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楼主: lakewater

[资源共享]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征求修改意见及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6 13: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北唐山
写得很好,例子也很典型,非常支持,希望能UDEC也能有一本这样的书!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6 18: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徐州
Simdroid开发平台
我买到了,在卓越上买到的。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9 14: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南长沙
能不能给传给flac5.0版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6 21: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
斑竹的书看了一个月了,谈谈我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些失望,不是我期望的,提几点意见,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1.作为一个没有操作界面的软件,fish语言是它的灵魂,这么重要的内容,却没有认真的、详细的讲;
    2.书上的例子基本都是手册或论坛里面的例子,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很多东西大家在网上都看过了,再上书不觉得没什么意义了吗?
    3.FLAC里面有11种模型,斑竹所做的例子却基本都是M-C模型,要知道,岩体可是用D-P模型更恰当的,.....;
    4.书中有几章是第二作者硕士论文所做的东西,他做的东西没有什么普遍性,却硬是放进了书里面,不觉得有些牵强吗(你可能会解释是重在学习该方法)?而对于论坛里面很多人关心的却没有解决的问题,斑竹却避而不答,大家需要的是一本解决大部分人关心的问题的书(就像斑竹说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泡论坛就可以,没必要买书了。
    说的可能有些过分,不当之处还望斑竹海涵。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8 2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合肥
原帖由 51746170 于 2008-12-26 21:17 发表
斑竹的书看了一个月了,谈谈我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些失望,不是我期望的,提几点意见,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1.作为一个没有操作界面的软件,fish语言是它的灵魂,这么重要的内容,却没有认真的、详细的讲;
   ...


首先非常感谢你对我们的书感兴趣,因为你的问题较多,所以我特意在这里回复一下。

    1.作为一个没有操作界面的软件,fish语言是它的灵魂,这么重要的内容,却没有认真的、详细的讲;W; c- & P2 f
* v5 }6 J
    答:我并不认为FISH是FLAC3D软件的灵魂,事实上FISH只是实现某种特定功能才需要去学习,并不是人人都需要学习。只要用平常命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学习无聊的FISH?将FISH用的很好并不代表起FLAC3D的水平有多高。FLAC3D作为一款岩土工程的软件,其灵魂应当是分析解决各种岩土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思路,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本来已有的命令就可以完成的。
    另外,我也不认为FISH这一章有什么好写的,变量、语法就那么多,所以FISH这一章(共10页左右)我是一天就写完的,一边编写例子,一边写文字。FISH变量是很多,但是这就像FLAC3D命令一样,不用每一条都去讲,大家需要的时候像查字典一样查查手册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至少在我看来,FISH没有必要多么认真的讲,掌握我写的内容,对于编写任何一种FISH函数都OK。

    2.书上的例子基本都是手册或论坛里面的例子,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很多东西大家在网上都看过了,再上书不觉得没什么意义了吗?; L: C) U3 G; c1 u. m6 [
    答:书中有一些例子是参考手册里的,但大多数(你可以做一个比例检查)是自己编写的。我书中编写的例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最少量的网格来说明问题。我的例子大部分都是3×3×3的网格,用这样简单清晰的网格来说明FLAC3D的使用方法,是我在学习期间总结的一种经验。我的书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初学者,这一点我在书中也已经有所说明了,如果读者的水平已经很高,那我的书肯定是没有什么意义。

    3.FLAC里面有11种模型,斑竹所做的例子却基本都是M-C模型,要知道,岩体可是用D-P模型更恰当的,.....;' f+ H8 ?  p5 _9 P! h7 |4 y+ ~
    答:首先我是做土的,对岩石基本没有涉及,所以我主要用MC。另外,DP模型是否适合于岩体,我不得而知。

   4.书中有几章是第二作者硕士论文所做的东西,他做的东西没有什么普遍性,却硬是放进了书里面,不觉得有些牵强吗(你可能会解释是重在学习该方法)?而对于论坛里面很多人关心的却没有解决的问题,斑竹却避而不答,大家需要的是一本解决大部分人关心的问题的书(就像斑竹说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泡论坛就可以,没必要买书了。

    答:徐鼎平作者的硕士论文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并不是面对所有的读者都会有意义。作为读者而言,他关心的肯定是他研究方向的内容,如果我买书,也肯定想看动力方面的内容。但是一本书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面面俱到,我和徐鼎平本身的水平也很有限,所以在书中我们贯彻的原则是“写清楚我们已经搞懂的东西,对于位置的领域我们不去揣测”。毕竟FLAC3D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软件,没有人能够面面俱到、出处精通。


    最后,还是感谢各位网友对我们拙作的批评意见,特别是很多朋友发邮件或当面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在此一致表示感谢,我会在第二版中进行修订并特别致谢! P. q  v: {+ s
    答:

[ 本帖最后由 lakewater 于 2008-12-28 23:22 编辑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5: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武汉
原帖由 51746170 于 2008-12-26 21:17 发表
斑竹的书看了一个月了,谈谈我的看法,总的来说,有些失望,不是我期望的,提几点意见,不当之处还望见谅。
    1.作为一个没有操作界面的软件,fish语言是它的灵魂,这么重要的内容,却没有认真的、详细的讲;
   ...


