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449|回复: 19

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9 20: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东南大学

魏青刚
    称谓: 平民英雄, “一个没有故事的英雄”
  简介: 10天前顶着惊涛骇浪在海边的纵身一跃,让30岁的河南农民魏青刚成了“名人
”.
    1975年,魏青刚出生在河南信阳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他从小喜欢游泳,练就了一身好
水性。表哥彭圆华说,魏青刚15岁时就在村附近的水库里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26岁时在
信阳打工时,他又曾从河里救出过一名12岁的女孩。
    ——在家乡他就像泥土一样的朴实,在城里他淹没在喧闹的人群中,他和千千万万离
乡离土的农民兄弟一样,奔波、忙碌、拉家带口过着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们擦肩而过
的时候,我们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
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
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丛飞
  ——有这样一个歌手,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当他自己还没有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
亲那样的眼神看着那么多的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他的名字很让人产生这
样的联想,他叫“从飞”(音),从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人站在大地上需要互相支撑,互相
温暖。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
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
亮希望。如今,他的歌喉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黄伯云,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中共党员。
  黄伯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至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立
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
作,1988年回国。1997年7月出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校长。1999年
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
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为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
、国家飞机刹车材料重点工程和创立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高技术辐射
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9项,80余篇论
文被SCI和EI收录,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黄伯云教授现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
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南
大学学报》主编等。
  3月2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2004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
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
都努力的学汉语。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获奖者,他也许没有听到这个语言,但是他用他的行
动来诠释了这个演讲词的内涵,1988年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
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十年后就在他所研究的领域里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而今走得更远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
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中国102万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
  李春燕是今年《南风窗》评选的年度公益人物。2005年因积极抢救一个从出生到死亡
只有八小时的婴儿被在当地的志愿者发现,公布在网上引起关注。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
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
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
,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到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
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医疗的保障。李春燕 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
能叫做‘卫生员’。因为他们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
、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而李春燕也遇到相同的问
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
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
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
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
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
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
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
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
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
,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
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陈健
  ——在1969年这一年,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和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一同为了
抢救公共的财物跳入了江水之中,然而后来陈健上来了,金巡华就再也没上来过,之后的
37年,陈健是怎么度过?
  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
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无论在哪
个年代,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邰丽华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因为有共同的心愿,就成立了一个社团,社团的名字叫
“花开社”。花开是没有声音的,却很美丽,他们就是要通过学习手语来促进健全人与残
疾人之间的交流。
  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
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
,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杨业功
  ——作为获奖者,他不能来到我们的颁奖现场,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在好多年前的话会
非常正常,因为那个时候替他出场的总是发射极其精准的导弹,而他始终在幕后,但是他
今天不能到达是因为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发射的不是导弹,而是
人性中的一束束光辉,并且准确地击中了我们每个人心灵当中最脆弱的部分。
  颁奖词: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
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
旗帜!

王顺友
  ——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
是可怕的,甚至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孤独却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在十四、十五
天的时间里他只能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
,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
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
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费俊龙、聂海胜
  ——没有哪一年像2005年那样让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久地凝望天空,在漫天的繁星中
,我们好像看到了两双黑眼睛,那黑眼睛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在和我们对视,我们所有
的中国人都知道牵连着我们的是什么。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
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
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洪占辉
  ——哥哥这个称呼在他心里有着独特的分量,因为是哥哥他生活中多了很多的操劳,
因为是哥哥他生命中多了很多的体验,哥哥使他成为今天的他。
  颁奖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
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
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
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0: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Simdroid开发平台
魏青刚

称谓: 平民英雄, “一个没有故事的英雄”

  简介: 10天前顶着惊涛骇浪在海边的纵身一跃,让30岁的河南农民魏青刚成了“名人”.

  1975年,魏青刚出生在河南信阳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他从小喜欢游泳,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表哥彭圆华说,魏青刚15岁时就在村附近的水库里救出过一名落水儿童。26岁时在信阳打工时,他又曾从河里救出过一名12岁的女孩。

  经历:

  1999不为人知的一次救人经历

  1999年在他老家所在村附近的一个水库里,当时是一名12岁的女孩在他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2004女儿的患病让他立志回报社会

  魏青刚说,这辈子对他最大的打击就是几个月前女儿的夭折。“那一段时间我真是干啥都没心情,不过这也让我想开了很多事情,包括这次救人的事,也不能说没一点关系。”

  去年,妻子生下一个女儿,魏青刚专门回家一趟为女儿置办了满月酒席。谁料没过多长时间,女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肝病。治病期间,全村的人都为他捐款。“农村人能有几个钱?最后一下捐出了1万多元钱。”女儿的病虽然没有治好,但魏青刚却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我们家世代贫农,我3岁就没了爹妈,是村里的老少爷们把我拉扯大的。打小我就教育刚子(魏青刚的小名),出去要多做好事,帮了别人就是帮了自己。这次好多小轿车拉着大领导来家里,我还以为他办啥错事儿了呢,没想到他在外边救人了,应该的!应该的!孩子只要能好鼻子好眼回来比啥都强!我就盼着他今年过年能回来一趟。”

  2005.08.08 三次入水救人,感动社会

  在“麦莎”肆虐岛城的当天,河南小伙魏青刚3次跳入海中救下一名女青年。救完人后,魏青刚只是给当地边防派出所留下了”我是河南打工的,名叫魏青刚”这么一句话,就走了。没想到他的这一句话,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为寻找他费尽了周折。当地宣传部门及一些热心市民纷纷提供线索,寻找这位英雄。

  他救人的录像带,在当地电视台多次播放,随后被央视播放。(详见附件内的人民日报报道)

  8月8日救人之后,魏青刚回到工地上,没把这件事跟任何人说,直到被当地媒体找到之后,他身边的人才知道。

  2005.08.12 获得” 英雄”的称号

  魏青刚为此被授予了崂山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同时还收到了2000元的见义勇为奖金。

  这已经是他第三次下水救人了,上一次是1999年在他老家所在村附近的一个水库里,当时是一名12岁的女孩在他的帮助下获得新生。

  2005.08.15 “我救人不是为了钱”

  被救女子的家人专程赶到魏青刚打工的工地,向他道谢,非要给他500元钱。但被魏青刚谢绝了,“我救人不是为了钱,我就是再穷也不能收这个钱。”

  2005.08.16 实在的刚子,到即墨市”避一避”

  据工友们说,8日那天,魏青刚回到工地后,闲谈中说起过他今天救了一个人。“当时只想着可能就我们几个工友知道,没想到会闹这么大。他就是个不愿意张扬的人,实在!”魏青刚的工友们这样评价他。

