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1249|回复: 25

[NVH] NVH,N……,V……,H?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3 2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深圳
目前大家对NVH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
对NVH的N(Noise)、V(Vibration)大家有比较多的了解与讨论,但对H(harshness)的讨论不是很多。当然N、V、H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应用场合)人们对三者的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的。
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发表高见,尤其是对H发表各自的见解,见解准确、独到者将有积分奖励
发表于 2005-6-24 12: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Re:NVH,N……,V……,H?

Simdroid开发平台
what is NVH?
NVH是指Noise(噪声),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声振粗糙度),由于以上三者在汽车等机械振动中是同时出现且密不可分,因此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声振粗糙度是指噪声和振动的品质,是描述人体对振动和噪声的主观感觉,不能直接用客观测量方法来度量。由于声振粗糙描述的是振动和噪声使人不舒适的感觉,因此有人称Harshness为不平顺性。又因为声振粗糙度经常用来描述冲击激励产生的使人极不舒适的瞬态响应,因此也有人称Harshness为冲击特性。文献[12]认为当汽车通过接缝或凸包时将产生瞬态振动(Harshness),它包括冲击和缓冲两种感觉。系统刚度越大,车身瞬态振动的幅值越大,冲击越严重,同时固有频率增加使振动衰减变快,缓冲的效果变好。同时它还给出了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得到的冲击和缓冲方面感觉等级的经验公式。总的说来,声振粗糙度描述是振动和噪声共同产生的使人感到极度疲劳的感觉。简单地讲,乘员在汽车中的一切触觉和听觉感受都属于汽车NVH特性研究的范畴,此外,还包括汽车零部件由于振动引起的强度和寿命等问题。从NVH的观点来看,汽车是一个由激励源(发动机、变速器等)、振动传递器(由悬挂系统和边接件组成)和噪声发射器(车身)组成的系统。汽车传动系统NVH特性研究是以汽车传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属于于汽车整车NVH特性研究的子系统。目前的研究来看,汽车传动系统NVH特性研究主要是研究由发动机作为一个激励源产生的或汽车处于某种工况下的传动系统NVH特性。国外对动力传动系振动特性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先进的汽车厂家从80年代以来已经将汽车结构的动态特性纳入产品开发的常规内容。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丰田(Toyota)、通用(GM)、福特(Ford)、克莱斯勒(Chrysler)等大汽车公司的工程研究中心专门设立了NVH分部,集中处理汽车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来自路面接触冲击的噪声声振粗糙度(Harshness)。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5-6-24 13: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Re:NVH,N……,V……,H?

2. 车辆噪声与控制
引言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舒适性和振动噪声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城市噪声的70%来源于交通噪声,而交通噪声主要是汽车噪声。它严重地污染着城市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所以噪声的控制,不仅关系到乘坐舒适性,而且还关系到环境保护。然而一切噪声又源于振动,振动能够引起某些部件的早期疲劳损坏,从而降低汽车的使用寿命;过高的噪声既能损害驾驶员的听力,还会使驾驶员迅速疲劳,从而对汽车行驶安全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噪声控制,也关系到汽车的耐久性和安全性。因此振动、噪声和舒适性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既要减小振动,降低噪声,又要提高乘坐舒适性,保证产品的经济性,使汽车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噪声的种类

产生汽车噪声的主要因素是空气动力、机械传动、电磁三部分。从结构上可分为发动机(即燃烧噪声),底盘噪声(即传动系噪声、各部件的连接配合引起的噪声),电器设备噪声(冷却风扇噪声、汽车发电机噪声),车身噪声(如车身结构、造型及附件的安装不合理引起的噪声)。其中发动机噪声占汽车噪声的二分之一以上,包括进气噪声和本体噪声(如发动机振动,配气轴的转动,进、排气门开关等引起的噪声)。因此发动机的减振、降噪成为汽车噪声控制的关键。此外,汽车轮胎在高速行驶时,也会引起较大的噪声。这是由于轮胎在地面流动时,位于花纹槽中的空气被地面挤出与重新吸入过程所引起的泵气声,以及轮胎花纹与路面的撞击声。

