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207|回复: 10

[爱国者] 忆三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8 08: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宁夏银川
前不久,当上海大学的老校长钱伟长老师去世的消息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时候,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就想着写一点什么,但是,又实在不知该怎样提笔。这种想法,在去年钱学森老师去世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但当时身体欠佳,就一直搁置了。而今,实在无法找到任何理由不去做点什么来释放心里的某种感觉。毕竟,除了为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德艺双馨的世界顶尖优秀导师的离去产生许久的遗憾之外,仿佛,一篇文章并不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明知如此,但我还是愿意通过码字的方式,将近年来对于国内科技和教育的些许感受和思考,同各位同行们分享,如有不妥,请多多指教。
       术业有专攻。我是非常支持这种说法的。我们不可期待,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成为世界顶尖级的专家人才;我们也不可期待,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作为导师,门下的学生都能继承他的衣钵,发扬光大,后生可畏。然而,我们可以期待,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能够真正因兴趣而研究,因兴趣而教学。这种期待,尽管听上去有点“空想”,抑或“主观色彩浪漫”,但,我是愿意拥有这种期待的。
       什么是教育?本科毕业于一所师范院校的我,在多少年以前上研究生的时候,在各位同门们在正常的实验时间浏览各种娱乐八卦甚至电影动画片的时候,就开始反复思考这个简单而又不那么简单的问题。我也相信,无论今后我在做什么,我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思考它。大家不妨好好看看这两个字,“教”,左边一个孝顺的孝,右边才是文。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先人们创造这个字的时候,似乎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先学会孝顺,先做人,而后再来学文,学知识。那么“育”呢?上面一个死亡的亡字(再加一点),下面一个月,月在中国古代泛指和肉有关的东西。大概先人们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通过“育”,可以让某些生命,或者称为化学里头的“有机物”,人如此,动物如此,植物如此,死而复生或充满生机。听上去似乎有些诡异,但其中表达的某些思想却是如此:那就是活过来,活泼。这种思维,在现代科教的世界,我个人始终认为,就是创新二字!
       而实际,当我看到或听到许多大学生为情折磨自己甚至割腕,研究生为毕业就业或家庭或感情原因等其他什么事情而自杀的消息,我非常痛心,这难道就是“教”字左边的那个字吗?应该不是吧?
       那么创新呢?什么是创新?仁者见仁。这里我就不再多谈。只想举个例子,以当今高分子研究领域中一个热词为例,大家不妨可以思考,也可以事后让学生们思考。当问到“什么是导电高分子”,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或印象,会觉得,至少必须是在高分子主链上有书上提到的那些共轭基团才能称为导电高分子。无论是教师上课教,还是学生考试考,很多也都是这么答的。但实际上,对许多深入研究导电高分子的同行们,都知道,这只是导电高分子的一种形式或类型,称作“本征型”,自己可以导电;另外还有一种,那就是“复合型”,具体含义在此不赘述。教育的创新,科研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社会的创新,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党派,哪种人种,它的首要前提是,你要足够了解。否则,从何谈起呢?我时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时,就喜欢用这个比方:你如果觉得你身上的衣服有破洞需要补一下,你就必须把衣服脱下来,好好检查下到底有几个洞,甚至哪几个地方可能很快也要成为破洞了,这样,你方才能尽量补好这件衣服。脱下衣服,或许会被人认为不雅观,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但害羞只是暂时的,不是吗?没有深入的研究,何来创新呢?让我们思维再活跃点,这么一个补衣服的事,或许也不是创新,自己当裁缝自己做一件衣服才是真正的创新。但客观的说,即便是高分子领域的顶尖杂志,篇篇都创新,也未必。
       写到这里,我想谈谈去年很火的“钱学森之问”。这个话题很火,特别是在像我这样的关注中国教育科研这块的人当中。也是在去年,在一次吃饭时,大舅问我,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出得了诺贝尔?我笑着说,可能很难。关于钱老之问,其实主流媒体的报道是说,我国什么时候出得了大师级的人物或为什么到目前也没有?然而,我今年也看到过另一个版本,说钱老当时问的是我国到目前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当场的宝哥说,钱老,我知道你的意思,您是在为我国没有大师级创新人才而担忧啊!(以上为本人的口语转述,并非原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很显然,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对象,一个是大师级人才,一个是创新人才。在这里,我也不想去讨论究竟是怎样的说法,我只是再一次在心里仰慕下钱老!毕竟,直言说真话,实属不易!大家不妨去思考这两个问题。
        码字码到这里,另一个思考又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就是浙江大学的现在的副书记郑强老师。他在各种演讲场合都有表达过对现今中国教育的担忧,特别是小学教育。他所举的他儿子的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小时候也有同感。对郑强老师演讲的欣赏之余,我们是不是也需要思考些另一面的问题呢?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的真正执行者,各个大学的老师们,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非重点大学,小学教育的某些优点是不是也值得大家去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需要承担些责任呢?不免让我想到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下面是一篇文章的节选,放到本文最后供大家阅读。
      