  2005.08.17 为慰问所累

  戴红花、做报告、被请吃饭、被采访……“这比干活还累,我快撑不住了。”到即墨市“避难”的魏青刚终于忍不住发起了“牢骚”,可他还必须在下午5点之前赶回青岛,因为信阳市的领导专程坐飞机来对他进行慰问,青岛市委宣传部也多次打电话让他回去开座谈会,准备号召全市青年向他学习,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在青岛等了快一天了。

  可魏青刚对身边的荣誉没有太多的在意:“我是普通人!我就是会点水,这事儿闹恁大是不是过分了?”这是魏青刚这两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05.08.24 获得劳模称号

  固始县委、县政府举办“见义勇为民工英雄”魏青刚事迹报告会。会上,固始县当场奖励魏青刚5万元,同时授予其“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在报告会上,受英雄精神的感动,郑州市龙王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桂发向魏青刚颁发聘书,请他出任该公司项目经理。

  2005.09.05 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河南省总工会作出决定,授予魏青刚同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丛飞

很多人说我傻,但我知道,生活里什么最重要。哥哥的为人谁都比不了,他对我的好,谁也比不了。生活中,钱很重要,但没有精神层面的生活,再多的钱有什么意思?                                                        
                                                              ———丛飞的妻子邢丹如是说

  丛飞,原名张崇,196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初二辍学,后进入某银行担任出纳,带薪考入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到广州闯荡,两年后来到深圳。1994年8月应邀参加重庆举行的一次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义演,开始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截至目前,已经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178名贫困儿童。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爱心市民”、“深圳市爱心大使”等称号。2005年4月被诊断为胃癌,进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报记者 周勇 深圳报道

  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在病房内的白墙上,留下斑驳的树影。一位穿绿色条格病服的人静静地坐在床上,静静地看着书。

  这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的一间病房,两个月前他被诊断为胃癌。

  在动手术的时候,医生发现他胃部的肿瘤已经与胰腺粘连。“胃癌已经扩散……”紧急会诊后,医生们决定将伤口立即缝合。

  刚刚做完第三个化疗疗程,他的头发掉光了,疾病已经压迫到他的声带,他的嗓子嘶哑,疼痛。

  他曾是深圳一位小有名气的演员。而现在,他的名字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按媒体报道,自1994年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山区的贫困孩子,受他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累计捐助款300万元。

  现在,他受到了深圳市民的敬仰,由于资助孩子散光了家财,人们纷纷为他捐款,医院也决定免收治疗费。

  手机响了,是最让他无奈的催款电话,“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我病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演出,所以暂时没法付款。”“什么时候病能治好?”

  对这个问题,病人也答不上来,因为自从住进医院,大夫就没有和他谈过出院的事情。

  “我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真是无力再往上走但也没有下梯之路。”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助学之举。

  爱唱歌的“大崇”

  丛飞,1969年10月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11年前,他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南方闯荡,11年后,躺在深圳的病床上的他最希望能回东北农村。

  现在,村里的乡亲们还记得当年那位爱唱歌的“大崇”(丛飞昵称)。“有时我回家,就看见我们家的土炕上坐满了人,大崇拿着扫帚疙瘩当麦克风唱歌呢,”丛飞的母亲李彩凤回忆说:“丛飞从小就喜欢唱,但他和爱唱东北二人转的父亲不一样,他学电视连续剧的插曲。《霍元甲》、《上海滩》他听一两遍就能记住,大家都说他唱得好。“

  对于丛飞的这项爱好,老俩口并没有太在意,“我们希望他能搞点别的,找个正式工作。”几经周折,丛飞当上了银行的一名出纳,并且点钞点得“特溜”。

  但丛飞的兴趣还是在唱歌上,后来他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

  现在儿子散尽家财资助贫困儿童,母亲虽有些嗔怪但也接受了。多年前,她自己就收养了一名孤儿———大丛飞两岁的姐姐。“其实他爸也这样,老把乞丐往家里领,”

  李彩凤说,有时她一回家就看见满院子晾着脏乎乎的垫子、衣服,一进屋,“妈呀,全是乞丐。”

  丛飞从小就开始和时不时来“拜访”的乞丐打交道,“这孩子和一个山东的乞丐关系特别好。”李彩凤说,丈夫不仅一次次把乞丐领回家,还让儿子给他们端茶倒水,乞丐们逢年过节就来家里拜年,“大崇就把手头的饺子、点心主动给人。”

  桥洞里走出的歌手

  1994年,丛飞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来到了广州。

  他曾向朋友描述那段经历,“睡在桥洞里,吃人家剩下的盒饭”,这让李彩凤非常心疼,“我是后来才听他说起的,丛飞刚来广州的前半年都没有和家里联系。

  我想孩子,怕出了什么事情。“李彩凤说她当时常常拿着扫帚一边扫地一边就出起神来。

  据丛飞的一位左姓朋友讲,1996年,丛飞在广州时,有个人发现丛飞有演艺才能,就带着丛飞搞演出赚钱。当年在深圳的一次大型演出中,他们赚了不少钱,但那人拿着钱溜了。丛飞当时身无分文,生活重新陷入困顿。这位朋友说,丛飞曾从深圳宝安机场徒步走回市区,这段距离坐车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但丛飞说他一点都不恨那个人,”因为他认为那个人给了他第一次演出的机会。

  而据丛飞的朋友李雄兄弟称,丛飞到深圳后不久,就认识了他俩。“当时他很黑也很瘦,颧骨高高的。”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个年轻人卓越的表演能力与歌唱天赋,让他俩很惊讶,当即决定和他联合搞演出。李雄说,在一次大剧院搞的沙龙上,他们帮丛飞开了个人专场。“他唱得非常好,”此后,丛飞开始出入各种歌厅进行表演。从最初演唱一首歌挣80元,到渐渐涨到几百元。当时丛飞已经开始模仿名人的举止神态,常逗得观众笑个不停,现场气氛好,丛飞的节目常被放到下半场压轴。

  李雄说,渐渐地,有人开始注意丛飞,并邀请他去表演。久而久之就有名气了。

  滚雪球似的捐助

  有了名气的丛飞经常有演出机会,但朋友们发现,本来不该缺钱的丛飞却总是显得囊中羞涩。“后来才知道,他把钱都捐给山区的孩子了。”丛飞的一位朋友说。

  丛飞资助贫困儿童的义举具体开始于哪一年,已经很难考证,各种版本的说法都有,因为丛飞病情的关系,也无法向他本人求证,但比较公认的是1994年,丛飞在重庆参加的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次演出中,观众席上坐的是几百名因家贫辍学的孩子,丛飞当时毫不犹豫地把身上所有的2400元现金放进了捐款箱。主持人告诉丛飞:“你捐出的这笔钱,可以使20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