才看到这位版友的留言,说实话好长时间不怎么观察帖子了,今天一看,忽然发现还有这么辛辣个评论,呵呵。
我也从我的理解回答下吧。
1.如果学FLAC3D是从fish入门,我想老兄是想成为编程高手吧。不用fish,FLAC3D一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就不信一个编程高手采用fish花费3天时间能建一个复杂的网格模型来。即使建出来我想也不算什么,我们用其他方法一样可以建出来,而且远比这个更有效率。科学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抓主要矛盾,并非是把命令流编得越复杂越好,就越显得水平高,关键是怎么用它。FLAC3D再好,也只是个工具。我希望使用软件时要明白这个道理。
2.每个人都自己知识的盲点,不可能要求一本书的作者把所有问题都讲到。何况岩土工程的问题这么多,不可能1-2个人就能把这所有问题都讲透,那要求太高了,高到要求作者成为通才,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因为,通才,等同于废柴。
3.M-C模型用于岩土工程,我想这是不得已为之,但也有它的实际意义,它采用的参数少,而且物理意义明确,适合工程用。而复杂的本构模型,虽然可能与岩、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拟合程度高些,但是参数往往难以获得,不便于实用。至于你说D-P模型更适用于岩体,那我个人觉得你跟我一样,得好好补补岩石力学或者岩土塑性力学。无知不可怕,最怕无畏。
4.我承担的内容,确实不具有通用性。但是我还是认真做过的,确实在FLAC3D的应用水平也谈不上高,老兄所言极是。只是作为作者,应该有自身的权利确定书写哪些内容吧?
5.其实我们写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何况我们也根本赚不到钱,书也不具备专著的学术价值,这个我们十分清楚,我们只是分享经验,希望有助于提高大家的FLAC3D应用水平。老兄可能以为我们是那论坛的东西忽悠大家骗钱,那你是误解了。即使是论坛上的例子,也是原创者智慧的结晶,我想后来的人想达到这个水平,也不是简单的以为理解了命令流的意思就能达到这个水平,那也想得太简单了。因为:‘’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6.强调一点,任何一本书或者培训,都只能使一个软件使用者达到中级水平,因为决定软件使用水平的是使用者的思想,思想没有新颖性,那么,使用者只是个计算器的操作者而已。
7.说这么多,是我觉得老兄你比较像原来的我,我判断不错的话,你应该入门不久,对岩土工程这个领域也了解得不是很多,但是很有冲劲,不盲从,这个优点要保持。不过有些过于理想化,一个成果,一本书可不是简简单单凑就能凑起来的,以后碰到就会有体会了,呵呵。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7: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海淀
我今天也拿到了新书!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2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好书啊

马上放假了,我也打算买一本好好学学
我是学工程地质的,接触过一些感觉处理速度比较快
就是全英语的说明书太不好懂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0 10: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原帖由 benjackxu 于 2008-12-29 15:29 发表


才看到这位版友的留言,说实话好长时间不怎么观察帖子了,今天一看,忽然发现还有这么辛辣个评论,呵呵。
我也从我的理解回答下吧。
1.如果学FLAC3D是从fish入门,我想老兄是想成为编程高手吧。不用fish,FLAC3 ...

呵呵,徐兄也参与这个讨论了。

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批评,即使再“辛辣”我们也会接受,毕竟我们自己也在学习,还在提高。书出来了,只是阶段性的总结,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印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所以我们的态度始终都是谦虚地接受读者批评和指正。

这位读者提的问题比较尖锐,所以我们两位作者回复的比较多,希望不要影响其他读者对我们的意见。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0 20: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
原帖由 lakewater 于 2008-12-30 10:08 发表

呵呵,徐兄也参与这个讨论了。

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批评,即使再“辛辣”我们也会接受,毕竟我们自己也在学习,还在提高。书出来了,只是阶段性的总结,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印出来的东西都是对的,所以我们的态度始 ...