噪声要求

欧洲的法规规定,从1996年10月起,客车的外部噪声必须从77dBA降到74dBA,减少了一半噪声能量,到本世纪末进一步降低到71dBA。日本的法规规定,小型汽车在今后十年内噪声标准控制在76dBA以下。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也计划在2010年交通干线的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dBA以内。而据国内目前有关资料表明,国内的大客车的噪声许可值则不得超过82dBA,轻型载货车为83 5dBA。由此可见,我国在车辆噪声控制方面还得狠下工夫。

噪声评价

噪声评价指标主要是指车内、外的噪声值和振动适应性。评价方法可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影响汽车噪声主观评价的主要因素是舒适性、响度和确定性,例如可以利用语义微分法进行主观评价。在客观评价时,可以采用PCNM噪声测量装置测量试验进行分析;此外模拟技术中的有限元法(FEM)和边界元法(BEM)也被广泛应用。

噪声的控制

根据噪声产生和传播的机理,可以把噪声控制技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对噪声源的控制,二是对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三是对噪声接受者的保护。其中对噪声源的控制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包括降低噪声的激振力及降低发动机部位对激振力的响应等,即改造振源和声源。但是对噪声源难以进行控制时,就需要在噪声的传播途径中采取措施,例如吸声、隔声、消声、减振及隔振等措施。汽车的减振降噪水平与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及强度、刚度、质量、制造成本和使用密切相关。
发表于 2005-6-24 13: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Re:NVH,N……,V……,H?

