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mdroid-非首页
查看: 397|回复: 12

[学术与经验交流] UTS对脆性和塑性材料取法不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2 16: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本帖最后由 apprent 于 2009-4-23 12:03 编辑 ' y% |$ s2 ?; n& g

+ R% n5 s/ V. z; W; L6 _, ^在 王国军、胡仁喜、陈欣的《nSoft疲劳分析理论与应用实例指导教程》中看到如下内容——; _" a: `, p  f% F$ A; e
$ G9 b* Y6 _8 [! b
# h. E( N* ~0 F. a" o" D* z6 I/ ~" u
, Q1 _" m" M$ m7 n) C
S-N曲线可以由材料强度近似估计,对于高强脆性材料,极限强度Su取为极限抗拉强度;对于延性材料,Su取屈服强度。
0 t! e* i7 M5 Q& Z2 T! ^
' `, h: k9 t) U) E  C/ \# \) E8 a7 A0 }( J

: B4 Q8 j( u3 e) C" X9 ~# j. W然而在MSC.Fatigue文档中,我没有找到这句话。
0 M$ P( S- G, p% ^, HMSC.Fatigue文档中使用的是UTS,从字面上理解,正是极限抗拉强度(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似乎没有提到屈服强度。
" R9 {0 d- g+ Q7 n
+ B6 Z: [2 w3 X
- f! a' A* \" U  T: Y- l8 B; t* e/ h% h3 Q7 K! q  i/ v
那么,“对于延性材料,Su取屈服强度”这句话是否有根据呢?0 e& S4 _- U) O, u  X& E2 Q
对于常见的钢材,在Fatigue中建立近似的S-N曲线时,UTS到底应该取抗拉强度呢还是屈服强度呢?
3 I  i, b. E. p7 Q* ^, G- K" ^& a+ z5 |
===================' w3 ^: L$ H1 v& N# G
=============================; j6 M8 c- N; C& y2 F) {& l
ps:给最近发的几个相关帖子做个链接
6 G" M, q1 _2 i% qhttp://forum.simwe.com/thread-875142-1-1.html
- G* F* N  x+ @( B3 jhttp://forum.simwe.com/thread-876186-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发表于 2009-4-22 18: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大连
Simdroid开发平台
楼主的问题是连续体材料静强度设计的基本方法:1 n$ u$ J1 V% o9 ~# E
    塑性材料的强度安全条件是不发生塑性变形,所以选取屈服强度;高强度钢或脆性材料几乎没有塑性,所以往往是不发生塑性变形的情况下而直接断裂,所以强度安全条件选取极限抗拉强度,也叫拉伸强度、断裂强度等。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1: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本帖最后由 apprent 于 2009-4-22 22:05 编辑 : J) [' S5 i4 f7 j% T' Q! d# I3 e
, ?; }4 n- w6 U8 b# x
2# ousyoubu / B' ]; R0 d4 _% A& C3 [5 a* M8 A
: q. o2 I2 p& w8 p7 E2 X
谢谢版主的回复。你的意思我是理解的。那是基础的材料力学知识。
7 y$ t  [& k# l" U材料力学教材上一般使用σb和σs,
6 _' B: X! X; {+ a7 h) U% nσb——抗拉强度6 ~( _% z/ y! G- X+ r
σs——屈服强度
8 a: ~; N& u) G4 W9 @1 p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以延伸率来区分,延伸率大于5%视为塑性,小于5%视为脆性。0 ?* M" V! _  b. p4 ]
查了一下手册确认,我所要考虑的45钢和合金钢都属于塑性材料。. ]% J- v. b8 L- @5 u, |