  丛飞当时感觉到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从此以后,他就开始不断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失学儿童筹集学费。

  李雄说,丛飞也曾经询问过他们,该不该资助那么多孩子。“我们说这是好事,一定要坚持,”并劝丛飞尽量收养少数民族的孩子,“集齐56个民族的孩子最好。”

  据官方消息称,现在丛飞资助的孩子总数达到178人,除了汉族外,还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孩子。

  丛飞曾这样解释他捐助的动机:“在山区时,我被他们的贫寒所震撼,看到他们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心里就难受,而当我听到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时我就高兴。”他说,他最主要的愿望是让孩子有书读,让社会少几个文盲,少几个法盲。正因为他爱上了这些质朴、憨厚、勤劳的山民,他的捐献才像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其实他就是在滚雪球,不知不觉中雪球就越来越大,然后就慢慢开始觉得累了,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妻子邢丹说,“事实上,只要去贵州贫困山区看过的人,都会被那里的贫困程度所震撼,我也是在跟他去了一次后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的,每个人都会被那里的惨境震撼,都会伸出援手。丛飞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不同的是,他每年都会去那边,每年都会有义演,每年都会看到新的失学儿童,所以每年都会被新的资助对象所打动。”

  17万元外债

  2004年,丛飞在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认养了32名孤儿和贫困学生,资助的孩子总数达到178人。

  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副乡长徐习文是丛飞在贵州捐资助学的承办人,徐习文说:“丛飞对贫困山区人民的那颗赤子之心,常常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来贵州扶贫助弱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少,但没有谁能像他这样达到了完全忘我的境界。他6次来织金县和安顺市为贫困生送学费,走时不但捐光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钱物,还要向随行的朋友借钱捐,有几次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脱下来捐了,大冬天只穿着一件短袖内衣返回了深圳。”

  “本来以丛飞的实力资助那么多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丛飞的朋友李雄说。在一些城市的商业演出中,丛飞已经小有名气,每场演出的出场费能够达到一万到两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到十几万元,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对健康的丛飞来说,完全可以承担。但2003年非典后,丛飞的演出机会锐减,收入也就越来越少,给孩子交学费时资金也紧张起来。

  按《深圳特区报》的报道,当时为了及时给一百多个孩子交上学费,丛飞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在开学前如期给孩子们送去。

  李雄说:“有次他向我们借了1000元钱,还死活要用录像机来抵押,到现在这个录像机还在我家里。”

  从2004年春天开始,丛飞的胃部经常剧烈疼痛,还时常吐血、便血,丛飞的母亲李彩凤说,当时家里人和朋友们都劝他住院治疗。可丛飞拒绝了,只在门诊开了些口服药维持。2004年7月,丛飞如约来到贵州,给孩子们送去了下学期的学费。只是,这笔学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再次从朋友们手中借来的。当时,丛飞已经背负上了17万元的债务。

  李彩凤说,丛飞当时还安慰她说:“只要我多联系一些商业演出,还这十几万元钱不难。”但没想到的是,丛飞的胃痛日渐严重,嗓音也渐渐不如往昔,他再也无力靠演唱为孩子们挣得学费了,欠下的债务无法还上,成了压在他心头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没有能力了还要坚持资助孩子呢?”家人朋友对此都不能理解:“助人为乐也要量力而行,哪能借钱捐助别人?”丛飞这样向他们解释说:“我曾向孩子们承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们到毕业,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人们眼中的丛飞

  在捐助山区贫困孩子的同时,丛飞还是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的五星级义工,义工编号2478.杨华女士是丛飞进入义工联的引路人。1996年底,杨华在深圳团市委举行的一个“帮困助乐”基金义演中认识了丛飞,杨华感觉到丛飞是个敬业、热情、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因此在1997年初她就请丛飞加入义工联,并由他着手招募人员创建一个义工联自己的艺术团,由丛飞担任这个艺术团团长。丛飞马上就答应了,然后就开始组织人员培训,经过半年多将这个业余的艺术团创建起来。义工联艺术团在深圳的表演反响非常强烈,每年要演十多次大型演出。很多观众都是冲着丛飞的名头去的,而去了之后又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在这些观者眼中,丛飞是一个开朗、敬业、从不耍大牌,对观众很亲切的表演者。”杨华说。

  现在深圳某网络公司任职的封女士也是义工联的成员,她与丛飞是在莲花北残疾人康复站中的义演活动中结识的,康复站在每年的春节、元宵、中秋等重大节日举办的活动,丛飞总是会过来参加,从来没有缺席过。他善于模仿名人,神态真实传神,让人惊叹,极受康复站的残疾人喜欢。在封女士眼中,丛飞是一个给身边的人带来太多快乐的人。

  对于丛飞长期资助贫困孩子的行为,封女士认为,丛飞并没有图什么。他将这种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责任,虽然他仅仅只是个普通的外来打工者,但资助孩子们时间久了,慢慢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他这个人太认真,有时也絮叨。几个兄弟一起吃饭,他总是叨叨这顿饭能换多少贫困儿童的学费,我们都笑他。”丛飞的朋友左先生说。

  丛飞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大家自己资助了贫困山区的孩子,“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左先生说,丛飞做事不爱张扬,所以当很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怀疑时,他也懒得解释,只是笑笑。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1998年3月10日至16日,丛飞为了资助深圳的贫困孩子读书,连续举办了7场“帮困助弱丛飞义演晚会”,将5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了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参加商业演出的丛飞接到深圳有关方面打来的电话,问他能否参加次日举办的“情系灾区抗洪救灾”大型义演,丛飞立即推掉了多场商业演出,自掏腰包买机票返回深圳,还把自己在湖南演出所挣的2万元全部捐献了出来。

  丛飞住院后,来看望他的人有很多是素不相识的市民。一位张姓市民说:“我以为宣传报道太夸张,跑过来一看才发现原来是真的,他真了不起,是真正有爱心的人。”

  “这和他小时候带我回家吃一碗饺子,分一块大饼的行为,其实一样,并没有什么大区别,”在丛飞小时候的同学赵先生眼里,丛飞资助贫困儿童读书的行为并非不可理解。“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除了比其他人多些爱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家事