      最后,我想对于创新人才或者大师级人才,轻松的表达下我自己的看法。或许,每一位成年男性,都希望找到一位世界上的绝世美女作老婆,但是这是非常不现实的,这种要求太高了,成功几率几乎为0,或者说看天意。然而,找一位一般意义上不是那么严格界定上的美女,几率就大很多。再换做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男性,找到一位心爱的女人做老婆,我们肯定会觉得她是美的,假如我们能够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帮助她们变得更美,这不是更好、更实际吗?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几率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关键是看你有无心,有无实际行动而已。和什么体制无关,不是吗?

放手一搏:蔡元培决心改造北大
       1912年3月,蔡元培加入民国政府唐绍仪内阁,出长教育部。他与教育部次长范源濂既是搭档,也是朋友。关于教育,两人的观点可谓相反相成。范源濂认为:小学没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先整顿小学。蔡元培则认为: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从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从哪里来?所以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要整顿大学。几番辩难之后,两人协调了意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部都须费大力气下大工夫去整顿。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与其称之为大学,还不如称之为官僚养成所。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上乘的做法是猎官,组织同乡会等借以接近学校当局,毕业后即稳得升官的阶梯;下乘的做法是钻营,用嫖娼、赌钱、捧名角来结交社会上的实力人物,以之为借重的资本。乌烟瘴气和歪风邪气很盛,唯独研究学问的风气荡然无存。
       蔡元培迅即发出呼吁:“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说:“自今以后,须负极重大之责任,使大学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为矫正学风,蔡元培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入手:发起组织进德会,发表《进德会旨趣书》,会员必须恪守不嫖、不赌、不纳妾的基本戒条(另有“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五条选认戒);设立评议会,实行教授治校;组织各类学会、研究会,如新闻学会、戏剧讨论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使学生养成研究的兴趣;助成消费公社、学生银行、平民学校、平民讲演团与《新潮》等杂志。
       在蔡元培的心目中,“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因此大学理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法则。他打过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譬喻:人的器官有左右,呼吸有出入,骨肉有刚柔,它们相反而相成。蔡元培决意改造北大,并非打碎另做,推倒重来,凡饱学鸿儒皆得以保留教职,更在国内延聘名师,不问派别,不问师从,但求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至于不合格的教员,他坚决黜退,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有什么靠山。一名法国教员被黜退后,曾四处扬言要控告蔡元培。一位被黜退的英国教员更加神通广大,居然搬出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这尊洋菩萨来谈判,蔡元培不肯妥协。事后,朱尔典怒气冲冲地叫嚣:“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
发表于 2010-11-8 16: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苏州
Simdroid开发平台
是楼主原创还是转载?以后请注册一下。

在此先顶一下此文。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8 2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转摘的吧,呵呵
谢谢分享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0: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马鞍山
钱伟长,不作评价,他的书已对他作了最好的评价。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0 1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lz好文。 中国多一些像lz这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师,何愁教育发展不起来? 何愁创新人才?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3 23: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西安
向三钱致敬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6 12: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平顶山
有见地的人做不了领导,做了领导的又不想改变现状。这个难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8 19: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有见地的人做不了领导,做了领导的又不想改变现状。这个难啊
fchq 发表于 2010-12-16 12:24


是啊, 无奈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9: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渐渐地认识了三钱和中国的科学史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06: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济南
本帖最后由 cadence 于 2011-1-20 06:51 编辑

中国就是这个样,把人才当啥?
自己永远培养不出大师级的科技人才。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14: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大连理工大学
进来学习一下~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7-1 04:57 , Processed in 0.04324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