯參與勘察、建設,且距離蘇聯參與較近,不利於保密,所以勘察隊走遍了滇北、黔東、鄂西、川南、晉東、西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九省、二十五個地區的八十一個縣,歷時三個月,最後才從十多個方案中精選了三個。
         一九七○年初,高級專家組再次覆察以便選出最佳的地點,十月終於確定在距四川省西昌市六十五公里的一條幽深峽谷中,建設大規模的衛星發射試驗場。這個地區又名松林,這是由於大山上的紅土壤中長著密密麻麻的松樹
。松林區的叢林中滿是杜鵑,每到春天杜鵑花就滿山遍野地開,非常美麗。
         西昌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古羌人為主的部落,統稱為「邛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在此地設郡縣,這裡也一直是彝族聚居地的首府。相傳,這裡就是三國蜀相諸葛亮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的古戰場,據說馬可.波羅也曾到過此地。
  
冬暖夏涼碧空如洗
得天獨厚占盡地利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西昌的確稱得上一座理想的天然發射場,其優越條件頗多。
  其一是海拔高、緯度低。發射場地處東經一百零二度,北緯二十八點二度,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公尺。衛星軌道傾角與發射場的緯度關係重大,緯度越低,離赤道越近,這就既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從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節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力。除此之外,還可避免一系列火箭研製上複雜的技術問題,簡化製造的過程,同時還能夠滿足將來發射大、小傾角衛星的要求,利於衛星的要求,利於衛星和火箭部件的回收。
         其二是地形隱蔽,地質結構堅實。在南北縱的大山谷中形成的一些山間小盆地,不但利於發射場的整體布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與跟蹤測量、通信的建網布署也十分有益
,而且還能滿足擴建的要求和今後的發展。
         其三是氣候適宜。西昌地區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為攝氏十六度,是中國年氣溫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可謂「萬紫千紅花不盡,冬暖夏涼四季春」,也素享「小春城」的美譽。西昌地區雨旱兩季分明,日照多達三百二十天,幾乎沒有霧日,全年風速都很低。每年只有六月至九月為該地的雨季,多半是夜雨和午後陣雨,其餘月份皆為旱季,多是晴天,太陽輻射強,常常碧空如洗,風和日麗,這些氣候條件大大地增加了年試驗周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由於當地能見度極好,每逢月夜,天高雲淡,明月分外皎潔迷人。故前人用「月出邛池水,空明激九宵」的詩句來形容西昌明朗的月夜景色,所以西昌又有「月亮城」的美名。
         其四是這裡水源豐富穩定,四季長流,能充分供應發射場清洗廢物和冷卻用水的需要。
         其五是交通和通訊條件理想。距發射場五十公里處是西昌飛機場,跑道長三千六百公尺
,可以允許C-130和波音七四七等大型飛機起降。發射場距離成昆鐵路和川滇公路都不遠,加之東面的金沙江航道還可以水路通達宜賓、重慶直至上海,這些條件極利於運輸所需物資和衛星、火箭產品。另外,國家通信幹線也緊鄰發射場,可便利通信網路,保證發射試驗時的通訊。總之,西昌大涼山中的山區型發射可說是得天獨厚,占盡了地利。
  