  丛飞的家在深圳罗湖区翠竹路东的新港鸿花园,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

  房间内半面墙的书柜摆满了奖状与照片,CD架上摆放着一些古典音乐与民族歌曲,“虽然小点,简单点,但还是很温馨的。”妻子邢丹说。

  这位24岁的漂亮空姐现在理解了丛飞所做的一切,她认为丛飞是位有责任感的男人,并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

  丛飞的第一任妻子是个缅甸人,在两年前与他离了婚,留给他当时年仅二岁的女儿睿睿。

  实际上,结婚之初的邢丹对丛飞的做法有时难免也不理解,会发些牢骚。2004年夏,丛飞带着她去贵州黔南贫困山区为所资助的孩子送衣物和学费。“那些孩子家里的贫困程度让我震惊,他们一年四季吃不起肉,玉米面还要掺上秸秆吃。许多人家五六口人冬天只有一床棉被。当看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搂着丛飞的脖子一个劲地喊着爸爸,孩子的家长拉着丛飞的手默默流泪,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丛飞的付出。”

  邢丹此后辞去了空姐的工作,照顾着年幼的女儿睿睿,当起了全职的家庭主妇。

  邢丹说她现在心态很好。“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开心就好,至于钱财这东西,反正家境也没到吃不上饭,资助就资助好了,自己嘛够用就可以了。”

  对社会上人们对丈夫的种种评价,邢丹说:“他超出自己能力的资助,在旁人看来十分夸张,在我看来,却很自然,他性格就是这样,看不得旁人受苦,又经不起别人的哀求,别说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是普通朋友,只要软语相求,开口要他帮忙,不管是钱是事,他都会当回事情去解决,不太懂得拒绝别人,是他的优点,但也是他的弱点吧。”

  邢丹说,丛飞爱看电影,他们每个月都要去看好莱坞大片的首场,几乎场场不落,但如今他因为生病已经很久没有进电影院了。

  在住院后,丛飞曾向好友留下了三方面内容的遗嘱:“邢丹嫁给我,一直跟我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还陪着我跋山涉水去贫困山区捐资助学,她为我吃的苦头太多了。如今她怀有4个多月的身孕,以后她一个人可怎么扶养这个孩子?请大家一起做通她的工作,拿掉这个孩子,以利于她以后的生活;我奔波多年,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积蓄,很对不起父母家人。我死后,让我的父母带着睿睿回辽宁乡下,那里的生活水平低,容易过活;我资助的一百多个孩子,有很多还是小学生,如果他们不能继续读书,等待他们的将是无望的未来,你们一定要多想想办法,让他们继续读书啊……”

  《深圳特区报》记录了邢丹对丛飞遗嘱的反应:邢丹情绪激动得不能自制:“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这个孩子,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怎么可以为了自己而将这个孩子打掉呢?无论如何,我都要把他生下来……”

  愿你幸福

  在病床上的丛飞每天仍能收到各地儿女们寄来的信,看信读信是他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爸,我要告诉您一件事,我从小就没有见过大海,我很想去看大海,等您病好了,等我大学毕业,我要和您一起去看海。爸请您放心,我会努力学习的,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贵州省织金县罗燕艳信中的话。

  她正在织金县一中读高二。

  “丛飞的资助让我懂得了上帝在最起初并不薄待任何人,他总是给人相同质量守恒的人生,关键在于你的需要,你要多一点世俗的幸福,那么精神的愉悦就会酌情递减,反之亦然。”湖南省汉寿县《沧浪》主编胡诗词这样评价丛飞。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胡诗词累计接受丛飞捐助达到八万四千元,使他实现了上大学、当作家的梦想。他得知丛飞患癌症住院治疗,专程从汉寿县前来探望。

  病榻上,丛飞仍然惦念着贫困山区的那一百多个孩子,惦念着他们这学期的学费还没有交上。5月17日,他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钱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他吃力地给贵州的“儿女们”录下了一段话:“孩子们:爸爸不能亲自来看你们了,但爸爸很想念你们,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5月15日,丛飞手术后第二天,他向前来看望的有关领导交了一份写于一年前的入党申请书:“我是一个自由歌手,没有单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一直没交,现在,我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请您把它交给党组织,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5月27日上午,丛飞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6月15日,丛飞在病榻上开了个家庭会,向父母家人提出了两点愿望:身后捐献眼角膜、有用器官造福他人,并将遗体捐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拒绝接受深圳市住宅局送他居住的一套四房两厅住宅,家人何时何地都只能向社会奉献而不能向社会伸手。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丛飞轻轻哼起他自己作词的《愿你幸福》这首歌,脸上充满笑意。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黄伯云,男,汉族,1945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中共党员。

  黄伯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至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1997年7月出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校长。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在航空制动材料、高温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为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国家飞机刹车材料重点工程和创立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高技术辐射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二等以上奖9项,8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黄伯云教授现任的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和《中南大学学报》主编等。

  3月2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2004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红灿灿证书,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黄伯云院士和远在长沙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60多名成员心潮澎湃,激动万分。20年的努力,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终于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生产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在上述领域跨进世界前沿。

  ●“我的根在中国!”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离不开刹车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航空刹车副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用炭/炭复合材料制造的炭盘,具有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使用寿命是金属传统材料的4倍,重量是金属传统材料的1/4,被西方国家称为“黑色的金子”。八十年代中期,美、英、法3国已生产出该材料,垄断着生产制备技术。多年来,我国大量的飞机依靠进口。这些飞机所采用的炭/炭复合刹车装置是消耗性器材,全部依赖进口,每年国家要花费大量外汇,而且还得受制于人。

  尽快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成为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也牵动着中南工业大学一批教授、专家的心。1986年,当时的中南工业大学粉末研究所就着手这一重大技术的准备工作。

  黄伯云,1969年从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8年里,他先后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8年,黄伯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到了美国,女儿渴望继续在美学习。面对着祖国和个人利益的选择,黄伯云说:“我的根在中国!”1988年5月,黄伯云义无反顾地回到岳麓山下的母校中南工业大学。

  九十年代初,他投入炭/炭复合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等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吸引进课题组。