  ~& L. E( Y% z, Q8 T- ?或许我所问的“生成近似S-N曲线”的问题在各位研究疲劳问题的大大们看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没必要深究……
/ Z. Y( ^7 s* O2 G8 t) s! S0 n9 ]& S
不过我确实有此疑问——+ i4 G: k* D0 T5 K& Y
比如我要处理45钢的数据,σb和σs同时存在;
/ W; F: n, k2 V% S0 _8 V" ]
5 g9 f; C3 j7 G5 @* L% @, G; Z(一)
. e  ^2 l2 W2 `2 D/ M  E按照王国军nSoft书的说法,极限强度应该取屈服强度,轴向拉压的疲劳极限为! B8 `! h1 ^! X& X/ Y1 t6 r: o
Sf=0.35*Su=0.35*σs
8 u) p& B! o" t: }: J3 m$ Y6 y, W/ _/ f: {/ U+ Z
(二)( A' V% O) \$ J* [& x& A! g
按照赵少汴抗疲劳设计书,拉压的疲劳极限为  z0 l0 Y2 w  t  w6 E
σ-1(拉压)=0.85*σ-1(弯曲)=0.85*0.5*σb=0.425*σb  F* H" d4 P3 Z! H; r, O
书中指明了σb即为抗拉强度,同于一般的材料力学书中的定义
/ Z" d- H; ^0 }, ?8 S+ D6 b1 d) Y9 ^% @8 S: g
5 N; K, L8 g$ I2 K! |5 f- {
! ]! m- u8 _% p' N% x
(三)% ^' b' p$ Q; [  x) J$ ^4 A- j
MSC.Fatigue文档中使用的是UTS,应该是同于σb,PFMAT界面中另有输入框提示YS(Yield Stress)σs,按此说法,则拉压的疲劳极限为
7 _3 F+ Y3 H  G7 @0.357*UTS=0.357*σb
1 f1 K* ]: _4 _' A6 l  w  X' O7 g
3 d" }8 S5 t: Z% v  L9 A
. _4 N3 u+ B% h# H: x
( ]" N* L, c. b' N8 G7 ^, w. `/ f1 O- V$ c; K1 {
; E) C' a$ L) u- ~" l' R
如此看来,三者的说法有分歧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2 2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PFMAT中理想化S-N曲线的生成过程

PFMAT中理想化S-N曲线的生成过程如下:; m5 l: }0 e3 ?# X

+ z/ N/ w5 `" y2 `8 P& n5 B用户选择材料类型Material Type(PFMAT提供了50多种材料类型,如),8 m  G6 Y  a$ v/ t  Z% T
用户给出UTS和E,选中“从UTS生成所有的参数”;
& _4 U  W+ m1 i" @* S& }- zS-N数据页中,根据上面的三个参数,PFMAT会给出SRI1、b1、Nc1、b2等参数值,
; _0 f, D. Z0 C( i; z) u这里的b1跟Material Type有关,SRI1是根据SRI3和b1反推出来的,SRI3=2*SAI3=2*0.9*UTS,
1 n5 U' [6 S; D" r& Z& p& G, y用户可以对这里的参数进行自己的修正。0 F" G3 n9 H1 z, a
9 m, ~8 P2 r8 C2 _1 `
SRI——Stress Range Intercept,应力变程截距;
3 l* e, H) ~' ]! o" xSAI——Stress Amplitude Intercept,应力幅截距;
% E3 G/ l( @% QSRI1——在N=1纵轴上的应力变程截距值;8 _& C4 I) @! B! d  G
SAI3——在N=1000纵轴上的应力幅截距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2: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ousyoubu 于 2009-4-23 12:41 编辑
* e# }( \+ P! R& l2 X( C1 p
5 A; D& |; s! E# a8 U7 M- K& W楼主,$ R+ z' ^6 i4 F/ ]; x3 |- D' y% J
4 J# [6 x: f* Y) a  i
   不好意思因时间关系,上次没太仔细看你贴图的内容,刚才比较仔细地看过了。现在就你1#、3#的问题进行一下交流。后面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看。
8 `: {7 l6 ?7 j- |( i. A8 k   一个国际公认的经验规律是:疲劳极限与抗拉强度σb成正比关系,而且几乎为比例关系,即截距接近为零。但不同强度等级的钢材的这个比例常数不同,而且同种钢材在不同应力状态(如楼主所列拉压、扭转等等)下的比例常数也不同。又由于这个比例常数是试验得来的,所以不同资料里的数据又有不同。* \) Q# y/ N9 ^* k/ d  |0 T
   相比之下,比较少见论述疲劳极限和屈服强度 σs之间有什么比例关系的。如果疲劳极限与抗拉强度成比例关系,则一般情况下就很难再与屈服强度成比例关系了。因为,即使在同样一个强度级别,由于钢种和热处理工艺的不同,它的屈强比σs/σb也是不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国外著名疲劳学者专著专门论述过,未见疲劳强度与屈服强度有和明显的比例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尽管疲劳裂纹时由于局部屈服反复滑移因此的,但奇怪的是疲劳极限与屈服极限没有直接的关系,原因待今后进一步考究。
4 c5 J% T; e; Y# ^$ M) D7 G1 B0 e   但有一点需要指明,无论如何疲劳极限是不会超过屈服强度的。所以有修正的古德曼疲劳极限图。但尽管如此,也没见哪个大师说过疲劳极限与屈服强度有何比例关系。估计楼主所说有关软件的观点,可能是考虑到疲劳极限不超过屈服强度、又考虑一定的钢种和热处理工艺范围内屈强比近似为常数,所以有此结论吧。
" R) |. s! k7 L* B9 Y9 T" t; w    鉴于以上原因,不同资料、不同软件,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做选择时,要考虑它的使用范围或者前提条件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4: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谢谢版主的耐心解答。论坛中有您这样既有专业高度又有责任心的版主实乃幸事。
3 Q& Y2 ]/ O7 D+ h4 i  [
" i* p, q2 h! k" {& u看了版主给出的解释我就比较清楚了,我的初步结论是王国军书中的这句话不正确——* P$ a) l& L  k/ A" j
“(S-N曲线可以由材料强度近似估计,)对于高强脆性材料,极限强度Su取为极限抗拉强度;对于延性材料,Su取屈服强度。”
. o) s" s& @8 X4 U/ C1 R0 r
2 n6 d6 d: F- G7 K  o除去这句话不看,综合三份材料中的理论,其实是基本一致的。数据也基本能对上。
. y* F% r# {0 Z/ v' b其中以赵少汴书中的图2-4的描述最为详细严谨。3 {/ Y; ]# P: c  N* @% l: F* l