松林山區排兵布陣
建場設站十年有成
  
        一九七○年九月,酒泉發射基地調動西北地區的精兵悍將,匯集全國各人馬,浩浩蕩蕩奔赴中國大西南的西昌。當時隧道多、橋樑多而且異常艱險的成昆鐵路、才剛剛鋪通鐵軌,火車還沒有載過人、運過貨,航太建設大軍就率先登上列車,在這條難度極高的新鐵道上穿行,進行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大運輸。
         猶記當年西昌松林地區的景象是滿目蒼茫的高山,四周枯草沒膝,零零星星的土地旁有幾間古舊殘破的彝家村落,房屋已經搖欲墜,彝家人在山坡上還過著近乎刀耕火種的生活,到了夜晚山野中不時還會傳來野狼的嚎叫。
         僅僅幾天之間,這條幽靜山谷外的寧靜河畔,突然間車轔轔、馬蕭蕭,千軍萬馬一下了搭出整片黑壓壓的帳棚群,綿延了幾公里,好似三國諸葛孔明率領十萬大軍安營紮寨一般,氣勢非凡,場景壯觀。當時周圍一些不明底蘊的彝族民眾,都嚇得紛紛跑進深山幽谷裡躲了起來。後來經過當地政府和軍方合力委婉說明,民眾才高高興興回到家中,好奇地目睹眼前的巨變。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大軍隊和工人,更沒有見過這麼多的汽車和各種施工機械,所以那時彝族男女老幼,整天總愛成群坐在山坡上,興致致勃勃地觀看軍隊和汽車。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隨即指示將西昌發射場工程列入國家「四五計劃」(即第四個五年計劃)中,希望能夠加快建設的腳步。
         但是,七十年代前幾年,文化大革命仍在進行,發射場的建設工程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一直到一九七八年文革結束,中國大陸計劃在三年之內發射第一顆試驗同步通信衛星,西昌發射場才又展開了大規模的修建。當時,大陸最先進的科學儀器一批一批運抵西昌周圍,急需搶運安裝,但是當地政府和民眾非常好奇,皆紛紛湧上街頭大飽眼,使得當地的縣長不得不用警車親自在前面開道,一路護送設備抵達發射場。
         一九八○年底,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龐大複雜的基礎設於完成。昔沈寂的山谷中,如今聳立起發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三號塔架,高達七十七公尺。發射控制中心在一個山坳裡,大廳全部使用電腦操作,這個能容納數百人的指揮大廳,正面牆上有一塊長五點三公尺、高四公尺的大型電視螢幕,兩側密密麻麻的信號顯示板使人一目瞭然。
         技術測試中心是一片高大泛白的建築,設在鄰近的一個山谷裡、那裡溪水環繞、林木蔥鬱,分布著火箭和衛星系列的測試大廳和廠房。指令控制中心則建在發射旁邊的山洞底下,直接掌握著發射場上的運作。其他的通訊中心、測量站等設施也如雨後春筍般座座落成。空、陸交通和有線、無線通訊此時也都已經暢通無阻、四通八達了。
  
長征三號一鳴驚人
通信技術一日千里
  
          一九八三年十月,中國大陸決定在西昌發射場首次發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直到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九日,運載中國大陸第一顆試驗衛星的火箭從西昌發射了,它呼嘯升空後,可惜由於火箭在飛行中失去了推力。
         同年四月八日傍晚,發射場在一場雷雨之後,中國大陸的第一顆同步衛星順利發射升空,衛星正常進入軌道。這是中國大陸自行完成的通信衛星發射試驗,從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引起世人的注意。
         由於八十年代,國際航太領域在衛星通信技術方面有了神速發展,並且被證明是最實用是收益最高的應用方式,在這種情況下,通信衛星發展就變成一項競爭十分激烈的科技研究項目。中國大陸在這種趨勢下也開始關注這個市場。
         一九八六年,中國大陸在世界航太發展連連挫敗時抓住了良好的發展時機。這年一月二十八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十秒後凌空爆炸,五名太空人和兩顆衛星無一倖免,一起墜入了茫茫大海,從而使航太發展蒙上一層濃濃的陰影。接著「擎天神」火箭爆炸,「角翼」火箭失控自毀,這樣一來,美國用來,發射衛星的三種主要運載工具只好被迫暫停使用。在此之前六個月,法國「亞利安」火箭也因三級火箭點火失敗,使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失去了一顆衛星。
         就在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失事的第四天,即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矗立起新的一枚「長征三號」運載火箭,載著中國第一顆實用廣播通信衛星。就在進入發射程序後,發射場上先後出現的兩次故障都被及時排除,最後終於發射成功。這次的成功發射人造衛星,表示中國大陸衛星通信技術已從試驗走向應用的階段,進一步也証明了中國大陸航太技術已具備打入國際市場的實力。同時,它還促成了中國大陸航太技術的對外開放。
         一九八六年五月,中國大陸上的各大報都用大號黑體字刊登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行對外開放,承攬國外商業衛星發射業務的新聞,這個消息一時成了轟動國際科技市場的大事。許多國家及公司對此舉表矚目,並且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湧向西昌考察參觀。
         美國二十多家航太公司的代表捷足先登,接加拿大、西德、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英國和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相繼都與西昌建立了業務關係。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了適應開放,便進一步改善發射設施,提高通信能力,並且用了一年的時間擴建整體設備。為了向世界顯示「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場的安全性,一九八八年三月七日和十二月二十二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先後發射了兩顆實用廣播通信衛星,在此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大陸租用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也為打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亞衛發射戰戰競競
一飛沖天開創紀元
  