  ●放手进行技术创新

  炭/炭航空制动材料是以炭纤维为增强体、炭为基体的先进复合材料。炭纤维好像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碳原子好像钢筋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炭纤维只有人的头发丝的1/10粗,碳原子则看不见、摸不着。制备过程需要难以计数的碳原子有序排列在炭纤维之间,并使排列结构、过程可控制,技术难度难以想象。掌握这项技术的几个国家对该技术实行严密封锁和高度保密。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咬紧牙关,查阅了大量的与炭/炭复合制动材料密切相关的文章、资料。当时,世界制造炭/炭复合材料的生产都是采用均温式炉。炭/炭复合材料的工业生产实验炉,究竟是采用均温式炉,还是梯度式炉?均温式炉,设备简单,沉积速度慢,已经明显落后,但它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热梯度炉,当时只能应用于航天制动材料,不能用于生产航空制动材料,但它容易应用于工业生产。采用它,存在巨大风险。经过反复的权衡,黄伯云觉得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开个人得失,敢于为祖国的强大进行技术创新!他说:“发现人家的技术并不是最先进的,还要跟着人家后面走,即使成功了,只会永远落后。为了国家,我们要敢于技术创新,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也在所不惜。”

  经过几年努力,课题组终于攻克一系列难题。2003年1月20日、2003年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炭/炭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中南大学研制成功的炭/炭刹车副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在此过程中,共形成11项国家专利,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套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

  夏天,长沙的室外温度常常在38—39摄氏度,实验室没有空调,实验炉内的温度在1000多摄氏度以上,实验室的温度在45摄氏度以上。课题组的成员舍不得用有限的经费为办公室、实验室买一台空调,冒着酷暑坚持研究。

  作为项目主帅,黄伯云年过半百,肩负国家“863”高新材料领域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等职,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时常通宵达旦。2000年夏的一天,医生刚给他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就马上赶回学校,投入炭/炭复合材料的实验。突然,他感到腹部胀痛,裤腿湿润。到卫生间一看,原来是肛门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不顾医生要他卧床休息的要求,立即返回实验室工作。课题组的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国外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

  为早日研制出炭/炭复合材料,课题组60多名成员人人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讲创新。1997年7月,课题组易茂中教授和蒋建纯老师到全国各地调研制造炭/炭复合材料的实验设备,奔波20多天,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在西安,所住招待所停电,又恰遇自来水停水,年过半百的蒋建纯中暑病倒了。他们知道,课题组正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归来,没有他们的设备调研报告,课题组无法着手研究。为尽快返回长沙,他们等不及订火车卧铺票,买两张站票就上了火车。车厢闷热难耐,蒋建纯一路呕吐不止。回到长沙,他俩立即与课题组成员投入设备研制的起草工作,为研究工作赢得了时间。

  团队精神结出丰硕的果实。2003年12月,中南大学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同时,获得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中南大学生产的该产品开始在飞机上批量应用。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0: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李春燕

中国102万乡村医生的杰出代表

  李春燕是今年《南风窗》评选的年度公益人物。2005年因积极抢救一个从出生到死亡只有八小时的婴儿被在当地的志愿者发现,公布在网上引起关注。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到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医疗的保障。李春燕 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他们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而李春燕也遇到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0: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洪战辉: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

12月29日下午,洪战辉来到郑州大学,与郑州大学学子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这本来是讲述一个人面对磨难和挫折的沉重故事,可洪战辉却用幽默的语言和开朗的性格诠释了什么是“爱心”,什么是“责任”。现场的同学不仅仅得到了“感动”,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立即“行动”。对于大学生把他当作偶像,洪战辉并不认同,“如果大家把我当作偶像,那说明大家都没有做到,那就是我们的悲哀。”

  40次掌声的感动

  12月29日15时,当身材瘦小的洪战辉出现在大伙视线中,立即迎来一阵经久不息地热烈掌声,为了等候这位可亲可敬的学长“洪大哥”,近百名大学生早早列队等候在报告厅外。

  “回家的感觉真好!”回到河南老家的洪战辉和同龄人说起知心话来毫无保留。坚强的洪战辉回顾起辛酸往事,有4次险些落泪,无语凝噎。“我活着妹妹就能活下去,我有口饭吃妹妹就不能饿着。”朴朴实实的话语赢得同学们一片热烈的掌声。记者留意了一下,整个谈话过程中,洪战辉赢得掌声40次之多。大学生们用掌声表达了他们对同龄楷模的支持和尊敬。

  学子们和洪战辉沟通最多的是“责任”。一位大学生问:“责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对你来讲显得尤其沉重,但你在谈到责任时却始终面带微笑,是不是你心中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不愿意轻易示人?”

  “那段经历让我很心痛,我觉得那是我的一块伤疤,其实我一直不愿意回忆过去,不愿意谈到过去。我觉得人笑着总比哭着好,我一直这么想,要是哭就一个人哭,要是笑就让大家分享这份快乐。苦难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只有奋斗,经过不断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洪战辉告叽笱??牵?按游叶懒⒌哪且豢唐穑?簿投?昧嗽鹑危?庵衷鹑伟?ǘ宰约骸⒍约彝ァ⒍陨缁帷N蚁耄?杂谀切┘彝ヌ跫?冉虾玫耐?Ю此担?缫惶煅Щ嶙允称淞Γ?拍芫】炫嘌?鹑胃邪伞!?/p>

  不拒绝形象代言

  洪战辉不仅仅是当代学子的楷模,还入选了“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无疑已经成了名人。不少大学生问起他出名后的感觉,洪战辉说:“出名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使更多人认识我,从我做的一些小事中受到启示,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我的创业计划,这段时间我的计划已经搁浅,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了。”

  当有学生问他会不会做某个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时,他爽快地回答说:“会”。因为他打算成立一个基金会,希望给那些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援助。有学生问:“如果看到郑大门口有一个矿泉水瓶子,你会不会弯腰拾起来?”洪战辉毫不犹豫地回答:“会,理由有三:一个瓶子值5分钱;净化环境;体现了个人素质。我以后就是成了百万富翁,还是会把见到的废弃瓶子捡起来。”

  健身就耍双节棍

  善良的洪战辉不仅有爱心,还爱动脑子,健谈的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挺有深度,出口就成了“格言”。 有学生问,当他处于困境时有没有无助、心乱如麻的感觉?洪战辉的“格言”是,“当你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你就会感到无助;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心乱如麻。”

  不少大学生认为洪战辉是成功的,向他讨教成功的秘诀,他的“格言”是,“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决不放弃,放弃就不会成功。”

  有大学生问,他能否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变别人、塑造别人?洪战辉的“格言”是,“能挽救自己、改变自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我能否影响改变你们,那要取决于你们自己。”

  以前的洪战辉不愿意面对媒体,现在为何频频出镜?这也是学子们关心的话题,洪战辉对此的解释是,“以前我不愿把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但现在我感到我的一些事情对别人有些影响,如果能给别人带来好处,不要说揭伤疤,就是脱光也无所谓。”

  洪战辉健身的方式很独特,就是耍双节棍。有学生问他是否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曲,洪战辉表示并不喜欢,因为听不懂。他之所以喜获练双节棍是因为这符合他的特点“快、准、狠”。

  不愿被当成偶像

  郑大化学系大一学生付翠苹告诉记者,从洪战辉身上她学到太多的东西,很受震撼,“洪战辉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真、善、美,他的人生之路激励我们每个人去做无愧于时代、有益于社会的人。我认为他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偶像!”

