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581|回复: 21

[边坡与基坑工程] 是我理解错了,还是出书的人错了,或者没道德出书骗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6 10: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马鞍山
今天看注考(岩土)关于沉降量计算的部分,发现一个让我迷惑的地方,书中给出基础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但并未说是计算瞬时沉降),公式里用的模量参数是变形模量而不是弹性模量,搞得我很糊涂啊。不是弹性力学公式是用来计算瞬时沉降的吗,用的模量是弹性模量吗,怎么在这里变成了变形模量?是我搞错了,教科书有误,还是出书的人自己没搞清楚概念,瞎抄抄出来骗钱?如果是那样,BS之!
发表于 2007-6-6 11: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Simdroid开发平台
Es=1/mv,其Es是有侧限的弹性模量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mygeotech 于 2007-6-6 11:33 发表
Es=1/mv,其Es是有侧限的弹性模量


Es就是侧向不能变形条件下侧的的模量,而E是允许有侧向变形时测得的模量,通常情况下是由几组三轴试验测得,给定的围压为定值。从瞬时沉降的发生机理来看,由于沉降发生速度较快,发生沉降的土体是有侧向变形的,偶觉得还是应该用弹模,所以那本书我觉得用变形模量错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13: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这取决于三轴试验时候的围压和现场土体侧向荷载的区别。如果差不多的话, Es(三轴)会趋向于1/mv.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5: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在顾晓鲁的《地基与基础》(第三版)中,瞬时沉降量的计算公式(p152)用的是弹性模量 ,在这本书中又是明确区分弹性模量与变形模量了的,而且也明确提过,变形模量用于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土力学各公式中(p149),而在p151又讲了弹性模量,说它常用于瞬时荷载下地基变形的计算。似乎前后矛盾,我也查阅了其它土力学教科书,似乎这个地方都比较模糊,为何?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15: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很多的时候,可能作者觉得很简单,或者他们也没有细究,导致了这个问题。
其实只要弄懂其参数的基本含义,你自己也可用判断:

1。 Es是有侧限下的弹性模量。

2。mv也是在有侧限时测出来的,是Es的倒数。

3。Es(三轴)是在一定围压下测出来的。

所以说,真实的情况是介于Es和Es(三轴)之间的,无论哪个都不是绝对正确。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15: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要细究究竟哪个正确是没有意义的。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5: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mygeotech 于 2007-6-6 15:35 发表
很多的时候,可能作者觉得很简单,或者他们也没有细究,导致了这个问题。
其实只要弄懂其参数的基本含义,你自己也可用判断:

1。 Es是有侧限下的弹性模量。

2。mv也是在有侧限时测出来的,是Es的倒数。 ...


many thanks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17: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贵港
这个题目偶也发点言。这年头,要相信科学,却不能尽信书。当年偶考试的时候,同时看着几套教科书,互相对比着看,大同也有小异,顾晓鲁《地基与基础》、高大钊《土力学》、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赵成刚《土力学原理》,当然还有其它几套考试教材。顾晓鲁《地基与基础》一书中还有其它错误,比如基础计算一节中某个曲线图就点错了曲线起点位置,整个就错了;有些图原来也印错了位置,有些公式也是错的,可能第二次印时处理了,还有计算地基沉降时,按书本中的查表,和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查表,附加应力系数有些是有点差别的,而且这个差别可以导致最终计算结果和查规范的不一致,这个在考试中会引起误差的,要注意这个问题。一般的,考试的时候,只有方法正确,往往计算结果会是一个正好对上答案的数值,不会落在两个答案之间,这跟许多参考习题不一样的。
还有,以前某大学的第一版《专业考试题集》有许多错误,偶数了一下,有四五十页之多,数十道大题计算有疑问甚至于错误。偶通过考试之后,把那本错误众多的书返还了出版社,结果当年马上换了第二版,然后送偶几本建工方面的书作记念。。。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0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杭州
变形模量E是侧向自由变形条件下竖向应力增量与竖向应变增量之比值。土体变形模量E与材料力学中材料的杨氏模量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土体应变中即有弹性应变,又有残余应变,且大部分是残余应变,故称之为变形模量。

Es,中文一般叫做压缩模量。

其实,这种概念上混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文翻译上的变化。

英文中,E - Young's modulus, Es - Constrained modulus.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1: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不温习烦恼 于 2007-6-6 17:34 发表
这个题目偶也发点言。这年头,要相信科学,却不能尽信书。当年偶考试的时候,同时看着几套教科书,互相对比着看,大同也有小异,顾晓鲁《地基与基础》、高大钊《土力学》、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赵成刚《土 ...



不温兄看书真仔细,治学态度值得学习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9 15: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没有错

关于楼主的问题.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请各位指点;弹性力学公式既可以用来计算总沉降(用变形模量),也可以用来计算瞬时沉降(用弹性模量).用变形模量计算时就包括了残余变形.得出的结果当然就是总沉降了。而用弹性模量计算时没有包括残余变形,得出的结果就是瞬时沉降。而从理论上讲当 只考虑加载而不考虑卸载时,变形模量与弹性模量是可以用在弹性力学公式中计算的,只是计算时考虑的条件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而已。所以书上将的应该是对的。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9 2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不好意思,是楼主自己学的不够精。
书应该没啥问题。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9 23: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呵呵。某些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13: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pirio 于 2007-6-9 15:46 发表
关于楼主的问题.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请各位指点;弹性力学公式既可以用来计算总沉降(用变形模量),也可以用来计算瞬时沉降(用弹性模量).用变形模量计算时就包括了残余变形.得出的结果当然就是总沉降了。 ...


你的意思是瞬时沉降的假设前提是土体只发生了弹性变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1 03: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QUOTE:瞬时沉降的假设前提是土体只发生了弹性变形

瞬时沉降要假设前提干吗?

土的弹性模量的定义是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瞬时压缩的应力应变模量.如计算风荷载等突加时用弹性模量,此时土体中水来不及排出或部分排出.土只发生骨架变形,部分土中水排出,封闭土中气体压缩变形,这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而没有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计算总沉降有残余变形当然另用变形模量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1 08: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pirio 于 2007-6-11 03:02 发表
瞬时沉降要假设前提干吗?

土的弹性模量的定义是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瞬时压缩的应力应变模量.如计算风荷载等突加时用弹性模量,此时土体中水来不及排出或部分排出.土只发生骨架变形,部分土中水排出,封闭土 ...



不错,受用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18: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

回复 #16 pirio 的帖子

呵呵,你的解释很容易使人陷入迷糊啊。
概念不够严谨。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原帖由 w3w3w3 于 2007-6-15 18:34 发表
呵呵,你的解释很容易使人陷入迷糊啊。
概念不够严谨。


那也请你老兄讲个明白,呵呵。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7 2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弹性模量 变形模量 实际上还有压缩模量呢
都有啥区别呢?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5-20 20:46 , Processed in 0.05838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