         一九八九年一月,亞洲衛星通信公司在北京簽訂了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的合同,這是中國大陸走向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第一步。為此,在履行合同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再次進行了一次帶有風險的衛星發射,此舉勝敗非同小可。
         這一年九月,一場暴雨在發射場附近十公里外造成山崩,罕見的特大泥石流洗劫了通信總站,沖斷了公路、鐵路和供電、通信線路,幾乎完全破壞了發射前的準備工作。發射場全體工作人員日夜苦幹了十幾天,才得以全部修復。
         一九九○年二月四日,中國大陸第五顆實用廣播通信衛星又在西昌發射成功,這是九十年代新春的首戰告捷,為發射「亞衛」做好了一切準備。
         終於,來自美國的波音七四七飛機載著「亞衛」,首次降落在西昌機場。警衛士兵管制了五十公里長的五號公路,使這顆能涵蓋亞洲三十個國家,為二十五億人口提供先進通信服務的衛星能夠平安進入測試廠房。這顆衛星曾在一九八四年由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送上太空,但因故障,衛星未能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便荒廢在太空中。英國保險公司賠款後,又請美國發射太空梭把這顆衛星抓回來,四易其主之後,才被英國和香港公司購得。為了確保這顆衛星的安全,香港和英國、美國、加拿大組成一支九十多人的龐大試驗隊進駐西昌,以檢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運作。
         中國大陸從一個月前的氣象預報判定四月五日的天氣發射最好,但香港人根據農曆認為四月五日「諸事不宜」,堅持四月七日發射。結果,四月五日發射場晴空萬里,四月七日臨近發射時卻雷大作。氣象人員從雲圖上發現一片一百平方公里的雲層會在晚上九點鐘時移出發射場,估計那時將會出現四十分鐘的晴空,於是發射場指揮員命令全體作好一切準備。二十一時正,發射場上空果然變成一片可見星星、月亮的天空,緊接著三十分鐘的發射程序完成後,一聲「點火!」令下,火箭托著「亞衛」一舉發射成功。發射場一時鞭炮四起,從此大陸發射衛星的技術進入了國際商務領域。
         早在一九八八年,中、美、澳就簽訂了在西昌發射兩顆「澳塞特B」通信衛星的合同。因為數噸重的先進通信衛星,國際上能有大推力火箭發射的國家極少,加上風險極大,連保險公司也不敢輕易接受。美國為澳大利亞新研製的通信衛星,就是目前最新科技的集大成者,重達七點六五噸。中國大陸方面決定盡快研製「長征二號E」大推力運載火箭,並在西昌搶建另一座新的大型發射場,計劃在發射澳星之前,先進行一次新型火箭的飛行試驗。  
  