  对于大学生把他当作偶像,洪战辉并不认同,“如果大家把我当作偶像,那说明大家都没有做到,那就是我们的悲哀。”洪战辉说被人怎么看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帮助了多少人。

  “你设想过10年后的你会是什么样?”不少大学生关心起洪战辉的未来,洪战辉说:“我相信我的明天比今天好,我的后天比明天更好,因为我在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往前走。每天我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都有一个小小的成功,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今后的人生之路会按照我想的方向去走,那就是做一个普通人,做我想做的事。我想告诉大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1: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陈健

心愿之旅:一句36年的诺言

  1969年8月15号,位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省逊克县逊别拉河突发洪水,堆放在河边的国防物资电线杆被冲到洪水中,当时正在这里插队的上海知青金训华和陈健一起跳进洪水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 在这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过程中,年仅20岁的金训华壮烈牺牲,比他小一岁的陈健活了下来。陈健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金训华在洪水中托了他一把。因为感恩、内疚,也因为那份知青战友情,从那时起,陈健就在自己心里暗暗许下一个诺言,他要在那片黑土地上为金训华守墓一辈子。在这之后,陈健每年都来到金训华的坟前,为他扫扫墓,说说心里话。

  陈健(黑龙江省逊克县退休干部):你牺牲了,我活下来,要没有你,我也不能活到今天,我陈健说话算数的,我一辈子陪着你,等我以后死了,我也陪着你,啊,训华大哥。

  一晃36年过去了,当年的上海知青纷纷返城,只有陈健仍然守候在金训华墓旁。

  36年来,陈健当过农民、建筑工人、门卫和林业检查员,直至退休生活一直都很清贫,所幸的是,他的妻子晁亚珍一直理解并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守候着那位长眠于地下的烈士。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陈健准备安享晚年的时候,不幸再次光顾了他,今年初,他49岁的妻子在医院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无论透析还是换肾,都需要一笔巨额的医疗费用,这对领着微薄退休金的陈健和已经下岗的妻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晁亚珍(陈健的妻子):全是借的钱,我昨天都哭了,回家,我说你别哭,咱们有多少钱就治多少病,我说不用考虑钱,我说走一步算一步,我说老天爷会长眼的,我说尽量治吧,有多少钱治多少病。

  对于陈健说,这么多年来,正是妻子默默无闻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才让他一直顺利地坚守着自己的诺言。陈健说,他无论如何一定要将妻子的病治好。因为他和妻子还要一起继续为金训华守墓,而且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没有完成,那就是把战友金训华已经风化的水泥墓碑换成大理石墓碑。

  陈健:我和我的金训华扫墓和我妻子病,好象也没有什么,生病是生病,到哪儿也一样,扫墓我还是再扫,那我永远不能变,她我会想办法跟她治病,以后发展的情况也不好说,但是这个信念我还是在这里。

  这期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观众都被陈健的执著和真情深深地打动,其中北京市一位民营企业家给我们栏目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出全资为陈健的妻子做换肾手术,帮助陈健实现心愿。

  谢家学:因为当时我也下过乡,我也插过队。金训华这个事迹当时在我们下乡的时候,正在全国广泛地学习金训华先进事迹,看到陈健为金训华守灵,守了36年,我非常地钦佩这个人,而且也非常地受感动,就现在的社会能有这么真诚的感情和这么重情重义的人,我非常地受感动,所以看到这个节目以后,我就有萌发的这种,想帮助他。

  谢家学通过我们栏目和陈健取得联系后得知,为了给妻子治病,陈健找亲朋好友四处借钱,但借来的几万块钱远远不够妻子换肾所需的费用,陈健只好带着妻子到山东潍坊的一家医院接受临时治疗。

  在与北京市一家医院取得联系后,谢家学决定亲自到山东把陈健的妻子接到北京进行治疗。

  谢家学:你好,陈健吗?我是北京谢家学,我们准备出发去接你,去三部车,你做好准备,把你该带的衣服,带的东西做好准备,我们今天到了以后跟你联系,另外我问你需要不需要,你爱人的身体(不好),需要不需要从当地雇一个急救车陪同一起来,这点安全问题你考虑一下,你再跟主治医生一下碰一下这个事,好不好。

  5月14号,谢家学和他的几个同事一起,从北京出发去山东滩坊接陈健夫妇。15号一大早,谢家学一行来到陈健夫妇所在的医院。两位原本素昧平生却有着共同经历的知青战友见面了。

  陈健:谢总。真是我的恩人呐。

  谢家学:同病相连啊,别难过。

  陈健:感谢你。

  谢家学:不用,我也下过乡,插过队。你是哪年下乡的?

  陈健:我是1969年,你呢?

  谢家学:我是1973年。

  陈健:上哪儿?

  谢家学:北京郊区的。

  陈健:我们也有北京的,农产兵团的。

  谢家学:你是什么地区?合江地区,原来?

  陈健:不是,黑河,黑河地区。

  谢家学:那时候我们北京下乡是几师啊?