3.汽车传动系统NVH研究状况
3.1传动系统弯曲振动研究
车辆传动系统弯曲振动在很大范围的频率内对车辆振动和噪声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在低频率段内的刚体振动直接影响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而在高频率段内的弹性振动将会引起车辆的结构共振和声学共振。国内外对传动系统的弯曲振动研究起步较早,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相当进展。
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建模方法是建立离散的集中质量、弹簧及阻尼器组成的动力学模型。这种建模方法及其实用性已为大量的计算和试验分析结果所证实,并且已总结出了确定模型集中质量、弹性和阻尼的一般原则,能有效地用于分析解决车辆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问题。後藤进[15]在1965年建立了具有11个自由度的动力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取得较好一致性。小林明[16]也建立了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多自由度力学模型,指出系统的弯曲振动是由发动机运动部件往复惯性力、传动轴的不平衡等引起的,并通过实验测定有关参数值,计算系统的固有频率、振型。隋军[17,18]建立包括动力总成及传动轴的5个自由度的弯曲振动力学模型,计算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和响应,指出动力总成的弯曲振动是汽车飞轮壳损坏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另一种行之有效的试验建模方法随着日臻完善的试验模态分析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在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特性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试验模态分析在传动系弯曲振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经历了从单个总成发展到多个总成直至整个动力传动系的过程。隋军[18]、张建文[19]对动力传动系动力总成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认为动力总成的弯曲振动是造成汽车离合器壳开裂的主要原因。余龄[20]利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测定了包括动力总成及传动轴的组合系统的一阶弯曲振动频率。张金换[21]则通过模态试验分析研究动力传动系传动轴的临界转速。孙方宁[22,23]、俄延华[24]在整车条件下,对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进行模态试验,得到整个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模态参数。高云凯[25]在台架及整车条件下,对汽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试验模态分析中的非线性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非线性特性仅存在于整车条件下的试验模态分析。试验模态分析具有快速、简便地识别结构固有特性的特点,但其精度主要取决于试验者的经验和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及分析程序。
模态综合法是对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进行分析的有效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传动系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在完成对各子系统的模态分析后,建立自由模态的综合方程,再利用平衡条件和约束条件将自由度简化,最后获得一个自由度大为缩减又保持了系统特性的运动方程,即组合系统方程。孙方宁[22,23]将一大型客车动力传动系划分为五个子系统,通过试验模态分析获得各子系统的模态参数,然后利用模态综合方法建立整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对该大型客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计算,并在激振试验台上进行整个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模态综合方法,只需获得动力传动系各子系统的模态参数,就可以通过计算分析给出整个动力传动系的模态参数,而不必对整个动力传动系进行模态试验,但各子系统的模态参数还需通过计算或模态试验获得。
在车辆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研究中,有限元方法(FEM)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应用有限元方法不仅可以获得较精确的力学模型和充分的分析信息,便于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分析,而且能在结构设计和改进设计阶段预估其振动特性,提出改进设计方案。隋军[17,18]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飞轮壳及离合器壳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飞轮壳及离合器壳的等效螺旋弹簧刚度。高云凯[25,26]建立了一种轻型客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其弯曲振动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并进行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固有频率对离合器壳厚度等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为结构修改提供了依据。但由于车辆动力传动系的结构复杂,许多边界条件难以确定,目前有限元分析方法,还仅局限于动力传动系的各总成弯曲振动分析,建立整个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还较困难。
3.2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研究
车辆传动系又是一个多自由度的扭转振动系统,当来自发动机、路面以及由于车轮不平衡产生的周期性扭转激励的频率与传动系扭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便会发生扭转共振,此时在动力传动系中的某些区段往往产生很大的共振载荷,甚至在齿轮副、花键副间出现敲击,从而影响车辆动力传动系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和产生令人不适的噪声,同时还可能引起车身垂向和纵向振动,影响乘坐的舒适性。因此,建立传动系扭转振动分析模型,揭示其扭振特性,寻求降低扭振影响措施,是车辆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从20世纪初,人们开始注意到内燃机动力装置中实际存在的扭振问题的时候起,一直到50年代,是扭振研究的初期阶段。在1900年前后,各种断轴事故的分析报告及有关文章逐渐出现,扭振现象引起了关注和逐渐深入的研究。1916年德国盖格尔(Geiger)发表了用机械式盖格尔扭振仪测量轴系扭振动的文章,使扭转振动的研究开始进入实测和试验阶段,并逐步形成计算分析和处理扭振实际问题的一套经验上的和初步理论上的方法。E.J.Nestorides著的《扭振手册》是对这一时期扭振研究成果的相当完整的总结。在这一时期中,自由扭转振动计算主要使用霍尔茨(Holzer)表格法或托列者都属于共振计算的近似方法,对非共振区的振幅、应力等的计算缺乏有效的办法。从60年代到80年代,是扭振研究全面蓬勃发展时期,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扭振研究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内燃机不断向高速高功率强化发展,汽车结构向轻量化方面发展,使扭振更剧烈,更易造成断轴、传力螺栓失效和啮合齿轮齿折断等事故,同时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有关注规对汽车内外噪声的限制也日益严格,这些因素为扭振研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原动力。