趕建新場草木皆兵
解除危機前仆後繼
  
         中國大陸航太界的菁英此時再度雲集西昌。美、澳考察團在一九八九年看見剛破土動工的新發射場址時,悲觀地斷定三年後才能建成,但中國大陸卻保證一年後在這裡發射新型火箭。此後,全國為西昌新發射場的興建工程作出了全面的援助,一切都必須創記錄提前完成。設計人員在火車、飛機上仍忙於工作,經過幾月的日夜趕工,竟完成了過去需要幾年才能完成的工程,據知這項工程僅圖紙就裝滿了一堆大箱子。
         曾經為中國大陸第一顆原子彈安裝一百多公尺高試驗塔的安裝大隊,兩次獲得國家重大發明獎,這次經過十四個月沒有節日、假期的密集建設,終於在一九九○年三月,將一座九十七公尺高(亞洲最高)、四千三百噸重的現代化多功能發射塔架豎立在二號發射場,其嶄新錚亮的塔身在蒼翠山谷中顯得分外雄偉。
         同時,北京運載火箭研究院用十八個月時間所研製的「長征二號E」捆綁式火箭也應運而生,也利用過去十一次發射全部成功的「長征二號」火箭作基礎,加長和加粗蕊箭,又並聯四枚助推火箭,全長五十一公尺,有八台發動機,可以將八點八噸重的航空器送入同步軌道,把九點二噸重的航空器送入近地軌道,具有類似太空梭的功能,可發射不同類型的當代衛星。另外,新建成的衛星地球通信站也加入了國際通信衛信網路,可進行衛星測試、數據和圖象傳送的工作。
         這枚新火箭的首次飛行試驗,原訂在一九九○年七月九日發射一顆模擬「澳星」的人造衛星搭載一顆巴基斯坦衛星,總重量七點四噸。由於時逢夏季,火箭加注燃枓後,火箭內部與外部空氣的溫差使箭身表面有「出汗」現象
,情況異常,以致發射延遲。為了查尋原因,技術人員必須進入箭身分析處理,但是就算劇毒燃料洩出後箭身仍然充滿了毒氣,技術人員只好戴上防毒面具排隊進入。前一位中毒暈倒,後一位立刻補上,這種前仆後繼的八天冒死工作,終於排除了危機,結果有十五人被劇毒致傷,一位老技術人員獻出了生命。
  
澳星發射一夕數驚
中美合作化險為夷
  
         第一枚「澳星」重點七點六七五噸,原訂三月八日在西昌發射到近地軌道,但是美方科學家突然發現衛星出狀況,緊急要求延遲兩周發射。中方只好趕緊調整已定的程序和全球觀測網,這也使得「澳星」的首次發射一開始就倍加艱難。
         三月二十二日,美製新式「澳星」將由中國長征火箭發射,全中國和世界上億觀眾也期待著電視現場直播發射實況。
         下午六時四十分,「澳星」在點火命令之後噴出一團火焰,但是火力突然減弱,本該騰空而起的長征火箭只微微晃了一下,便在餘火中靜止不動了。為了防止國際上多次出現這種情況而導致箭炸星碎、發射場被毀的悲劇重演
,指揮中心之刻下令緊急關機,直播的電視畫面也立即播出中方宣布發射中止的消息。
         顯然,發射失敗的原因是兩個助推火箭的發動機點火後又熄滅使總推力不足所致。幸而,中國大陸長征火箭的緊急自動關機系統在千鈞一髮之際奏效,保住了火箭、衛星的發射場。現場操作人員立刻拆除一切危險零件,卸下澳星,化險為夷。
         故障原因迅速查明,原來是點火控制電器簧片間有一鋁質多餘物,點火瞬間造成接觸點高溫相連,致使一、三號助推火箭發動機提前關機。中國大陸的設計師立即改善設施,趕製新的運載火箭。
         經過一百四十天的準備,西昌準備再次發射「澳星」。八月十四日凌晨六時三十分,準備就緒的發射現場正在進行最後的工作程序,指揮員突然下達「延遲二十分鐘」的命令,現場人人急得冒出冷汗。原來是美方技術人員在最後檢測衛星時緊張過度,竟然在衛星艙裡掉下一個插頭!航空史上多餘物造成發射失敗的事例已經不勝枚舉,好在中美雙方合作,迅速地找到了這個小插頭。
         黎明七時整,長征火箭載著「澳星」,在巨大的噴發聲中隨著發動機直飛蒼穹,眾箭托星,「澳星」幾乎以命中靶心的精確度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位置,中、美、澳航太界皆大喜過望,這是西昌歷史上輝煌的一天。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近年來對外開放,使為數不多的中外記者得以進入這個神秘的地方,他們以新聞的眼光觀察這個發射場內外鮮為人知的一切,大有「揭秘」之感。
         北京一位攝影記者為了拍攝「澳星」的發射過程,先乘車從成都出發,一天半的路程中翻山越嶺、渡江涉河,過雪山和泥石灘,在西昌市郊外成昆鐵路一個小車站附近抵達一座叫「漫水灣」的鎮子。此小鎮在川滇公路之畔,由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展,使得此地特種車輛、軍車、軍人很多,顯得頗為熱鬧,飯館和商店的生意也很好。小鎮外有一個檢查站,管轄一條寬敞的專用公路,這條公路是通往大山下的安寧河邊。
  