  陈健:我们农场也有。我真的没法用语言可以表达了。

  谢家学:毕竟这个经历我也有过。那准备好了,一会儿就跟我们走吧。

  陈健:谢谢。

  谢家学:北京的医院我们也联系好了,是人民医院,再强调一个,就是你刚到以后那到人民要重新检查,完了呢,这个换肾要等肾源,看看这个血型,这个各方面,有这么一个过程。

  陈健:咱们都听你的。你怎么安排怎么安排。

  谢家学:都安排好了。

  谢家学:当时我是还幸运的。我是1973年到北京通县下乡插队,那么比起陈健来讲呢,他从一个上海知识青年,到黑龙江逊克县,从气侯来讲,从条件来讲,他可能比我(艰苦),因为毕竟我们都是下过乡那个年代的人,而且对那个年代情况,事情了解非常清楚,我之所以想帮陈健,主要是处于这个动机。

  5月16号,在谢家学同事的帮助下,陈健夫妇顺利地住进了医院,接下来,陈健的妻子晁亚珍将要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看是否能够做肾移植手术,如果能做,接下来就要等待肾源。

  4月28日,我们制作的关于陈健的节目播出后,陈健要为已故战友金训华更换墓碑的心愿也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福建省惠安县一家石材加工企业的老板辛振钦在观看节目后给我们打来电话,表示愿意免费为金训华烈士更换墓碑,在陈健夫妇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我们的记者受陈健的委托,前往福建省惠安县,与志愿者辛振钦见面。

  记者:这个是传过来这的,这个是写在背面。

  辛振钦: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个是这个的照片,写下来这个。从这个地方写下来这个字。按照这个设计就刻在这一块,不要刻在背面,这张照片就刻在这个地方,这是浮雕,这张就刻在这个地方。

  辛振钦说,虽然他没有知青下乡的经历,但作为同龄人,他仍然被金训华的事迹和陈健一守36年的诺言深深地打动了。

  辛振钦:我看了(节目)以后心里比较感动,感觉一个人为一个平民,为一个战友在那里坚持了三十六年的时间,年年为他上香扫墓。这个我感觉他家里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放弃了比较好的工作的条件,他坚持在那个边疆、边沿的地方,那个地方应该说条件不怎么好,在那个地方坚持三十多年,这应该说一辈子的。所以我感觉非常感动。

  辛振钦说,陈健的执着令人感动,而金训华烈士的事迹更值得后代学习,因此他决定帮助陈健,把金训华的墓碑做得好一些,以便后人前去瞻仰悼念烈士。

  辛振钦:我也不考虑价格的问题,不考虑报酬的问题,这个我根本没有考虑到。我考虑说做过去,他要安装根据他家庭的经济问题,他安装都有困难,所以我还准备运输过去还要协助他安装,甚至要把它安装好。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其他的方面我这个信里面,我说我没有带任何的商业意思,里面没有包含这种意思,我写信里面写了一句话,我说你(陈健)没有做出很大的事情出来,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什么大的事情你没有做出来,但是你做的这种事情很少人能够做到,我当时就是这样讲。

  目前,辛振钦已经取得金训华烈士墓所在地的黑龙江逊克县相关部门的同意,计划在今年的8月15号,也就是金训华烈士牺牲36周年的日子,亲自将新做的墓碑运到金训华的墓地并安装好。那个时候,陈健的这个心愿也将得以实现。

  7月14号,陈健打电话给我们传来了一个喜讯,历经两个月的等待,妻子晁亚珍终于等来了肾源,并将在当天晚上做肾移植手术。接到电话后,我们立即赶往医院。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术前准备工作我们从两天前基本就开始了,知道了她已经要来配上这个比较理想的肾脏以后开始,第一个就是我们医护人员和病人多交流,我把这件事情告诉病人,讲清楚,希望让她心里上不要太紧张。往往很多病人一听说要做手术,不管什么手术都很紧张,一紧张很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血压的升高等,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手术。

  记者:那像这个晁女士,就咱们这个医院的检测来看,目前她那个身体状况怎么样?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住院已经差不多有将近两个月了,经过调理,应该说是不错,主要是住院以后她的透析更有规律了,更充分了,所以感觉比较好,像血压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总的来讲还可以,目前手术应该说没有禁忌症,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机会。

  知道陈健的妻子在这一天做手术,北京的志愿者谢家学也赶到了医院,并送来了手术费用。

  谢家学:其实我帮陈建渡过这个难关,我主要是受他这种重情重义,启发了我想帮助他,因为你想现在这种上品社会,这种拜金主义,都是追求者的金钱至上,那么现在像他这个情况,能够为金训华,尽管当时金训华确实是拦了这一下,那么他这么重情重义的给金训华守墓守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现在这种重情重义的人社会上很难找了,我就觉得这种好人,我觉得应该能得到社会的救助,也值得我去帮助他。

  终于可以做手术了,这一天,陈健和妻子既兴奋又激动。

  由于手术需要在经过严格消毒的手术室内进行,为了避免干扰,我们没有对手术过程进行拍摄,在晁亚珍做完手术的第二天,医院传来消息,这次换肾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第11天,记者再次赶到医院。

  王晓峰(北京人民医院医生):从手术的过程应该说是非常顺利,我们大概做了两个多小时,手术就完成了,手术完成以后,马上尿液就从输尿管里流出来,证明肾脏的功能还是很好的,那么术后的第三天,她的肾脏功能基本恢复了正常,验血的化验基本上正常,现在是第11天,已经可以很自由地下地活动,吃饭 睡眠等等,一切都非常好,非常顺利。

  手术成功后,志愿者谢家学告诉记者,他还将继续资助晁亚珍在北京的恢复治疗,但是晁亚珍回到黑龙江后,还需要有一笔长期的医疗费用,谢家学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和他一起,共同资助晁亚珍的后期治疗。

  在所有好心人的帮助下,陈健的两个心愿终于得以实现,陈健说,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诺言竟然感动了那么多人,而这句一守36年的诺言也让他感受到了那么多的关爱。

  陈健:等我媳妇的病好了点以后,我还要守在金训华墓前,陪着金训华,因为这些好心人,谢总,还有福建一个老总,帮着给金训华修墓的老总辛总,他们也是被我给金训华守墓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也不能辜负,他们的一片心意,我要继续留在黑龙江,守着金训华。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邰丽华

央视《东方时空》播出感动中国人物展播之邰丽华,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导语:提起2005年春节晚会,或许让亿万电视观众最为感动的一幕,就是全部由聋哑演员演绎的舞蹈《千手观音》,在不到六分钟的时间里,21位聋哑演员优雅的舞姿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让人们很难相信她们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群体,而她们发自心灵深处关于爱的表达,将伴随着舞蹈《千手观音》,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导视:她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舞者,她是中国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 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她和舞蹈《千手观音》或许是2005年让我们留存在记忆中最温馨的感动。

  感动中国候选人物:邰丽华 29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舞蹈演员,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字幕:2005年春节晚会 舞蹈《千手观音》

  邰丽华:春节晚会当天演出结束后,有好多的朋友给我发短信。我收到了20多条信息。他们说你们这个节目演的非常精彩,是晚会最受欢迎的。你们的节目是整个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

  邰丽华:我有一个朋友,他平时不喜欢流流泪,非常坚强。但是他看了我的节目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在他看我演出的时候,从头到尾他是一直在流泪。看我的演出,他说他不是因为我们听不到而为我们流出同情的眼泪,而是因为被我们的艺术所感动,被我们艺术的境界所感动流出的眼泪。