传动系的扭振特性研究,一般是以理论计算分析为主,即根据简化前后系统的动能和势能保持不变的原则,将系统简化为由无弹性的惯性盘和无质量的弹性轴组成的当量系统,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测定系统各零部件的结构参数,计算扭转振动固有特性。所建模型由最初的3个自由度简单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多个自由度的更接近实际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模型,考虑的激励也由过去的单个确定性激励发展到现在的多个确定性激励和随机性激励。进行车辆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和强迫扭振计算,还必须确定系统振动分析模型中的各参数,而阻尼参数的确定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是目前对阻尼的机理尚未研究透彻,阻尼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公认可靠的方法,因此在确定阻尼时往往先作出某种假设来简化或综合阻尼。在车辆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阻尼的研究中,对发动机的粘性阻尼研究较多,并提出了以发动机结构参数来确定发动机各缸线性外阻尼的经验公式,然而动力传动系其他部件总成阻尼系数的确定更为困难,绝大多数的阻尼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以及对模态坐标下阻尼比的识别,而物理坐标下的阻尼系数往往是根据经验数据来选取,这给动力传动系扭振固有特性和强迫扭振计算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目前车辆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特性的理论计算分析方法已较为成熟,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快捷高效,基本能够分析、解决车辆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问题,如果能在模型的阻尼系数等参数的确定方面有新的突破,该理论计算分析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伴随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些学者也在尝试将试验模态分析和模态综合技术应用于车辆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使得对传动系扭转振动的试验研究也取得明显进展[27-31]。张准[29]、彭玉莺[30]探讨将试验模态分析用于轴的扭振特性研究,并对内燃机曲轴飞轮系统扭振进行复模态分析,建立了系统的模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将试验模态分析用于轴的扭振特性研究是可行的,但由于试验模态分析所需的扭转振动激励的产生和响应信号的采集较困难,所以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在轴的扭振特性研究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车辆传动系各总成的联结形式十分复杂,其边界条件难以确定,故试验模态分析和模态综合技术在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研究的运用,还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传动系扭振特性的试验研究,目前主要采用路试法和转鼓试验台法。传动系扭振特性研究的路试法[27],是利用负荷拖车或使车辆在坡道上挂上某档缓慢加速到该档的最高车速,通过处理所记录的动力传动系特定轴段的扭矩信号,利用共振原理,来识别动力传动系在该档的扭转固有频率。路试法虽可在真实使用条件下测定动力传动系的扭振特性,但如无负荷拖车,则因发动机负荷较小,激振力矩较弱,动力传动系的扭振响应微弱,不易分析出明显的共振工况。传动系扭振特性研究的转鼓试验台法[31],是在转鼓试验台上做动力传动系扭振特性试验,由于加减负荷等试验条件容易控制,因此可方便地测定不同档位、各种转速下对应不同强度的稳态响应,较为精确地识别出系统的固有频率。转鼓试验台法的缺点是:当转鼓试验台的固有频率在动力传动系一阶固有频率附近时,会扩大低频区的激振频率范围,不利于研究车轮不平衡对动力传动系扭振的影响
3.3传动系弯振动扭耦合研究
所谓车辆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耦合,是指其弯曲振动系的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系的扭转振动之间的相互影响。车辆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不仅有各自的固有振动特性,而且存在振动耦合现象,随着动力传动系振动特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动力传动系的弯曲、扭转振动耦合对其振动特性的影响,已开始为人所关注,成为又一个研究发展方向。
车辆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耦合机理是很复杂的,後藤进[15]认为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系和扭转振动系在驱动桥主减速器处形成耦合,当主减速器主动齿轮将驱动扭矩传到从动齿轮上时,由于扭矩的反作用,主动齿轮在旋转的同时兼作上下方向的运动,使驱动桥围绕半轴作回旋振动,反之,当驱动桥由于外部激励产生回旋振动时,也同样会对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施加扭转激励。鲁统利[32]、楼黎明[33]认为由于路面激励等因素引起驱动桥垂向振动,使得驱动轮和路面间垂向作用力变化,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作用力也相应变化,从而通过驱动轮对扭转振动施加扭转激励力矩,因此,驱动桥等的垂向振动与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形成耦合。对于车辆传动系这样一个复杂的振动系统,同时它又受发动机、路面激励等多种激励的影响,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耦合,目前对于动力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耦合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建立全面考虑弯曲、扭转振动及其相互间振动耦合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综合分析模型,是掌握分析整个动力传动系振动特性的前提,目前有关动力传动系综合分析模型是采用理论建模方法建立的。後藤进[15]等认为动力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在驱动桥主减速器处形成耦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具有11个自由度的弯曲振动系统和具有4个自由度的扭转振动系统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综合模型,计算该模型的固有频率、振型,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南孝则[34]、铃木康郎等人[35]也基于传动系弯曲、扭转振动在驱动桥主减速器处形成耦合的假设,建立了考虑弯曲、扭转振动及其相互间耦合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的多自由度模型。目前有关的动力传动系模型,都是基于弯曲、扭转振动在驱动桥主减速器处形成耦合的假设,且所考虑的外界激励不全面,建模方法单一,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精度。
发表于 2005-6-24 13: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Re:NVH,N……,V……,H?