        首先,要感谢二位作者对我所提意见给予的回复,坦白的说,二位所做的工作对我学习FLAC3D有很大的帮助,起码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我以前所欠缺的。
        学习FLAC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二位所说也有一些体会,只是最近因为论文进展一直不顺利,有些上火了,所以在买书的时候对二位的书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买到了书却发现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所以才有些失望,失望之下...
        直到昨天,我才发现自己浪费了两个月时间一直在做的问题,竟然只是因为少设置了一个参数,以前虽然看到有人设置它,却想当然的认为不需要,是默认的东西,昨天又把论坛里相关的例子看了一遍,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L
就像benjackxu 说的,不可能要求一本书的作者把所有问题都讲到,中国有句古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很有道理,理论是死的,针对个人的问题还是要做相应变通的,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说这些呢,也不能说是道歉,更多的是反思,也希望其他网友以我为戒,道理已经在书中了,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思考,不能过多的依靠别人,依靠别人给自己解决问题不可行的,依靠不成,便...:L
        可能我真的比较“辛辣”,提的问题比较尖锐,还望二位海涵,给二位带来不便,望多多谅解。往后,免不了还是要向二位请教,望二位不要介怀。
        另外,光盘中第6章,少flac3d2Tecplot.dat文件。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2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
3.FLAC里面有11种模型,斑竹所做的例子却基本都是M-C模型,要知道,岩体可是用D-P模型更恰当的.
=====================
D-P模型 是一般有限元中用的,适用粘性土,如果说D-P适用于岩体,那我想也只能是开挖后泡水的松散泥岩了。
至于岩石我认为目前最好的还是M-C
岩石方面我以前接触过些实际工程:
工程实例-1,一个悬索桥的大锚碇基础的flac咨询 (设计院工作期间)
     地质表层看似层状岩体,设计院委托的单位用节理化模型,要输入10几个参数,而这些参数可靠度有多少?那些岩体层面之间参数有把握?过多的不可靠参数,能模拟出可靠的东西?
    还有土力学的剑桥模型,需要那么多的参数,目前国内的勘察市场这么混乱,得到的参数可靠性有多少?
工程实例-2  还是一个大桥边坡的稳定咨询 (设计院工作期间)
     是让以前的一个“兄弟所”作的,模型还算漂亮,一看就是从ansys导入的,可是分析的结果中,连“位移矢量”都搞不清楚。
还有对近10万个单位的三维模型用强度折减法求安全系数,我是服了,他们有这么好的计算机。
我的一些看法仍然是:(1)本构要简单,这样要输入的岩土体参数少,可靠性大;(2)几何模型不要刻意的去精细化;(3)基本的工程概念要有。
  ================================
对于陈博士的大作,我上周去王府井书店翻了翻,感觉不错,然后通过当当网订购了,可以节省10元钱。有几个问题咨询以下:
1,143页的应力加载
   是不是这样:
res pile1.sav
ini state 0
ini xdis 0 ydis 0 zdis 0
apply szz -0.4e6 range z 0.05 0.15  group pile
hist unbal
solve rat 1.e-5
save pile04.sav
apply szz -0.2e6 range z 0.05 0.15  group pile
而不是 apply szz -0.6e6 range z 0.05 0.15  group pile
save pile06.sav
………………….
累积加载的时候,不是加0.6,而是在0.4的基础上+0.2
2,144页,速度加载
   Set udmax =-1e8 ncut 30000
Step 2250000
如果对于超长的桩,是不是只把 225000 变大些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曲线?  
这两句,麻烦陈博士再解释以下。
3,比较赞成 陈博士的观点,fish语言的按需学习。
比较惭愧,我不会用fish,以前没有学过c语言,指针等等不了解。
4,FLAC比较难的是耦合和动力,这里请教以下陈博士
地质钻孔中标准贯入实验SPT,能否用flac来模拟?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很感谢陈博士能为国内的广大FLAC爱好者,贡献一本参考价值非常的书籍,受益颇多,
在阅读书中《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这章有几点不明,请斑竹指点:
(1)关于文字方面的错误:
     P185页倒数第五行中“将上部网格都施加数值向约束”应更正为“将上部网格都施加竖直向约束”;

     P193页例11-5 瑞利阻尼的例子,命令流中第三行,“solve age=0.2 ”是否应该替换成“solve  age  =0.08 ”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2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2)        您书上(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P183页的倒数第二行讲“σs为施加在静态边界上的切向应力”。根据P185的例子,静态边界上的切向应力应该加Sxy才对啊,但是此页倒数第三行,所加的切向应力却为Sxz(加Syz也不对),这个具体加什么样的切向应力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可循啊,还请明示。

**************************** 问题已解决****************************

(3)        该书P185页 倒数第五行 “fix z range z -0.5 55 “,在本例子中起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把这句话去掉后,计算结果却不对。
**************************** 问题已解决****************************