; v5 J( E9 M  N, O$ S! S
6 b1 C& _1 B1 h# f" f2 X而在我实际操作中,我用的是MSC.Fatigue中的PFMAT的参照数据:' H: ]  T; r4 c/ Z. q
) z: O* l! T/ t& l. u
① 如4#所述,比如我的材料是45钢,查询PFMAT材料库中的材料类型号(Material Type),找到18号材料(Quenched & tempered plain carbon wrought steel, 0.4-0.7% carbon (QTPCWS47))与45钢比较接近,则选择之,
4 k% A& b2 w; u; A* v那么,N=1e3~1e6段S-N曲线的斜率就被给定了(由PFMAT根据材料类型号18给出);3 j5 l4 h8 \7 e/ Z  i, @9 e
# `* r9 \( K0 ~" A* Z
② 给定UTS,即σb,那么N=1e3的疲劳强度就确定了,使用的是SAI3=0.9*UTS;* p; ]) B# F$ j9 n5 ^4 U

  d' u0 Q/ G2 T( b( y9 ]③ 实际上此时S-N曲线就确定了,或者说第一段(1e3~1e6段)已经确定了。7 ^) p  h/ T; E7 F4 E% M$ Z& o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设置转折点Nc1,第二段的斜率b2等等。) J0 J! l; A% K1 @/ `
当然也可以对第一段的斜率b1或SAI3(通过SRI1)进行修正。
7 H( C( i( F, c' k% e- }6 X9 K: b9 `6 j; J' j% q- a9 ]- N
18号材料(Quenched & tempered plain carbon wrought steel, 0.4-0.7% carbon (QTPCWS47))给出的b1=-0.1339。
- P* o8 R8 g7 M. y我验算了一下,比赵少汴书图2-4给出的几个模型的斜率更小(绝对值更大,S-N曲线第一段更陡峭),更保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8: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辽宁大连
本帖最后由 ousyoubu 于 2009-4-23 18:34 编辑 6 j5 r9 z( i# T. M( ~