happyman老兄最近要做平顺性?这个在汽车方面做的很多,每年都有大量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老兄的实验室建设的怎么样了?
发表于 2005-6-24 1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Re:NVH,N……,V……,H?

参 考 文 献
[1] 蒋国平 王国林 陈步达.车辆动力传动系振动研究述评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1 No.3 May 2000,P22~26
[2] 张勇 蒋滋康 旋转轴系弯曲振动与扭转振动耦合的分析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 No.6,2000  P80~83
[3] 邬慧乐 解放牌CA-10型汽车动力系统的扭转振动 吉林工业大学学报 1986(3) P8~20
[4] 胡子正 杨小波 邵成 汽车传动系扭振特征辨识 汽车工程 1992(1)14卷P32~38
[5] 白英 闫大建  扭转振动测试方法及参数识别的研究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20 No.4  Dec.1998 P42~46
[6] 杨从洛 徐卫国 车用发动机曲轴扭振与整车传动系的相互关系 汽车技术 2000(4)P14~17
[7] Pandall L.Fox,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ruck power train vibration” SAE Transaction.1976 Vol.85,paper 760844
[8] S.P.Healy,T.Heppenstall, and D,Hodgetts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vehicle driveline vibrations”  Noise and Vibration of Engines and Transmissions, ⅠMech E Conferences,1979-10
[9] 邬慧乐 邵成 冯振东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研究 汽车工程1983(4) P21~29
[10]曹树谦 张文德 萧龙翔 编著.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与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1]陈家瑞 主编.汽车构造(第三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12]Ushijima,Takao, Kumakawa,Shoichi.Objective Harshness Evaluation. SAE 951347
[13]林逸,马飞天,姚为民,张建伟.汽车NVH特性研究综述.汽车工程,2002(第24卷)第33期,pp:177-181
[14]倪振华 编著.振动力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15]後藤进 トルク变动による驱动系のねじリ曲げ连成振动にっいて[J] 自动车技术,1965,19(11):851-856
[16]小林明.汽车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17]隋军.CA141汽车传动系弯曲振动分析及飞轮壳强度研究[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91.
[18]隋军,王学义,魏德永.传动系的弯曲振动及其对汽车飞轮壳强度影响的研究[J].汽车技术,1994(6):14-22.
[19]张建文,吕振华,郭志军.轻型客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的试验研究[J].汽车技术,1997(9):24-26.
[20]余龄.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测定汽车动力传动系一阶弯曲振动频率[J].汽车技术,1992(3):13-16.
[21]张金换,朱西产,黄世霖.应用试验模态分析进行汽车传动系统临界转速的研究[J].汽车工程,1996,18(1):32-37.
[22]孙方宁.汽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模态综合与分析[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84.
[23]孙方宁,邬惠乐,冯振东,李承德.汽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的模态综合[J].汽车工程,1983(4):40-47.
[24]俄延华,李承德.汽车动力传动系弯曲振动及其减振措施[J].汽车工程,1998,20(5):291-295.
[25]高云凯,吕振华,李卓森.汽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试验模态分析中的非线性特性[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26(4):6-9.
[26]高云凯.汽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及其控制方法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95.
[27]王志军.红旗牌CA-630高级旅游车动力传动系扭振问题的研究[D] 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83.[15] 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BJ212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研究[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2(5):50-60.
[28]郭玉久.解放牌CA-10型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及系统结构参数对其扭振的影响[D]:[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66.
[29]张准,彭玉莺.内燃机曲轴-飞轮系统扭振的复模态分析[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86,7(2):45-59.
[30]彭玉莺,张准,解辛辛.扭转振动的机械阻抗测试和参数识别[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85(2):81-89.
[31]冯振东,王占歧.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的转鼓试验台法的探讨[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86(3):21-28.
[32]鲁统利.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与整车纵向振动、垂直振动耦合的研究[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1990.
[33]楼黎明.汽车承载系统垂直振动与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耦合的研究[D].长春:吉林工业大学, 1985.
[34]南孝则 後轮悬架系および驱动系の振动解析[J].自动车技术,1969,27(2):119-124.
[35]铃木康郎 チリンク式リヤサスプンシヨン 驱动系の振动解析[J].自动车技术,1969,27(2):164-169.
[36] 张宇,苏清祖,汪文国. 车辆噪声与控制[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1999年3月,第28卷,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1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chuxuezhe wrote:
happyman老兄最近要做平顺性?这个在汽车方面做的很多,每年都有大量的硕士和博士论文,老兄的实验室建设的怎么样了?
建实验室难呢
最近比较关注sound quality及其应用。
发表于 2005-6-24 19: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Re:NVH,N……,V……,H?