谢谢关注。

[ 本帖最后由 a02013119 于 2009-1-5 14:25 编辑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1 23: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在《地震荷载的输入》中你讲到刚性地基可以直接在底部施加速度或者加速度载荷,底部无需加静态边界,我在算一个边坡的动力分析时,分别采用了你说的两种加载方式,动力响应的对比结果如下:
表1-1
        刚性地基        柔性地基        刚-柔        比例
xdisp_max        0.103450        0.054711        0.048739        47.11%
ydisp_max        0.011142        0.011208        -0.000066        -0.59%
zdisp_max        0.004089        0.003083        0.001006        24.61%
xdisp_min        -0.029711        -0.001942        -0.027769        93.46%
ydisp_min        -0.046654        -0.010069        -0.036585        78.42%
zdisp_min        -0.036320        -0.020988        -0.015332        42.21%
smax        144320000        45492000        98828000        68.48%
smid        14317000        18232000        -3915000        -27.35%
smin        20127000        19396000        731000        3.63%
表1-2(加速度放大系数)
        柔性地基        刚性地基
特征点        上盘        下盘        上盘        下盘
1        2.49        2.35        5.50        3.51
2        2.70        14.06        3.29        1.95
3        2.75        1.70        3.56        2.13
4        2.20        2.11        2.90        2.68
5        3.16        2.46        4.00        3.46
6        2.73        4.61        3.87        4.28
7        2.91        1.63        5.27        3.25
8        1.89        1.73        2.48        2.25
9        2.30        2.12        3.41        2.46
10        2.69        1.53        3.40        2.10
11        1.24        1.65        1.79        2.70
12        2.10        1.61        3.38        2.61
最大值        3.16        14.06        5.50        4.28
最小值        1.24        1.53        1.79        1.95
平均值        2.477899        2.196572        3.556        2.715
我算的边坡属于典型的岩质边坡,底部的K和G都达到e10量级,边坡高度大概600多米,
(1)        对于书中所述刚性地基的地震输入机制,底部不设置静力边界,会不会导致从自由场表面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对动力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比如表1-1中采用刚性地基输入机制的x向位移就比采用柔性地基输入机制的位移扩大了将近一倍多;而且对于一般的岩质边坡的自由场表面加速度放大系数应该在3倍左右,这样看来对于岩质地基的高边坡采用柔性地基的输入机制是不是更加合理一点。(此问题为对于岩质高边坡采用柔性地基输入机制是否更为合理一点;有没有什么标准,什么样的地基属性对应哪种输入机制)
(2)        关于柔性地基输入机制的一些问题;施加动力荷载的几句命令流我是这样写的:
free x y z
range name bottom z=-.1 .1
apply nquiet squiet dquiet range plane norm 0,0,1  bottom
table 1 read vel.txt
apply dstress=6022488 hist table 1 range bottom(系数都是根据书上计算得来)
apply sstress=-3575892 hist table 1 range bottom
apply nvel 0 plane norm 0,0,1 range bottom
set dyn damp local 0.15
apply ff
**********************
我在模型的底部检测了四个角点,但是最后显示的检测加速度历时曲线却不一致,振幅不能吻合,但是刚性地基输入机制中,死个角点的加速度历时曲线倒是一致的,不知道斑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具体措施是如何解决的。
(3)        上次听你讲座,软土不能直接施加加速度和速度,好像有个什么原因的,当时没有记下来,能不能麻烦斑竹提示下。谢谢。
(4)        关于地震波的输入问题,一般的地震波的输入是直接根据自由场表面的加速度折半后在基岩进行输入(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探讨—水利学报—陈厚群;第三页,坝址地震动输入方式,最后一句话);但是高边坡的自由场表面的高差可能达几百米之距,是否也可考虑在基岩不折减直接输入(利用FLAC3D分析某边坡地震稳定性—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刘春玲、祁生文;根据最后他的加速度放大值推算出地震波输入没有折减,或者也可在祁生文的博士论文中《边坡动力响应分析及应用研究》找到相关论据),对于到底才用哪一种,是前者还是后者,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斑竹动力经验丰富,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
备注:陈院士和祁生文的文献我都放在附件里面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下,

欢迎各位朋友来讨论。

[ 本帖最后由 a02013119 于 2008-12-31 23: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4: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恭喜LZ了

恭喜两位了
有时间了买本来看看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6 15: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再顶一次

好东西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14: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第99页:
例7-6中
倒数第5行书上为:ini szz -50e3 grad 0 0 20e3 ran z 0 1
我觉得应该为:ini szz -50e3 grad 0 0 20e3 ran z 0 2

例7-5中
第2行书上为:ini szz -15e3 grad 0 0 15e3 ran z 1 2
应该为:ini szz -30e3 grad 0 0 15e3 ran z 1 2
3、4行做相应修改

[ 本帖最后由 wfhd1999 于 2009-1-7 14:19 编辑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9 13: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正在学习你那本书,等研究后再提问题!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6: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内蒙古呼和浩特
我去了书店,没有看到该书啊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8 14: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回复 54# a02013119 的帖子

为什么压缩包打不开!太遗憾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4-27 22:52 , Processed in 0.045916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