: x* v* a6 X) B3 R- W0 [楼主很钻研善学,赞同楼上的理解,并以为也有作为别人借鉴的价值,故加分若干,
2 R7 Q4 a- a& ^- D5 @至于王国军的书,我没看过。既然著书,应该对疲劳方面还是蛮有造诣的,理应熟知这个基本规律。但为何要提出塑性材料要取屈服极限?是不是另有原因或研究成果做依据?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20: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既然版主提到了对著书者的疑问,我也就多说两句。
$ G" G4 a/ X* ]% q3 `其实我感觉这本书是只能用作软件入门用的,只能用作快速地对具体的软件做简单的了解,因为全书基本就是翻译的软件文档。在CAE的圈子里,这样出书的实在是很普遍了。当然这种书也不是毫无价值,应该说对于软件的普及还是有作用的。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软件时都少不了要看看这种书的。+ A5 {  {. x1 ]# C% n$ g
只是有些作者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恭维,我见过与该书同属“三维书屋工作室”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实例指导丛书”系列的一本讲patran/nastran的书,其中发现了不少大段大段复制粘贴的内容(因为是雷同的例子和操作过程),甚至粘贴后明显需要修改的具体参数都忘了改一下……很无语。
; z7 J3 N1 \6 B* K4 _
" m* v$ f: c! f像我这样从工程项目中开始接触疲劳问题的人,之前是根本没有相关的理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是从软件入门的,因此MSC的一本讲Fatigue的书(其实也是翻译的MSC.Fatigue的文档)是翻看最早也最多的了。应该说Fatigue的英文文档还是编排很不错的资料,翻译成中文出书时其质量多少还是会打些折扣,很多时候必须要中英文对照来看。只是很惭愧,一直没有认真地把文档全文翻一遍,往往是在断章取义。  后来在书店中发现了有这本讲nSoft的书,觉得还是应该拿回来翻一翻。说实话还是有些用处的,主要是让我知道了一些问题、概念的存在。
5 a" K" h$ R6 |9 T# K当然现在看来,只看这种翻译软件文档的书肯定是不够的,还是必须翻看一些教材类的资料补充基础知识。对这些书,也得批判地去看,不能全盘接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15: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丰台
看了几位高手的讨论,学到了不少知识,觉得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很肤浅,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够深入。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4 2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本帖最后由 masher 于 2009-5-4 22:26 编辑 6 V& y/ c3 v$ \3 M5 k- S
& _; \, G: o+ `  Z$ C( g* f9 `
nsoft和msc fatigue都是ncode的产品,两个的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Q: _* _2 o/ A, L* H1 {  h# O# B
补充:7 k/ p6 Q, t  \3 a
msc fatigue是ncode和msc合作的产品。主要由ncode提供技术支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重庆沙坪坝区
本帖最后由 apprent 于 2009-5-5 19:42 编辑 / |. J% N0 F$ W: A; |" N. V3 E4 K

4 P4 Y; F) Z6 a9 D/ O: W不过确实又发现了其他的疲劳极限近似计算方法——1 l2 V, e* W- w6 M; D9 C  v" ?6 q% |4 y
σ-1≈0.27*(σb+σs)
9 H9 L. h( h) |  w. cτ-1≈0.156*(σb+σs), {1 X1 ^2 O& n

* |5 Y. u  Q. t4 n/ \/ M7 u. C$ e7 G; b9 k, s
6 k! _: Z: |. H" M: H* a* \

' ]) |9 }' A; \! ~2 `ps:; h6 L' O0 ?- n1 m% f- c  h
10# masher 1 e% R4 ~3 x) a
似乎目前大多数的商业软件的疲劳部分都是nCode提供的吧。所以确实MSC.Fatigue和nSoft的资料可以互相参考使用。
/ E1 B* n/ [2 K+ E; y另外可能就是LMS的疲劳分析用的是Falancs,似乎也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疲劳计算程序,不过没什么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11: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成都
各位高人的讨论让我受益非浅。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6 20: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云浮
支持支持支持!!
回复 不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联系我们|仿真互动网 ( 京ICP备15048925号-7 )

GMT+8, 2024-4-27 23:14 , Processed in 0.0657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