尖端科技進軍彝鄉
人文景觀對比鮮明
  
         沿這條專用公路過跨河大橋,橋畔另有鐵路鋼橋拐入一個寧靜的山谷地帶。路兩旁多是麥田和油菜地,間或有一些玉米地,彝族人家特有的泥土壘牆、木樑瓦房的院落,在叢叢竹林中隱現,有些牆上還寫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類的標語。三三兩兩的彝族民眾中,年紀大的仍舊身披一種名叫「察爾娃」披風式的民族服飾,婦女穿著繡有漂亮花邊的衣服和百褶裙,年輕小伙子則大多穿上鮮艷的現代服裝,甚至還換上了西裝、中山裝。
         就在這些背柴、趕豬、放牛、抱孩子的彝族人身邊,不時駛過一輛輛豪華的進口轎車和國產汽車。古樸民居旁邊的專用鐵道線上,赫然停著列列運送火箭的特種列車和高級軟臥車廂。將具有世界水準的衛星發射中心建在深山腹地中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在人文景觀上形成了一種鮮明、強烈的對比。幾乎所有的外國來賓參觀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邁出站有警衛的大鐵門時,看到一牆之外就是民族風情濃郁的彝家村寨,雞犬之聲相聞,古風舊俗猶在,無不感到奇特。牆內是最現代的發射中心,牆外是古老的村寨,恐怕再沒有比這裡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觀了吧!
         記者也注意到這裡其他奇特的景象:航太專家思索時散步在田埂之上,農田裡有彎腰除草的農婦;男女技術員談情說愛的小橋之下,有許多在溪流中光屁股玩耍嬉戲的頑童。發射中心的紅磚牆外,彝族人也有自己的世界,他們開辦了自己的醫療所、糧食加工廠、自行車修理和小吃攤,青年人在文化娛樂室裡打撞球,一些彝家婦女在牆邊路旁擺放出售的梨、青菜,瓜子榶塊和針頭線腦等雜貨。
         每次發射前夕,當地政府人員和警察就必須動員居住在發射場附近的民眾,要求他們臨時撤離家園,並發給他們一些錢作為補貼,讓大家到安全地帶或遠處投靠親友。所以,屆時在路上可見彝族百姓們抱著雞、背著糧食和白酒桶,成群結隊地離去。這個時候似乎已經成為他們歡度佳節的日子了,大夥兒都停止耕作,聚在火塘邊一起喝酒、吃肉、抽煙、聊天。等到衛星發射之時,山坡上就圍滿了黑壓壓的民眾,等待著觀看火箭升空的壯麗景象,他們可真是有眼福。
         在西昌市小小的集郵市場上,每次為發射衛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和首日封都是搶手貨,尤以這條山谷中的郵局郵戳最為珍貴,常常「製造」出許多珍品。例如為「澳星」首次發射而發行的首日封,因發射首次失利頓時成為難得的郵品,身價從原本的兩元人民幣猛漲到數百元人民幣,價格雖然很貴但還是難以買到。此外,一些小廠家也開始生產出售印有「西昌發射中心」的紀念品,也頗受歡迎。
         這座發射中心至今有二十年的歷史,隨著交通日益便利和發射中心的開放,名聲大噪的西昌,已經成為中外賓客旅遊參觀的熱門地點,外來的人尤以能夠進入這座陌生的山谷,親限看看宏偉的衛星發射中心而感到榮耀和自豪。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輝煌成就,相信仍是未來世人矚目與嚮往的。
  
摘录于寻星族园地,原文取自《大地地理雜誌》  
   
   
转自http://www.daqchina.net/daqchina/vsat/chinaxc.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4-28 00:36 , Processed in 0.03548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