  邰丽华:《千手观音》是善良的 就是用爱向全世界去撒播。

  邰丽华:因为生活中的我是一个非常开朗,非常快乐的一个女孩子。在表演《千手观音》一开始最初表演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就笑的把牙齿给露出来了。张导就批评我说,观音是笑不露齿的,告诉我。那么张导说了以后,我就闭着嘴。但是那个表情,张导又说你这个表情 让你笑不露齿,不是让你凶巴巴的这个表情,而是真正从内心里,从面目表情要流露出那种善良,那种真诚的感觉。所以张导找了很多很多的资料,一些观音菩萨的一些资料,让我去看,让我对着这些图片去模仿,去找感觉,我也经常对着镜子自己去练习。

  字幕:邰丽华是中国惟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的舞蹈演员,然而她却听不到声音。

  邰丽华:音乐在我的心中是一幅最美丽的画,也是我内心想表达的最美丽的语言.

  我从这个打鼓的声音开始感受到音乐的色彩。在没打鼓之前是一片黑色的,打鼓的时候又好像红色的光投入到这个黑色的环境中。三声鼓声就好像三个灯光不同的打亮了整个现场 随着老师这个钢琴的这个旋律出来,又加了很多不同的色彩的灯光,展示出来,就凭着自己这种想象去理解音乐。

  字幕:邰丽华今年29岁,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美好的童年。

  邰丽华:妈妈说在我婴儿的时候,是一个非常会说话的小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比别的小朋友说的都很流,叫每一个小朋友家长的名字叫特别清楚。我可以去想象我那时候说话是什么样子,心里感到非常激动。

  字幕:2岁时邰丽华因为高烧失去了听力。

  邰丽华:我从那时候开始知道自己真的跟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自己听不到声音,他们可以听到声音。

  邰丽华:特别空虚。我当时没有哭,感觉特别空虚好像跟他们离开很远,很远的距离,特别空虚。

  字幕:6岁时父亲送给邰丽华一件生日礼物 ,一双舞蹈鞋。

  邰丽华:说实话看到这双白色的舞蹈鞋,我高兴的就穿上这双舞蹈鞋在床上蹦来蹦去。也不忍心穿上这双鞋在地上走,那双舞蹈鞋改变了我的一生。

  字幕:15岁时邰丽华才有机会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

  邰丽华:15岁的时候第一次接受到《雀之灵》这个舞蹈的任务,当时我的基本功很差。

  邰丽华:就是把《雀之灵》几千个节拍背在心里面,太难了。

  邰丽华:当时教我的那个老师,开始带我的时候,非常不耐心,也没有信心。他就感觉我没有培养前途,就教了几个简单的动作让我自己去练。

  邰丽华:练,逼着自己去练,逼着自己去记记。多听音乐,有的时候耳朵和身体练厌了 都练烦了,自己还是忍着忍着。从厌慢慢转变成喜爱,慢慢的深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

  邰丽华:过了一个星期以后,我可以一百圈、两百圈、三百圈转都没有问题。胳膊的动作刚开始特别硬,不熟练,一直练到胳膊都肿了,直到老师第二次来看的时候,感觉这个孩子还是不错的,有培养前途,又回心转意继续的教我。

  邰丽华:其实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痛苦对我来说,印象不是很深,真是很少很少,快乐超过于痛苦,大于痛苦。

  字幕:这是整套《千手观音》中邰丽华最喜欢的动作,21位聋哑演员一起做千手的姿态。

  邰丽华:《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一个人,一个菩萨,那么就是她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世界上所有困难的人们。同样我们就是因为得到的全社会给予我们的关爱,同样我们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感谢所有社会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尾语:邰丽华从2岁开始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如果她就此消沉在孤寂的世界里,我们今天也就无法从《千手观音》中获取感动和震撼。但是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笑对人生,并且用残缺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很多人或许不相信在邰丽华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痛苦,她是在爱和快乐的环境中长大的,而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她一直有一种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1: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杨业功,第二炮兵某基地原令员。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入伍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特别是走上基地领导工作岗位后,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当选当选为十界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病逝。他一心一意想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王顺友 

20多年乡邮工作,这样的“出发”早已成为王顺友一家生活的习惯,没有嘱咐、没有叮咛,甚至连招呼一下都没有,王顺友牵着马、唱着山歌就上了屋后的山。三个小时之后,他将到达第一个送信点--树珠村,在那里王顺友将吃上这次行程的第一顿饭。

  “哎……我从北京赶回来哟,乡里乡亲等着我噢;牵着马儿就上路哟,送去党的好声音噢喂!” 王顺友背影在大山中慢慢隐去,而他的歌声还飘荡在幽静的山谷中。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连青藏高原。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人。全县29个乡镇有28个乡镇不通公路,不通电话,以马驮人送为手段的邮路,是当地乡政府和百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全县除县城外,15条邮路全部是马班邮路,而且绝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以共产党员王顺友为代表的马班邮递员几十年如一日,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为各族群众送信送报,确保全县所有乡镇通邮,受到当地各族群众高度赞誉
 楼主| 发表于 2006-2-9 21: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东南大学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神舟6号群体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表于 2006-2-10 1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合肥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好!!
发表于 2006-2-10 12: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苏州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昨晚加班,没看到。
发表于 2006-2-10 23: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西安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我个人认为黄伯云最没资格了,首先他作出来的刹车盘有很多单位都搞出来了,只不过因为他是院士又做的863项目所以很容易得奖,且国家给他投资了n个亿进去那么多年他才搞出来。

  而且实际上他作出来的刹车盘也根本达不到国外的水平,只能是给人家修修补补罢了。自己的产品只是夹在国外的产品中间用几个。质量也不是很稳定,所以 没什么值得吹牛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1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重新加入帖图和颁奖词
发表于 2006-2-11 14: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东莞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好,顶!
发表于 2006-2-15 11: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青浦区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还有白芳礼老人,真心觉得他的事迹比航天员和什么科学奖获得者要更令人震撼。
发表于 2006-2-15 11: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合肥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平凡中见伟大,形象工程经不起考验!
发表于 2006-2-16 13: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长春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感动ing!
发表于 2006-2-16 13: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闸北区

Re: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更新帖图)

formyjoy wrote:
还有白芳礼老人,真心觉得他的事迹比航天员和什么科学奖获得者要更令人震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Simapps系列直播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9-30 08:54 , Processed in 0.09173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