老大强啊!
都建实验室了!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05-6-24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声明一下,不是我自己的实验室,是在筹建公司的实验室
我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NVH system Laboratory,大家有什么高见请指点一二
发表于 2005-6-24 21: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Re:NVH,N……,V……,H?

那也是很强的!
以后要多向老大学习了!
发表于 2005-7-10 2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朝阳

Re:NVH,N……,V……,H?

这是一篇论文呀,^_^,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5-7-10 21: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tutuma wrote:
这是一篇论文呀,^_^,不错。
发表一下高见吧8D
发表于 2005-7-11 07: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Re:NVH,N……,V……,H?

Noise and Vibration是客观指标量。
Harshness是主观评价量,关系到人的主观感受。
Harshness在中文中没有确切的翻译,有人翻译成不平顺性,但是这样翻译就偏到振动那边了。也有人翻译为粗糙度,这又容易让人联想到声品质里面的粗糙度,又有点偏声学。
甚至在各个大汽车厂,对于Harshness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但无论怎么说,Harshness实际上包含了振动中的人体感受,噪声中的各种声品质主观评价的因素。所以是否可以翻译为噪声振动及主观感受?
对于Harshnss的量化,人们也作了很多工作,对于振动,提出了平顺性及人体计权的概念,对于噪声,提出了A计权等各种计权,以及随后的响度、粗糙度、尖锐度、抖动强度等。但是对于主观评价的指标,一直没有大家公认的标准。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人、不同年龄以及不同职业的人,对声音及振动的主观感受是不相同的,所以很难界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比如,年轻人喜欢摇滚乐,老年人喜欢戏曲,两者调过来,都会认为对方所喜欢的类似噪声。
所以在声学的Harshness方面,许多汽车厂都引入了Hearing Comparition 及 Jury Validation的实验方法,一种车型开发出来,要根据其所面对的特定客户群,进行多人的主观评价试验,每个人对其声音品质进行打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其Harshness的水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人的主观感受的描述总是很困难的。
发表于 2005-8-2 09: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Re:NVH,N……,V……,H?

happyman wrote:
建实验室难呢
最近比较关注sound quality及其应用。

BBM的Jury sound quality system很不错的
这两天刚刚接触到roughness,loudness的概念
 楼主| 发表于 2005-8-5 21: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chaos123能否介绍一下BBM的Jury sound quality system的详细一点的情况,如果能有一些资料共享就更好了^_^
B&K的Sound Quality里有一个Jury Test工具,用了感觉一般般。
发表于 2005-8-31 22: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Re:NVH,N……,V……,H?

嘿嘿,我们系有个消声室,look

http://www.me.polyu.edu.hk/noise/noise.html

点评

香港理工大学的?  发表于 2014-3-29 21:33
 楼主| 发表于 2005-9-1 21: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深圳

Re:NVH,N……,V……,H?

看了,真不错。我现在也很想建一个这样专业的消声室。
发表于 2005-9-2 01: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Re:NVH,N……,V……,H?

我也想知道是怎么建的,呵呵,我导师是负责人,从来没问过,不敢。
发表于 2005-9-2 07: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Re:NVH,N……,V……,H?

声质量我认为在国内做还有点早,不过可以摸索一些经验,我们公司最近有个北大的实习生做了做声质量的研究,感觉不错,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4-28 23:18 , Processed in 0.0701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